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斯威夫特音乐风格转型体现的女权主义思想

2018-01-02 10:40舒简柳犁
戏剧之家 2018年32期
关键词:斯威夫特女权主义泰勒

舒简 柳犁

【摘 要】女权主义,又称女性主义,长久以来对政治、思想、文学、音乐等方面都有巨大影响。文章通过分析泰勒·斯威夫特音乐风格转型来探查女权主义对其产生的影响,由此看到女权主义能促使更多的女性音乐人更加自尊自立,创作出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对流行音乐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女权主义;泰勒·斯威夫特;风格转型;影响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2-0035-02

一、泰勒·斯威夫特的演艺经历

泰勒·艾莉森·斯威夫特(Taylor Alison Swift),1989年12月13日出生并成长于宾夕法尼亚州。9岁时她对音乐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受到加拿大创作歌手仙尼亚·唐恩(Shania Twain)的启发,转向乡村音乐。12岁时创作了第一首歌曲《Lucky You》。14岁时泰勒开始正式从事乡村音乐事业,签约索尼(Sony)唱片。

2005年,泰勒成为独立唱片公司Big Machine Records的第一批签署人之一。次年发布同名专辑《Taylor Swift》,取得了在Billboard 200排名第五,榜单上停留157周的傲人成绩,截至2016年8月,这张专辑在全球销量超过775万张。首张专辑大获成功后,泰勒于2008年发行了她的第二张专辑《Fearless》。这张专辑在Billboard上夺冠,一举获得格莱美年度专辑与最佳乡村专辑两个大奖。2009年她开始了巡回演唱会,客串了电影,频繁出现在各种歌曲创作人员名单中。

2010年,她发行了第三张专辑《Speak Now》,但是成绩远不如上一张耀眼。而2011年的单曲《Mean》抛开了情爱的主题,将矛头对准了在生活中恶意评判他人的人,面对媒体与舆论进行了一次自己的反抗。这首歌为她拿到了第54届格莱美的两个奖项但错过了年度最佳专辑。吸取教训之后,2012年发布专辑《Red》,在乡村音乐的基础上融合了更多的音乐流派,如Heartland rock、Dubstep、Dance-pop。专辑首周销量为121万张,这是十年来的最高销售纪录。但依然与格莱美年度专辑失之交臂。

这一次后,泰勒开始思考她的现在与未来的路,尽管她每年得到不计其数的乡村音乐奖,推广了乡村音乐的受众面,但乡村音乐也终于开始显示出对于她的局限——她成为了那么多“首个女性”,金鸡独立般成为一排顶尖人物列表中少有的女性,而她想要追求的事业与未来绝不仅仅止步现在,在这次格莱美后,她已下定决心——彻底改变曲风。

二、泰勒·斯威夫特音乐风格的改变

女权主义有无数种表现形式,而现代社会中活跃的女权主义代表人物真正追求的不过是一点:两性平等。女性在全世界各个领域中,或轻或重都是一个受到压迫和歧视的等级,在此基础上,女性在各个领域中都处于比男性更低的地位,即使是家庭生活中也存在有不平等的现象。泰勒的转型正是由于她认识到,这种性别秩序实际上并不是自然形成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构建成的,是可以改变的。当她意识到并开始追求这种平等,在思想转变的牵引下,这种音乐风格的转变几乎是必然的。

编曲风格的改变。泰勒的作品大多为以吉他、班卓琴、钢琴、尤克里里作为配器,流畅、动听,曲式结构也比较简单,多为歌谣体、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而在2014年发布的第五张专辑《1989》中,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是她的首张流行风格专辑,被业内描述为“由代替吉他的合成器和鼓推动”,在配器与音色等方面变得更加倾向于流行摇滚风格,电吉他、电贝司、鼓、键盘、合成器构成了她的作品。最终这张专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泰勒成为了首个有三张专辑在首周发行超过一百万张的人,创下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随后的第六张专辑《Reputation》则更进一步的向电子流行音乐风格靠近,更多的使用合成器进行制作。《卫报》的亚历克西斯·彼得里迪斯认为,这章专辑中的歌曲代表“斯威夫特与她纳什维尔的根基(指乡村音乐)完全一刀两断,而开始进入嘈杂的高能舞曲影响下的流行世界”。[1]

歌曲主题的改变。在以往的专辑中,泰勒的歌曲主题更多的在描写一种青少年生活,《卫报》称赞她在专辑中写下了关于青少年时期“带着一种渴望、怀念的怀旧情调”。[2]而从《1989》这张专辑开始,泰勒长为成人,视角发生转变。如《Welcome to New York》似乎是一种脱离乡村来到城市的宣告,而面对媒体与舆论许许多多对她私生活与情感的评论议论与诋毁,《Shake It Off》宣告了她的洒脱,在《Blank Space》中她又写下“Got a long list of ex-lovers,They'll tell you I'm insane”與“I'm a nightmare dressed like a daydream”这样的歌词聊以自嘲。在经历了网络暴力,度过了成名以来最低潮时期的她,在专辑《Reputation》展现了更多更鲜明的生活态度,《Look What You Made Me Do》大胆而有力的向世界宣布“旧的泰勒已经死了”。

现场演出的改变。泰勒初期的现场常常是十分单纯的演唱现场。多数时候她背着吉他或坐在钢琴前自弹自唱,或只是演唱,并不会存在很多歌舞表演,演出通常很符合乡村音乐的风格,具有叙事性,抒情或是活泼的,甚至是静坐在那里进行演唱。

