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甘泉:“飞豹”是开拓者、奠基石

2018-01-03 12:54徐甘泉杨蜜
军工文化 2018年11期
关键词:开拓者航空工业型号

徐甘泉 杨蜜

机遇,再难也要往前走

我们中国航空工业,特别是军机要走出一条路来是不容易的,这跟我们的底子薄(包括工业基础、经济基础)有关系。因为飞机是一个国家全面的工业化的水平和能力的集中体现。

“飞豹”可以说历史性地给了海军一个机遇。1977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常规装备发展领导小组确定要搞“飞豹”,1978年改革开放拉开帷幕,体制上开始松动了,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求来提出想法。

当时背景是,海军在七十年代以后有个南沙问题,当时没有一个飞机有这么大的航程,还能遂行作战任务。毛泽东主席在对海军的指示中说我们海军很小,要使敌人怕。”就是说我们得有一两手让人家怕的东西。

经过几年方案论证,国防工办呈报国务院、中央军委审批,并经小平同志批准,决定让海军作为军方代表去研制一型以轰炸为主的串座式攻击机,同时具备一定的空中格斗和自卫能力,后命名为“飞豹”。

这对于我们来说是第一次,过去我们海军没有自己独立的航空装备科研、订货,第一次承担就是一个完全自主设计的全新型号的科研管理。但是我们连滚带爬,走下来了。

这个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非常多,但当时只有一个心眼:就是得往前走,不能停。那时候国家困难,要削减一些型号。当时海军主管航空的副司令说,海军别的型号都能下。潜台词就是“飞豹”我们一定要保留。

说起三十年前的首飞,我在场,外面的人不知道这个首飞有多险。我们的试飞英雄黄炳新,我对他是五体投地,那是不要命的。看起来其貌不扬,但是他的中国心鲜红鲜红的。飞机出现了很多故障点,但是他坚持把飞机安全地飞下来了。

“飞豹”经过海军长时间地试用,不断完善、修改。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又提出了改进型“飞豹A”,中国人完全自主设计的军用作战飞机,我们搞出来了,而且具有一定作战能力,顶用、好用的中国制造。

马晓天同志在任空军副司令时,当时在空军接受第一批“飞豹A”飞机后,曾经对原第一飞机设计研究院黄强院长讲了几句实在话。他说“飞豹A”是个好飞机,在部队反映非常好。故障率非常低,到了部队以后,寿命和维修的周期大大的延长。

国庆五十周年阅兵的时候, “飞豹”六机编队从山海关起飞,米秒不差地飞过天安门,非常漂亮。我们得到了党和国家、人民的赞誉,非常欣慰。特别是在后来一些国际军事演习当中,国家就派中国货“飞豹”去,表现非常优秀,得到国际、国内大家的好评。

开拓者的自信和品格

在整个“飞豹”型号的研制过程中,我认为航空工业人,特别是一飞院起到一个“开拓者”作用。当开拓者,就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或困难。首先有没有人相信你,你有没有信心和勇气。我觉得我们很多事情是因为不自信丢掉了很多机会。可贵的是一飞院在面临各方面压力的情况下,自己的信心始终没有丢。

要当好一个开拓者,我认为第一个一定要树立自力更生的观念,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下,这个基本方针不能丢、不能忘。

中国人在没有外国样机的情况下,完全独立自主的按照军方的使用要求,设计出一型能用、顶用、好用的飞机,这就是创新,这说明我们中国人不笨,只要给机会、给条件,哪怕是有限的条件,就能做出像样的事儿来。

习主席多次强调指出,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就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军用飞机是要打仗的,在对抗中,谁也不可能把制胜的技术或者装备给你。所以开拓者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意志,能够在一定的条件下去开拓创新,这个不能动摇。

第二个可贵的就是艰苦奋斗。在“飞豹”研制的几十年过程中,科研经费跟国际上比起来可以说是少的可怜。“飞豹”从开始科研到交付部队使用,一共花了十个亿,这在航空史上没有哪个国家,也没有哪个科研生产单位能用这么点钱来研制这么一个能用、顶用的军用飞机。

所以我觉得航空工业人太可爱了。用“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来形容我们这帮知识分子,我们的工人师傅们一点都不过分。他们的加班,从来不计报酬,给两个馒头,炒一点青菜,完了。日以继夜,加油干!

