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中心是中国大学改革的出发点

2018-01-03 11:22黄中山
科教导刊 2018年30期
关键词: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

黄中山

摘 要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要求,中国大学急需改变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作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大学生的权益应该被放到首位,其在高等教育的中心位置应该得到确认。中国大学应该以人才培养作为其最根本的职能,坚持“育人”为本,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大学改革 出发点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10.001

Student-centeredness is the Starting Point of China's University Reform

HUANG Zhongshan

(You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Baise, Guangxi 533000)

Abstract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students' individuality, Chinese universities are in urgent need of changing their thinking and practice. As investors in higher education,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put in the first place, and their central posi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should be recognized. China's universities should take talent training as their most fundamental function, adhere to the "education" as the basis, adhere to the gener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constantly deepen the reform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methods.

Keywords student-centeredness; university reform; starting point

从1978年至今,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持续了四十年,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经济体制也已基本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然而中国的高等教育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①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仍然控制着大学的招生名额、专业设置和学位审批等一系列日常办学决策,与经济领域中政府不再干预企业的日常决策形成鲜明的对比。为适应新形势,满足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的转型刻不容缓。其中,中国大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急需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投资者,大学生的权益应该被放到首位,其在高等教育的中心位置应该得到确认。

1 以学生为中心,让人才培养成为大学的核心使命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职能。然而对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关系,国内却经常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有人认为,大学的这三大职能在层次上是平行的,即三者同等重要;另一些人则认为至少在部分大学,科学研究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更加重要。②然而即便这两种观点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都有其合理性,它们终究都偏离了大学的初衷。建于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被称为“大学之母”,它由学生自发为学生自己而建立,其在当时的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绅士。后来洪堡在1810年建立柏林大学的时候将科学研究设定为大学的第二个职能。其实洪堡心目中的科学指的是哲学,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更优秀的绅士。到1862年,美国国会通过“莫雷尔法案”,美国出现赠地大学,社会服务才成为大学的第三个职能。因此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大学的根本职能是人才培养,学生是大学之本,科学研究对于大学的意义在于其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有助于更好地培养人才。用现任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的话来说,纵使大学的职能经历万般演变,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教育依然是大学应尽的责任,也是大學存在的根本理由。③

目前国内部分大学将科学研究提高到与人才培养同等甚至更高的层次有其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国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超过60%,而同期美国只有6.3%,日本更是只有4.1%。④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在“科教兴国”这一提法中,“科”被放到“教”的前面;而在UNESCO,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称中,“教”却位于“科”之前。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因此联合国的排序更能反映国际社会对教育与科研之间逻辑关系的普遍认知。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制定的这个战略可以理解,也是无奈之举,但由此引发的问题应该引起重视。首先是大家对大学职能的认识出现了混乱,把本应是企业的担子压到了大学的肩上。中国过去20年出现很多所“研究型”大学,与此同时更多的大学将自己定位为“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或者“教学型”。⑤给人的印象是,中国的大学可以随意将教学和科研放置在不同的层次上,而且潜意识里,大家都认为“研究型”大学才是高大上,并认为“研究型”大学以科研为主,以教学为辅,其外部特征是研究生的数量不低于本科生的数量。其实这个划分是有问题的。在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从教育任务的角度将全美高等教育机构划分为6个层次,其中并没有研究型和教学型之分。

