浅析三国历史人物司马懿的大智慧

2018-01-01 00:20刘洋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司马懿

刘洋

摘 要: 本文从分析三国历史事件出发,阐述了历史人物司马懿在辅政、外交等诸方面的聪明才智,特别是在外拒西蜀、内平反叛的几次战争中,表现出了其“兵者詭道,善因事变”的大智慧。最后引用了部分历史名人对司马懿智慧的高度评价。

关键词: 三国历史;司马懿;北伐战争;大智慧

最先了解三国历史人物司马懿是从《三国演义》开始的,无论是诸葛亮的“空城计”还广泛是流传于民间的“死诸葛吓走活司马”,仿佛都在说明司马懿的智慧远比不上诸葛亮。那么历史上的司马懿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聪明才智又如何呢?

首先,司马懿的大智慧表现于治理国家和外交上,他一共辅佐四代曹魏政权。公元219年,司马懿升任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司马懿“每与大谋,辄有奇策”,为曹丕所信任和重用。司马懿转任军司马后,建议屯田解决粮食问题,得到曹操的采纳。同年他又向曹操建议撤掉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方,俩人行为粗暴和骄奢、不适合驻守边防,但曹操未予重视。后关羽围曹仁于樊城(今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水淹于禁七军,斩庞德,胡修、傅方二人果然乘机降蜀。一时间关羽声势“威震华夏”。因汉献帝在许县(今河南省许昌),距樊城很近,曹操感到威胁,为避关羽锋芒,一度准备迁都黄河以北。司马懿及时劝阻说:“于禁被水军所淹,不是战守上的失误,对于国家的大局并没有大损失,为此而迁都,即是向敌人示弱,又会使淮河汉水一带人心不稳”。继而又出大策:“刘备、孙权外亲内疏,现在关羽坐大,孙权必定更不高兴,把这事(注:关羽正在樊城,荆州力量空虚)告之孙权,使他牵制关羽,则樊城之围自解。”曹操从其计,孙权果然派吕蒙袭取荆州成功,迫使关羽走麦城,直到最后被其俘杀。[1]

这种充分运用外交谋略的大智慧,恰好利用了孙、刘两家在争夺荆州的矛盾上,坐收渔利,不仅挫败关羽的强大攻势,解除了樊城之围,而且也使诸葛亮原定的一路向宛洛、一路出秦川的两面钳击中原的计划无法实现。更重要的是破坏孙、刘联盟,改变了当时的战略格局,掌握了主动权。

最能展示司马懿战略大智慧的当然是与诸葛亮的几次较量,其中之一是斗智五方原。

西蜀一心想恢复汉业、统一中原,蜀丞相诸葛亮多次领兵北伐。公元234年二月,诸葛亮率军十万举行第五次北伐——攻魏,并于当年四月,进驻渭水之南的五丈原。司马懿率军渡渭水,背水筑垒阻击。

两军对垒相持中,双方展开了斗智斗勇的心理战。司马懿打出第一招:他戎装不卸,高度战备,示敌以无懈可击。诸葛亮虽做了持久作战的准备,但劳师远征,利在速决,见司马懿步步紧逼又深沟高垒,情迫之中,也还了一招:他“乘素舆,葛巾,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示敌以胜利在握,不急不躁。诸葛亮秀出如此模样,司马懿叹道:“诸葛君可谓名士也矣。”[2]

