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8-01-01 11:57刘岩
科学与财富 2017年30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

刘岩

摘 要: 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角度阐述了民族精神内涵,论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培育的深刻影响,以期引导人们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了多次论述,并多次强调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中华民族精神源自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几千年来所形成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与人为善、天人合一、自强不息等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一、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

(一)传统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可以概括为:

1.为国而忘家的爱国精神。

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爱国主义不仅使中华民族绵延不断,而且铸就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思想品格。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把这种感情进行了很好的总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民族的存亡,每个普通人都有责任。

2.与民忧乐的济世精神。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思想是一种以天下为已任的社会责任感。孔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杜甫也说“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所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成为了杜甫对人民无限的同情与热爱。

3.兼爱天下的仁爱精神。

首先是民本思想, 民为邦本在整个中华文化中是一以贯之的传统,突出了中国文化的人本主义特色。古人仁爱思想的第二个重要观点就是贵和持中,中庸之道在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作一种人生和道德的至高境界和追求目标。第三点就是道家的无为思想。

4.勤劳节俭的立世精神。

中华民族总体上是一个农业民族,中华民族在辛勤劳作中,深深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形成了勤劳质朴的品格。早期的经典《周易》中,就有这样思想的总结,“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可以说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

5.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自强不息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气质,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6.威武不屈的大丈夫精神。

孟子提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他认为这就是所谓大丈夫。

7.舍生取义的尚义精神。

中华民族是坚持正义、勇于追求真理、崇尚气节的民族。其中孟子的“舍生取义”精神与孔子“杀身成仁”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道德准则,激励历代仁人志士为国捐躯,慷慨赴难。孔子推崇“士可杀不可辱”,孟子主张“善养吾浩然之气”。后来,儒家学说将“气”与表示身份地位的“节”结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气节观。这两者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几千年中基本的操守与品格,这是中国文化中除了“仁义”最有价值的内涵。

(二)时代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曾讲:“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在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精神可以说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等特点,突出表现在表现坚定革命信念的井冈山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长征精神、以及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两个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这体现了我们党和国家对民族精神的肯定和重视。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主要特点就是不断为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从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到太空漫步、奥运圆梦、抗震救灾精神,可以说,“中国加油”的呐喊声绵延不绝,这些都为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最强音,把我们的中华民族精神推向了一个新的水平。

从传统民族精神到时代精神,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可以总结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体现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当今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

(二) 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的发展,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所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三)弘扬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对内起着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的作用,对外有着展示民族形象的作用,所以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民族精神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提高竞争力。

(四)弘揚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邓小平曾说过: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可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三、新时期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奠定弘扬和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爱国主义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弘扬民族精神,首先要着眼于爱国主义的教育,其次要加强振兴中华的强国富民意识的教育。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弘扬和建构中华民族精神的融治氛围

社会环境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具有很大影响。首先,立足于社会主体,弘扬民族精神必须强化阵地意识,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其次,应加强对大众传媒的引导和规范,要坚持党性原则,树立强烈的政治和责任感,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此外,还需注意文化氛围的营造。

(三)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性,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感召力

民族精神是传统性和时代性的辩证统一,所以我们要发扬民族精神。但我们在学习传统精神的时候还要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并不断增加新的时代性的内容,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性,增强我们中华民族的现实感召力。

(四)健全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首先,应进一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加强环保和公共卫生教育,提高全民族的卫生文明素质。再次,大力发展医疗和体育事业,保持全民族强健的体魄。

(五)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为弘扬和建构中华民族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弘扬和建构中华民族精神不能脱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而是要同步进行。党的十六大己经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重要的社会发展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明确提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并把其作为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我们应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进程,同时通过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塑造具有现代理性的民族精神。endprint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弘扬中华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爱国主义教育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