在发达国家,科学研究长期以来主要都是由企业来承担。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公布的数据,在2008年至2013年的6年时间里,企业不仅是美国科研经费的第一大来源者更是第一大执行者,其每年提供的科研经费占到美国当年科研经费总额的60.83%至65.18%,科研经费执行年占比在68.34%至71.43%之间;相比之下,在此期间美国高等教育机构科研经费的执行年占比只有13.25%至14.79%。⑥日本的情况与美国相似。2006年日本的研发资金为17.2735万亿日元,其中77%来源于企业,16.2%来自政府,其他的占6.8%。按研发经费的执行部门划分,企业支出的研发经费占到日本当年研发经费总支出的77.2%,政府为8.3%,高等教育部门占12.7%。因此,无论在美国还是在日本,以大学为主体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各自国家的科学研究中所扮演的都只是配角而不是主角。科学研究对于大学的意义可以从另一组数据中体现出来。在日本2006年的研发经费中,人员费、原材料费和有形固定资产购置费分别占到44.5%、16%和9.8%。按部门划分,企业在这三个方面的支出分别占到其执行经费的40.7%、18.9%和8.7%;高等教育部门分别是64.3%、6.2%和11.1%。⑦高等教育部门的这三项支出之和占到其科研经费总支出的81.6%,远高于企业的68.3%,说明高等教育部门用在无形资产保护方面的支出远不及企业,换言之,高等教育部门的科研投入产出比远远落后于企业,这恰好反映了大学科学研究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我国将“科研”放到“教育”前面所产生的第二个问题是,大学的中心工作因此出现了偏移。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对大学进行各种评估,而这些评估主要看的就是科研立项和科研资助经费的多少,在这个指挥棒的指引下,大学的管理人员常年都忙着追逐各种科研评估、指标和大学排名。违反了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精神,即“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大学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上,其结果一方面是迫使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疲于奔命,顾此失彼,另一方面是学生因为被忽视而有挫折感。其实发现和教学是两种不同的过程,也是两种不同的禀赋,但却很少并存于一个人身上。⑧对于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部分高水平大学忽视本科教育,转而将主要精力集中到科研上,国外已经有很多专家进行了反思,有人甚至将这种现象称为“失去灵魂的卓越”。⑨⑩

现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全国督学柯杨认为,在我国高等教育和科技大发展阶段,一个“研究型”大学的定义和各种评估体系的导向虽然促进了科技进步,但是却使不少教育者忽视了教育的根本。 原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一直在呼吁中国大学要“回归”根本,一是回归大学最本质的职能,即人才培养;二是回归大学重视教学的传统;三是回归大学管理者对大学核心价值的坚守。

2 以学生为中心,加强通识教育,培养有人文素养的专业人才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踏入大学之日也是其成年之时。大学对于他们的意义就是一个开始认识自我、发现生活意义和目标的场所。因此,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应该是大学教育的核心问题。原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认为,人们上大学是为了学做一个健全的、有自信的、懂得尊重别人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这才是大学最重要的目标。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也认为,大学的教育改革应该有两个目标,一是要培养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良好素养的现代文明人,二是要创造一种环境让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实现前者的方法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实行通识教育,恪守道德底线;实现后者需要创造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等教育“育人”重于“育才”,而“育人”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实行通识教育,这一直以来都是欧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1945年哈佛大学发表了一份题为《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的报告。在该报告中,哈佛大学明确提出,教育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部分,大学的通识教育主要关注学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的生活需要,而专业教育旨在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训练。实际上,类似的教育思想在民国时期也曾经在我国出现过。1941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在他的文章《大学一解》中写道,大学教育的重心“应在通而不在专”,应以“通识为本,以专识为末”。遗憾的是,我国在1952年对院系进行调整,全面向苏联学习,采取的本科教育模式是学生一进校便分专业,课程体系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来组织,除了政治课外很少有其他的通识教育课程。时至今日,苏联的这套本科教育模式及其教育思想仍然普遍存在于我国的高等教育中。

中国现在的很多学生,从小学开始便接受应试教育,在很多方面普遍缺乏应有的素养,如诚实和宽容的人格品德;理想和抱负等人生目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表达和团队合作的领导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 这种中国特色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中国大学教育提出了特殊而又艰巨的挑战,也正因为如此,关注大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为其提供通识教育才变得更加迫切。

南京大学在国内大学改革中属于先行者,其“三三制”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高校中有很大的影响。对于通识教育的意义,现任南京大学校长陈骏认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是大学本科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南京大学将本科教育分为三个阶段,即大类培养、专业培养和多元培养。大类培养阶段即通识教育阶段,是通过对新生实施通识教育,促进学生科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为其未来进入任何领域的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在现阶段,通识教育在国内却经常成为被挤压的对象,很多大学对开展通识教育持消极态度,甚至认为它只适合“一流”大学。其实不然,通识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既然其目的是为了“育人”和培养“有责任感的人和公民”,并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于不同人群所需要的知识和价值观, 那么它的适用性就是普遍的。在美国,无论是知名私立大学还是普通公立大学都非常重视对本科生进行通识教育。比如在俄亥俄州的肯特州立大学(Kent State University),本科生一二年级都是在修通识课程,学生从三年级开始才进入专业学习。

