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018-01-02 12:58夏风
时代报告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矛盾中国共产党发展

夏风

1982年10月20日,一条简讯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南京市一座容量为两千吨的蔬菜冷库,最近建成并投入使用。”物质匮乏、物流落后,如何吃上反季节蔬菜,举国关注。而此前一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判断,再往前25年也曾有过:1956年党的八大上,“人民對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被视为当时中国国内主要矛盾的内容。

今天,人们不再冬储大白菜,中国也已换了模样,“温饱”进入历史字典,中国制造悄然升级,“走出去”步履不停……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城镇化率接近60%,而“天眼”探空、“嫦娥”探月、“蛟龙”探海让国外媒体都惊呼“科学革命正在中国发生”。1956年至今61年,1981年至今36年,我们如何重新认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摘自十九大报告

十九大报告作出了这样的重大政治判断。这也是时隔36年我们党再提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从“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这一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是对五年来中国发展历史性成就和变革的深刻总结,也是对近40年来改革发展成果的历史回应,更是对未来中国发展方向、发展目标的精准定位。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周天勇接受采访时分析,过去我们认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如今关于主要矛盾作出新的论断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国科技生产力技术进步,装备生产日益完善,生产力初步成体系,已经成为制造大国,正在迈向制造强国,生产力落后已经不符合现实了。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群众面对的不平衡主要是居民收入不平衡,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收入水平赶不上发展水平;地区之间同样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特大城市的生产力发达收入较高,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地区收入有差距。整个基本矛盾的变化,要求我们像总书记在报告中讲的,要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地区间要协调共同发展。

那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哪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不平衡问题,主要包括经济不平衡、社会不平衡等重要领域。其中经济不平衡主要包括产业不平衡、区域不平衡和动力不平衡等。产业不平衡主要表现在,我国一些产业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一些产业还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等。

不充分问题,主要在于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等等。

如何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关键在于建设好现代化经济体系。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体到经济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了发展语境,新发展理念提供了指导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明了改革的方向,从而形成了一个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政策框架。

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建设现代化的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把握、发展新理念的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提出中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担当,这也是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研判的理由所在。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摘自十九大报告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研究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党的主要任务和宏伟目标,这对中国共产党统一思想、团结奋斗、凝聚人心至关重要。纵观中国共产党在96年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共有六次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进行判断。第一次是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第二次是在新中国建立前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第三次是在中共八大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中;第四次是中共八大以后;第五次是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及中共十二大。

第六次也就是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代表中共中央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判断,他强调:“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科学判断不但指出中国已经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且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可以说,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既是中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依据,又是确定新战略、新目标、新任务、新要求的出发点。endprint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伟大理想和崇高追求的政党,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作为自己伟大使命的党。为完成这个需要长期奋斗才能实现的伟大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确定若干阶段性的目标,通过完成不同阶段性的目标,为实现伟大使命打基础做准备,即通过分阶段目标的完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理想。这样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把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的实现而英勇奋斗的历史。而在每一个阶段必须正确认识中国国情,分析和判断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历史告诉我们能否科学分析判断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系到党能否正确认识和判断革命,确定建设和改革的主要任务,确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各个阶段的基本纲领。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理论基础的党,且特别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解决现实问题。科学判断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据此确定党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宏伟目标,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由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为思想武器,科学地认清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才明确了中国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道路、中国革命的战略和中国革命的前途。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建立新中国的宏伟目标。

正是由于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才确定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制定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和策略,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也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重新对中国国情进行认识,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才确定了正确的基本路线,开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业,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通过梳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认识历史进程,具有与时俱进品格,又具有驾驭复杂局面能力的党。社会矛盾是复杂的、多面的,也是发展变化的。能否认识这种复杂性、多面性和发展性,是对执政党理论水平、政治能力和领导能力的考验。而在社会矛盾如此复杂的局面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体现了科学认识主要矛盾和驾驭复杂局势的能力和水平。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指出认清中国大陆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党从客观实际出发认识到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的基础上,也注意到帝国主义是变化的,封建主义也是变化的:在抗日战争时期主要矛盾是“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而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主要矛盾是“中国共产党与广大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正是由于党能科学地认识中国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战略策略,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是中共十九大的重大理论贡献之一,在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没有变化的前提下,着眼于人民需要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作出“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判断。这再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善于认识历史进程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和非凡的创造历史的主动性。

中共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科学判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达到了新境界。着眼于解决这个社会主要矛盾,中共十九大明确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即2020年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2035年至2050年,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我们相信,以这个科学判断为基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会有进一步的大发展,中国的前途无限光明。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摘自十九大报告

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金钥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不发展,一切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按照“三步走”战略部署,聚精会神搞建设,取得了骄人的成就。

“去问开化的大地,去问解冻的河流。”与时代同步的新判断,也与普通人的诉求吻合。1983年,桑塔纳轿车刚要进入中国,今天不少城市已开始研究燃油车退出,目光聚焦环境质量;1987年,北京市民排队两小时只为尝鲜洋快餐,今天更多人追求吃得“低脂低糖”,健康安全成为首选;1997年,62万中国人刚刚“触网”,今日已有超过10亿人用手机上网,网络安全比网速更重要……曾经的主要矛盾推动了一部改革史,助推人们走进新时代。而当它成为历史,也意味着中国需要以新的姿态向下一个目标进发。

与主要矛盾变化相应的,是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必须认识到”。从“变”的方面看,主要矛盾的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而从“不变”的方面看,主要矛盾变了,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乡村也不能不振兴;入学率再创新高,但教育均等化依然重任在肩。能不能在每一个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能不能在家门口看得见绿水青山?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应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当新时代有了更精准的经纬度,若还守着老旧的航海图,单以增长率论英雄,以“物质文化”的标尺衡量一切,發展就会偏离航道,人民的获得感就会有欠缺。

另一方面,人口基数大,人均GDP仍处于世界中游;还有4300多万人,渴望走出深度贫困;城乡之间、东西部间,发展落差仍然存在;社会矛盾与问题交织叠加,民生领域还有短板……这一切,让我们不能不牢牢把握基本国情,不能不牢牢立足最大实际,不能不牢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今天我们重新定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说不需要发展了,而是要在美好生活需要的供给上下更大功夫,兑现“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的庄严承诺。

参与翻译十九大报告的葡萄牙语专家拉法埃尔感叹:“十九大报告中,人民是被放在第一位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定义社会主要矛盾,是对社会变迁的把握,但归根到底是对人民向往的回应。

新的历史方位,彰显了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回顾党的历史可以发现,党的历史就是不断地认识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战胜一切困难,不断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endprint

猜你喜欢
矛盾中国共产党发展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矛盾的我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矛盾多发”可怕吗?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