心理战中,司马懿见第一招没有奏效,遂又打出另一招:他派出“两千余人,就军营东南大声称万岁”。诸葛亮派探马刺探,得到的消息是,东吴孙权派使者向已经曹魏投降,蜀军上下信疑参半,士气动摇。诸葛亮急于接战,看到司马懿第二招获得成果,自然心中甚为不甘,他立即回敬了第二招:派使者送去妇女穿戴的衣物加以羞辱,意欲激怒司马懿出兵。深谋远虑的司马懿接过妇女衣物放到一边,心平气和地问蜀使:“诸葛公起居如何,食可几米?”蜀使回答说:“三四升。”接着又问及诸葛亮公务,蜀使依然照实回答:“二十罚(注:军棍)以上皆自省览。”显然,西蜀使者没有城府,竟将核心机密信口渲泻。司马懿探知后说道:“饭少事繁,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司马懿依然我行我素,固守不出。但是,曹魏众将领受不了诸葛亮的女衣羞辱,更对西蜀数次挑战辱骂难以忍受,纷纷请求出战,以至到了难以约束的地步——诸葛亮激将法起了作用。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不能让将士的激愤情绪扰乱大谋,遂写了请求出战的表章,千里送往京师洛阳请皇帝曹叡批准。曹叡深知司马懿用心,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来做司马懿的军师,以节制他的行动。只要蜀军一来挑战,司马懿就要带兵出击,辛毗杖节立于军门,司马懿便不出兵、也出不了兵。就这样,司马懿真正的战略意图得以贯彻实施。诸葛亮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中支持了一百多天,终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历时七年的北伐战争至此结束。

智擒孟达,表现出了司马懿当机立断、出奇制胜的军事和政治大智慧。

孟达原本是东汉末年军阀刘璋的属下,先降刘备,后因事触怒刘备改而投奔曹魏。公元227年六月,魏明帝曹睿命司马懿驻扎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市),主管荆、豫二州军事。孟达为新城(今湖北竹山县一带)太守,封侯,假节。曹丕死后,孟达失宠,于是出现了魏、蜀、吴三国争夺孟达之战。蜀丞相诸葛亮暗中与之通信,图谋孟达叛魏。可诸葛亮又怕此人变化无常,夜长梦多,一心想促使他速叛。诸葛亮知道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有矛盾,便派郭模到申仪处诈降,并有意泄露此事给孟达。孟达知道后准备马上起兵 [3]。申仪将此事密告司马懿,可从宛城至新城一千二百里,至京都洛阳八百里,当时出兵需有朝廷诏书。可是,待朝廷诏书下达后再出兵,孟达及新城必将成为吴或蜀国的猎物。司马懿当机立断,同时采取三个行动,一是派人奏明圣上,言明出兵之意;二是司马懿亲率大军,火速登程。三是立即致书孟达,陈述魏朝廷对他的恩惠和信任,先稳住对方:“将军昔弃刘备,讬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令宣露,此殆易知耳。”

孟达得信后果然大喜,认为魏国仍相信自已,反叛之事仍犹豫不决。司马懿率军日夜兼程,八天后抵达新城。吴、蜀派出援兵想趁火打劫、解救孟达,但被司马懿部拦阻于西城的安桥、木兰塞等地。此前,诸葛亮曾告诫孟达加紧防范司马懿的攻击,孟达则认为,司马懿“上表给天子,来回路程,少需一个月,那时我的城池已修固,诸军都作好了准备。我驻扎的地形深险,司马懿必不会亲自来,其他部将来,则不足为患”。而现在司马懿兵临城下,上庸城虽三面环水,且孟达在城外树立木栅,加固城防。但司马懿挥师渡水,毁其木栅,直逼城下。公元228年正月,司马懿兵分八路攻城,仅十六天,孟达的外甥邓贤、部将李辅开城投降。魏军入城,擒斩孟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endprint

如果说司马懿智擒孟达是先斩后奏、果断出兵,那么平定辽东公孙渊反叛则从另一方面表现了司马懿的军事才能與智慧。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时,公孙度据有辽东(辽河以东地区,今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与吉林省东南部)。这个割据势力对曹魏一直时叛时降,保持着半独立的地位。公孙渊继为辽东太守后,对魏更加不逊。魏明帝震怒,派荆州刺史毌丘俭出任幽州刺史并攻辽,时辽水大涨,毌丘俭不利而还。毌丘俭讨伐受阻,使公孙渊更加得意。公元237年,公孙渊公开背叛魏国,自立为燕王,置列百官,定都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4]