从《Red》开始,她的作品中流行因素越发浓郁,乐器逐渐由原声转变电声。并且,《We Are Never Ever Ever Getting Back Together》在舞台效果上已不同以往,她开始使用盛大的马戏团式舞台效果,不仅加入了伴舞还有魔术、威亚这样的技术部分,使整个演出十分壮观。在《Blank Space》的舞台设计上,她甚至加入了类似音乐剧的表演内容,巨大的场景转换使整体效果令人惊叹。新专辑《Reputation》中,她还挑战了更多亲自跳舞的部分。

音乐录像的改变。同现场的舞台设计一样,随着音乐风格的变化,泰勒的音乐录像的制作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音乐时期的MV制作极少具有强烈的故事性与完整的剧情,多数是单纯的切换画面,风格也比较清新。而转向流行摇滚后,泰勒的MV开始具有更多的剧情,甚至会有《Bad Blood》这种如同好莱坞大片风格的大制作,爆破、武打、特效这些部分使制作的投入大大增加。

三、泰勒·斯威夫特风格转变中体现的女权主义精神

(一)敢于冒险。泰勒音乐风格的转变绝不仅仅只意味着她在音乐上的转变,《Global》的专栏作家Jeremiah Tucker曾评价她是那种“发奋图强、野心勃勃的人,愿意让她的事业茁壮成长。”[3]两次格莱美陪跑的经历无疑深深的触动了她,她并非缺少才华或是不够用心——尽管为乡村音乐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不得不承认单一的乡村音乐风格也同样桎梏了她的发展。实际上在《Red》中已经在探索并呈现出了一种全新的偏向流行方向的抒情主题,这种不安于现状,敢于冒险与创新无疑是泰勒充满女权主义的一种尝试,同任何男性歌手、音乐人一样,她试图开拓自己的音乐疆土。

(二)直面舆论。与此同时她的歌曲主题也同样体现了她女权主义的一面。面对媒体对她歌词创作的批评,泰勒曾回应:“对于一名描写自己的感情的女性来说,被描述成有点黏人、疯狂、不顾一切地想要让你跟她结婚生子的女友,这让我认为可能是值得庆祝的事情——女性描写自身感情的忏悔方式——就是赶走它、翻转它、把它缠绕到一些坦率地说有点性别歧视的事物里。”于是在转型后的专辑中,她将这种质疑赤裸的呈现在自己的歌词中,以一种自嘲、自黑的方式模仿舆论对自己的非议,不躲不闪的表现自己的坦然,例如前文提到的歌曲《Blank Space》。实际上媒体对泰勒的这种质疑无疑也是一种“性别上的歧视,由于它们不会用这种问题去问做了同样事情的男歌手们”[4],也就是说同样将女性写入歌词,男歌手们却少有被这样的舆论所困扰的时刻。

(三)自尊自信。泰勒曾在接受杂志采访时表明她对女性主义的态度:“许多女孩说她们不是‘女权主义者,因为她们认为这代表着愤怒不满以及满腹抱怨。她们会将这与暴乱的场景联系起来,然而并非如此,它只是单纯的意味着你认为女性与男性应该拥有相等的权利和机会。如果你说自己的不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意味着你认为男性就应该比女性拥有更多的权力与机会。”也正是她自己奋斗的结果给了她现实的动力——女性也可以达到与男性同等的成就。《Fearless》和《Red》所取得的成就都是她自尊与自信的基石,是她不輸给任何一个男性歌手的佐证,使她更坚定的踏上了转型的道路。她的自尊自信也在歌曲《Shake It Off》中有所体现,虽然无法改变外界对自己臆测,但她认为人是有两种选择的,一是让舆论改变自己,二则是将舆论通通甩掉,做好自己应该做的,坚定自己的。

四、结语

泰勒·斯威夫特作为一名音乐人绝对是成功的,与此同时她作为一名女性更是成功而独立的。她的事业看似一帆风顺,实际上也经历无数的坎坷困难、恶意中伤。媒体从不曾放过她,从她的演唱、歌词到她的私人生活,然而她以一种无比坦然的态度,以自己更多更高的成绩正面的反驳了所有的揣测与诽谤。

她自成名以来,所有的歌曲都由自己本人亲自参与制作,参与了无数的慈善活动,她出资支持艺术教育,公开反对歧视LGBT,参与许多志愿活动。她自称女权主义者并鼓励所有女性,她的身上真切的体现着女性主义的自尊、自信与自爱,以及对两性平等的追求,她独立的走在对音乐探索的道路上,成为女性音乐从业者的榜样与目标.

参考文献:

[1]Alexis Petridis. Taylor Swift: Reputation review–superb songcraft meets extreme drama[N]. The Guardian. 2017-11-10.

[2]Alexis Petridis. "Taylor Swift: Fearless"[N].The Guardian. 2013-10-16.

[3]Tucker, Jeremiah.Jeremiah Tucker: Adulthood takes toll on Swift's songwriting[N].The Joplin Globe,2012-11-02.

[4]Kat Stoeffel.Stop Asking Taylor Swift to Apologize for Writing Songs About Ex-Boyfriends[N].New York.2012-11-26.

猜你喜欢
斯威夫特女权主义泰勒
一起绵羊泰勒焦虫病的诊断治疗经过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可敬的夫人》的后现代女权主义角度解读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泰勒公式的简单应用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
泰勒公式与泰勒级数的异同和典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