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分析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效果

2018-01-05 01:08曹苗苗陈国洪
中国疗养医学 2017年12期
关键词:巴利格林肌力

曹苗苗 陈国洪

对比分析康复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效果

曹苗苗 陈国洪

目的 研究分析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二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选取某院2016-02—2017-02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86例,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3例,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的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对比观察两组生活能力和肌力的恢复情况。结果 常规护理组与康复护理组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 (62.68±26.11)分和 (86.71±16.84)分比治疗前(22.41±20.35)分和(22.39±21.06)分明显要好,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肌力等级评分2级及以上康复护理组(67.4%)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护理组的住院时间(37.12±14.13)d多于康复护理组(24.21±12.3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能够有效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也能够更有效的提高患儿的生活能力和肌力情况。

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格林巴利综合征

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一种急性自身免疫病,也被称为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其主要表现是侵袭患儿的运动神经、周围神经,对机体的影响较大,会使患者四肢瘫痪、肌力下降,严重者会导致呼吸肌麻痹威胁患者生命[1]。因此,临床上加强治疗水平的同时有效的护理也能够很好的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近年来发现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护理效果十分显著,本次研究选取了86名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来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和常规护理的疗效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02—2017-02收治的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86例,男性46例,女性40例,年龄2~16岁,平均年龄(5.5±2.3)岁,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3例,康复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常规护理组进行常规护理。所有患儿均符合其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相同的神经内科基础护理、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额外增加康复护理相应的护理技术内容,由专业护士实行24 h的负责制。主要内容有中枢冲动传递训练、助力运动、被动运动、抗阻运动、呼吸肌训练、作业治疗、心理护理。2次/d,从入院当天开始实施。

1.2.1 急性期卧床和昏迷患者的护理 首先要预防所有并发症发生的可能。第二是功能位的摆放,上肢为屈曲位下肢为伸展位。第三是正确的关节活动,每日次数保持在两次或以上。从大关节到小关节缓慢进行。第四,协助患者并教会其完成体位的转换。

1.2.2 腹部康复护理 格林巴利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就是呼吸肌麻痹造成的呼吸困难和吞咽障碍,严重者要将气管切开辅助呼吸。要让患者进行呼吸训练,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腹式呼吸训练。②缩唇式呼吸训练。③咳嗽训练。腹式呼吸首先将患儿调整到合适体位后将患者手放在腹部及胸部,闭嘴用鼻子吸气口呼气,保持呼吸的深入和缓慢,腹式呼吸2次/d,5~15 min/次,随着情况的好转,呼吸要更加放慢和加深。缩唇式呼吸是用鼻子吸气后用口唇缩拢成口哨状缓慢呼出气体,护理人员需实时把控,0.5 h/d,10~15 min/次。咳嗽训练,患者需取坐或半坐位,深吸一口气后屏息1 s后再用爆发力将痰液排出。

1.2.3 不同肌力的康复护理措施 ①肌电图尚无动作电位或动作电位很少时,关节运动要以中枢冲动传递和被动活动为主。旨在减轻和延缓神经肌肉的萎缩。②当出现较多动作电位时,增加肌力训练并开始康复训练。

1.2.4 心理护理 格林巴利综合征属于急性,发病突然且进展迅速,患者和家属常常会有紧张、焦虑和恐慌的负性心理,会影响到疾病的治疗,我们需要鼓励患者让其树立自信心,正确认识格林巴利综合征,缓解他们的情绪,转移注意力。让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看到自己的进步。

1.2.5 出院指导 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应指导工作,包括禁忌证和一些注意事项,要求他们出院后任然坚持锻炼,并且注意进行回访和复查。

1.3 疗效评价 肌力等级,0级:完全瘫痪,1级:肌肉可收缩但运动障碍,2级:可以进行水平移动但无法向上抬起,3级:可向上抬起。住院时间生活能力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肌力情况比较 康复护理组肌力改善情况比常规护理组要好,且2级以上占比常规组(37.2%)明显低于康复组(67.4%),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1)。

表1 两组患者肌力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康复护理组的住院时间少于常规护理组(P<0.05),生活能力评分也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2)。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生活能力评分的比较(±s)

生活评分/分治疗前 治疗后常规护理组 37.12±14.13 22.41±20.35 62.68±26.11康复护理组 24.21±12.32 22.39±21.06 86.71±16.84组别 住院时间/d

3 讨论

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和呼吸肌麻痹是格林巴利综合征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护理上也要根据三种不同的情况做出相应的护理措施[2]。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护理常规通常有拍背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卧床休息和切开气管后气管护理,但常规护理更加注重抢救生命而忽略运动功能的残疾预防,不能对患者的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3-4]。有25%的患者因关节痉挛、肌肉萎缩、肌肉无力形成残疾,例如足下垂、拇指外展受限和关节痉挛等[5-6]。如果患儿年纪较小,病情加重的急性期自我处理能力缺乏时,护理人员要协同家长加强工作。要重视药物治疗,同时也要全方位多方面的加强运动功能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痉挛。

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在通过早期康复护理训练后生活自理能力和肌力有明显提升[5]。康复护理主要通过Rood技术、助力运动、中枢冲动传递训练、抗阻运动、呼吸肌训练、作业治疗,目标是防止并发症的发生[7-8];促进受损的神经再生;促进运动能力和感觉功能的恢复;保持肌肉质量来迎接神经的再支配;改善个人能力障碍解除患者心理障碍。在进行肢体、关节和肌肉的康复训练时,也要尽早开始生活能力的训练。通过这些循序渐进科学的训练,自始自终的坚持下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肌力、功能独立性、坐位、站立平衡都能够较大幅度的得到提高,个人的能力障碍也明显改善[9-10]。

这次实验通过我院收治的86名格林巴利综合征患者,分为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各43例这样的对比分析来研究两种不同方式的护理效果,结果康复护理组不仅改善了患者机体的肌力状况,同时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能力,缩短了患者康复住院时间。患者及患者家属十分满意,收到了很好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护理各方面都优于常规护理,也更能够增加患者对医院的信心,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

[1]张晓.个性化护理干预对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影响[J].全科护理,2014(23):2143-2144.

[2]余芳,闫冰.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合并气管切开的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8):197.

[3]全丽芳,吴婷,姜佳,等.人文关怀护理在格林巴利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3(5):459.

[4]杨帆.探讨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整体护理效果[J].当代医学,2016,22(12):121-122.

[5]黄培.小儿格林巴利综合征21例临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5):115-116.

[6]郑香云.心理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呼吸机依赖患者脱机的作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16):2287-2288.

[7]刘双云,周璇,赵伶燕.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当代护士:旬刊,2015(12):63-64.

[8]张蓉.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早期康复护理效果分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29(10):138-139.

[9]高春荣.儿童格林巴利综合征伴呼吸肌麻痹的护理干预[J].四川医学,2013,34(4):625-626.

[10]谷利凤,王丽娟,柏玲利,早期康复护理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的影响[J].当代护士:学术版旬刊,2016(7):60-62.

生物化学标志物、神经电生理检测对格林-巴利综合征患儿早期诊断及预后的研究(20130577)

1005-619X(2017)12-1337-02

10.13517/j.cnki.ccm.2017.12.046

450000 河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

2017-08-17)

猜你喜欢
巴利格林肌力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中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麻辣老师
我喜欢小狼格林
绿毛怪格林奇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格林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