今天,改革开放我们各个方面条件好了以后,千万不要忘记中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苦寒出香,乐奢出惰。

第三个就是大协作。“飞豹”飞机的研制成功,我认为不是哪一个人、哪一个单位,是集全国各个相关行业部门之力,大家都作了贡献。

记得当时国家计委开民品协调配套会时,大家都觉得没钱这个事儿很难干。但是布置下去之后,大家都各司其职把自己的事儿办好, “国家”这个“大家”始终没有忘。没有这种全国各个方面的合作、协作、奉献,“飞豹”飞机也出不来。

所以我说这个开拓者,是坚持自力更生的结果,是坚持艰苦奋斗的结果,是坚持全国大协作、大家一盘棋共同努力的结果。

奠基石的铺路和带动作用

对于评价,我认为“飞豹”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奠基石,就是为我们航空工业军用飞机的发展开路奠基。

飞机是由一个复杂的系统组成,它关系到整个航空工业和与飞机制造工业有关的所有行业,表面上完成的是“飞豹”,实际上带动的是行业。行业的进步,随着飞机的发展,一步步也在进步。但有了这个垫脚石,我们才能往前走。

从飞机设计角度来说,过去我们是“照猫画虎”,有原准机,有别国的设计标准、规范。“飞豹”没有原准机,飞机设计标准、规范要自己选编。

再说飞机动力系统,选用斯贝发动机,符合军方要求低空性能好,油耗低,作战半径大。把国家花外汇买来闲置的好东西用起来了。再通过“一用、二修、三化、四改”几步工作,中国有了第一个自主制造的航空涡扇发动机,涡扇-9。制造能力爬大坡、上台阶。

我想再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飞机上用的惯性导航設备。“飞豹”原来的方案是用多普勒导航,国外的惯导设备美国人不卖,到欧洲去人家有“巴统”限制,也不敢卖。恰恰就是那个时候,当时航空工业618所研制出来我们国家最早的惯用导航设备。

如果使用新研制的产品,我们要承受风险。成为王,败为寇,敢不敢承担这个失败?

我们跟618的所长(现在是院士)冯培德交谈过很多次。基于这款设备在国内所有上飞机之前能做的实验它全部做过了,结果是好的。我们冒一把险,努一把力,我们中国的机载惯性导航就可能走出一条路。如果没人用它,那它也永远走不下去。最后经过我们大家共同研究确定,上!

试飞以后,尽管也大大小小出了一些问题,这是正常的。但是很快证明这个决策是对的,而且能使我们飞机的导航系统、火控系统水平提高,对飞机的机动性,对空、对地(海)攻击能力有较大提升。所以作为奠基石,它把很多行业给带动起来了。

第二个含义是,“飞豹”型号走下来之后,我们培养了一批中国飞机设计、科研、试制、生产的骨干力量,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特别是现在出了几位大飞机的总设计师,比如C919的总设计师吴光辉、大运的总设计师唐长红都是603所培养出来的,这些人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啊。因为他们走完了“飞豹”研制的全过程,没有过程中的艰苦磨难、摸爬滚打,是很难培养、锻炼出人才的。

研制出“飞豹”我们很欣慰,我们个人的荣誉和得失在型号面前都不重要。希望航空工业的继往开来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前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开拓者航空工业型号
雪佛兰开拓者
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开拓者之一——闵桂荣
俄罗斯MC-21-300客机获得型号合格证
摄影
An Analysis of Daisy Buchanan in The Great Gatsby
核心素养框架下高中英语教学的思考
型号政工师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笔记本型号解码之联想篇
升压式DC-DC变换器LM2623
纪念新中国航空工业创建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