公元238年正月,魏明帝召回司马懿,命他率兵讨伐。魏明帝问他估计公孙渊有什么对策,司马懿说:“事先弃城逃走,是上计。凭借辽水抗拒我大军,这是次计。坐守襄平,那他就要当俘虏了。”魏明帝又问:“公孙渊会采用哪种?”司马懿回答:“只有聪明人能正确估量彼此实力。预先弃城,不是公孙渊所能做到的。他定会认为我们这次孤军远征不能持久,先在辽水抗拒,再退守襄平,这是中计和下计”。魏明帝问:“往还需要多少时间?”司马懿胸有成竹地说:“去百日,回百日,攻战百日,用六十天休息,一年时间足够了。正月,司马懿率步骑四万,从京师出发,六月进至辽水。公孙渊果然急令杨祚等人率步骑数万,依辽水围堑20余里,坚壁高垒,阻击魏军。司马懿采用声东击西之计,先在南线立多张旗帜,佯攻围堑,吸引敌军主力,而以主力隐蔽渡过辽水,逼进敌军的襄平本营,部将不解问其原因。司马懿说:“敌人坚营高垒,就是想让我们兵疲粮尽,若攻城,正中其计。古人曰,敌虽高垒,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现在他们大军在此,老巢却空。我直指襄平,敌军必惧,惧而求战,破之必矣”。接着整顿阵列前进,敌军果然出来截击。司马懿对诸将说:“我之所以不攻其营,正是要等现在的局面。”于是指挥魏军痛击,三战皆捷,遂乘胜进围襄平。适逢连降大雨,辽水暴涨,平地数尺,魏军恐惧,诸将思欲迁营。司马懿下令有敢言迁营者斩,都督令史张静违令被斩。公孙渊军乘雨出城,打柴牧马,安然自若。魏将领请求出击,司马懿不允。有人问司马懿:“当年攻上庸,八路并进,昼夜不停,故能在一旬半时间里,攻下坚城,杀了孟达。这次远道而来,为什么行动却更加缓慢?”司马懿说:“当年孟达军队少而粮食能支持一年,我们的兵是孟达的四倍粮食却不足一月,以一月粮的军队对付有一年粮的军队,怎能不速战速决?”,“而今敌兵多我军少,敌粮少我粮多,又遇大雨,想速战也不可能。从出兵开始,我就不担心敌人来进攻,而是怕他们会逃跑。如今敌军粮草将尽,我军包围尚未合拢,若现在抢掠牛马,会逼他们逃走。兵者诡道,善因事变。他们现在凭借人多和大水,虽然饥困,也不肯就擒。这时候更当稳住对方,不能为得小利而把敌人吓跑。”

月余,雨停,水渐退去。魏军完成对襄平的包围,昼夜强攻。城内粮尽,死者甚多,其将杨祚等降。八月,公孙渊派相国王建、御史大夫柳甫请解围而被司马懿斩杀,后又派侍中卫演来请求定日期送人质,被司马懿断然拒绝,并对来者说:“作战的大要有五:能战当战,不能战当守,不能守当走,余二事惟有降与死耳。”公孙渊欲从城南突围,司马懿纵兵击破其军,公孙渊战死在梁水边上。曹魏数十年来辽东问题终于彻底解决。

司马懿用他的毕生精力和智慧,辅佐了四代曹魏帝王,在理政外交、巩固边疆、发展农牧经济等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后世名人也对他作出了高度评价。唐朝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提到“少有奇节,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夸奖司马懿天资聪颖,顺应时代潮流辅佐魏国,并且文武兼备。在军事上也常常有过人的谋虑,能出奇制胜。

毛泽东也曾评价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5]他认为曹操攻下张鲁以后应该听司马懿和刘晔的建议进攻四川;评其“出身士族,多谋略,善权变,为魏国重臣”。并曾在《三国志.陆逊传》中评注“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

参考文献

[1][唐]房玄龄等,《晋书·宣帝纪》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北京.

[2][晋]陈寿 撰/[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4年,北京.

[3]李浩白 著《天才谋略家司马懿》,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保定.

[4]柳春蒲 著《正说司马懿》,中国青年出版社,2014年,北京.

[5]陈晋《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广州.endprint

猜你喜欢
司马懿
败而不伤才能笑到最后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的两句话,够职场人用一生
司马懿的两句箴言
司马懿何以能绝处逢生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
老谋子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