目前国内实施通识教育的最大阻力来自功利主义。 为了确保每年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国内很多大学过早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这个现象折射出一个问题,即当代大学教育应该以什么为导向?是求职就业还是学识素养?认为大学教育应该以求职就业为导向的人實际上有一个设想,即所有的大学毕业生都会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大学生就业中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正在越来越普遍,我国2009届本科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就只有67% 。 即便对口就业,无论毕业生在大学阶段学到多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在其职业生涯中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相反,以学识素养为导向的大学,其毕业生在这些方面就有优势。相关研究也表明,“大类招生、通识教育”有助于提高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进而更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3 以学生为中心,推动大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大学生在职业规划、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继续实行班建制显然不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求大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专业选择机制、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

由于高中毕业生在填报高考自愿时普遍对自身特点、能力和大学专业缺乏了解,我国在校大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一直不是很高。 要扭转这种状况大学需要改变专业选择机制,将新生入学即定专业改为允许入校经过通识教育之后才确定专业,同时改班建制为学分制或者导师制。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很多大学是根据教师的学术兴趣来开设课程,未考虑到学生的愿望;目前国内大学的学科划分过细,知识碎片化严重,学科之间的关联度不高。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重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隔阂,减少专业课程数量和学生的上课学时数,增加专业核心课程的授课深度。

以医学专业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按照学科进行授课,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病理学和内、外、妇、儿分开上。为了改变这种条块分割的状况,帮助学生将知识融会贯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对多门专业课程进行整合,按照人体系统进行分类并组织教学,比如讲心脏,他们就从心脏解剖讲起,讲完心脏解剖讲心脏生理,讲完生理讲心脏代谢,再讲心脏的病理、病理生理,之后讲心脏疾病,包括与心脏相关的内科和外科疾病。结果显示,这种被称为“系统整合式教学”的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体系改革的另一个重点是专业核心课程要讲得有深度,要讲清楚学科漫长的发展历史,让学生了解学科知识的被发现过程。比如中国近代史,一般的教材和教师都会从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开始讲,并将重点放在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对外敌的反抗上。如此编排教材和授课使知识变得支离破碎,课程内容缺乏深度,学生受益不大。相反,如果将中国近代史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讲,让学生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大生产对原材料和终端市场的需求、工业化对国际贸易的依赖,那么学生就能够将中国近代史上的那几场战争与当时的国际政治经济联系起来,理解战争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更重要的是,学生不但学到历史,还能学到经济学和国际贸易,能够深刻领悟“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道理,而这个道理甚至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

注释

① 钱颖一.大学治理:美国、欧洲、中国[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5):1-11.

② 赵庆年,祁晓.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职责[J].高教探索,2012(5):5-10.

③ 林建华.在变革中坚守[J].教育与职业,2014(4):56.

④ 郭铁成.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究竟是多少?[J].中国软件科学,2012(2):35-41.

⑤ 武书连.再探大学分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10):26-30.

⑥ Boroush,M.U.S.R&D; Increased in 2013,Well Ahead of the Pace of Gross Domestic Product[R].InfoBrief, NSF,2015(9),15-330:1-7.

⑦ 王永春,王秀东.日本科技投入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13):21-23.

⑧ 纽曼.大学的理念[M].高师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4.

⑨ 周楊.内涵式发展要在专业、课程、教学上下功夫[J].中国大学教学,2018(1):46-50.

⑩ 刘易斯.失去灵魂的卓越[M].侯定凯等,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黄达人.大学的根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317;1.

施一公.大学的意义[N].中国教育报.2015-07-16(2).

钱颖一.大学的改革[N].企业家日报,2017-02-17(1).

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1-8.

陈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升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6.

哈佛委员会.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M].李曼丽,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45.

庞海芍.通识教育的动力和阻力[J].高等教育管理,2012(6):7-11.

彭妮娅.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专业对口程度及影响调查报告[N].中国教育 报,2014-10-27(5).

张晶晶,刘洪.不同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稳定性分析[J].当代大学教 育,2016(4):70-77.

赵叶珠,钱兰英.九十年代大学生专业选择行为研究[J].青年研究,1999(4): 12-15.

樊明成.我国大学生专业满意度调查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43-45.

曹励欧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的比较研究[J].中国 高等医学教育,2014(6):79-80.

猜你喜欢
出发点以学生为中心
把“群众满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做新时期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立足自身历史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做好基层工会工作的几点体会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校体育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解绝对值不等式的两个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