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

2018-01-05 11:20丁绮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区域经济就业

丁绮

内容摘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同时促进不同区域之间的经济互动发展。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商贸流通业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就业视角),主要包括就业层次缺乏合理性、就业者素质较低及劳动者社会保障欠缺三个方面,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改善商贸流通业的就业环境和就业结构,从而有效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 区域经济 就业

引言

受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区域之间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中西部地区发达,南方地区较北方地区发达。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导致我国整体经济质量无法持续提高,区域经济差异所引起的资源补助行为从总体上降低了经济发展效率。在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问题方面,商贸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价值(魏冬梅、贾月伟,2017);商贸流通业能够将不同区域联系起来,能够将城乡之间的发展联系起来,构造一个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因此是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更为重要的是,商贸流通业本身行业分布广、产业链条长,这就决定了商贸流通业较其他行业而言能够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就业机会。

现有研究较多集中在商贸流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上,研究视角较为宏观,而直接从就业的角度进行分析则比较少。苏为华、朱发仓(2006)借助ECM模型分析各行业的就业产值弹性,发现商贸流通业对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带动能力最大;任保平(2012)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角度探讨了转变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问题;阮文婧(2016)从产业角度分析了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董誉文(2016)采用省际面板数据,对中国商贸流通业的增长方式转换和效率变化进行系统性分析,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商贸流通领域就业层次低、就业人员劳动素质不高、收入保障性弱等问题较为集中,不利于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更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有关问题需要做深入研究。

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商贸流通业是联结生产與消费的中间环节,其发展渗透于居民消费和企业生产的每个环节,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性作用,政府层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研究表明,商贸流通业具有支撑或改变国民经济、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原有状态的能力,能够通过对国民经济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赵凯、宋则,2009)。与此同时,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和基础性要求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作用(任保平、王辛欣,2011)。从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如表1所示,2012年北部沿海地区绝对贡献率要高于东部沿海地区,最低的为西南地区(15.41%);边际贡献率方面,黄河中游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较高。从整体进行分析,近年来商贸流通对经济发展的边际贡献率在缓慢增加;绝对贡献率相对波动性较大,基本可以认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作用显著,但表现出一定的疲软趋势,需要引起注意。

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形成共识,只不过对于贡献率大小或者如何评价贡献程度存在一定争议。基于就业角度分析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率问题,首先需要清楚的是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具有一定的区域性差异(马铁成,2016),正是这种差异性的存在才使得研究该问题具备现实意义。2006-2011年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地区就业人数平均占比为3.9%,交通运输城镇地区就业人数平均占比1.62%,变动趋势见表2。

商贸流通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层面较多,一般而言,经济发展结构是区域内不同经济主体之间功能组合的代表,商贸流通业能够促进区域内部之间以及不同区域之间的资源实现合理配置;就业率的上升和地方税收的增加则是区域经济发展向好的重要体现。

(一)商贸流通业能够优化区域经济发展结构

商贸流通业所具有的跨时空性特点决定其能够在不同区域之间进行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互相流通,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有研究显示,我国西部地区商贸流通业显现出自身所具有的独特发展优势,并且商贸流通业成为影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阿不都艾尼、海利木拉特,2017)。由此可见,商贸流通业在不同区域之间的发展,通过设立不同的分公司,能够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的互相流通,从而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先导性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商贸流通业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

商贸流通业本身是一个具有集合性质的行业,具有跨产业、跨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商贸流通业是一个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经济主体,是吸纳大量劳动力的重要力量。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就业人数占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达到了31.4%,占全国就业人员的10.4%。商贸流通业所吸纳的就业人数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分析,2016年批发和零售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875万人,住宿和餐饮业城镇单位就业269.7万人。表3和表4统计的是中国第三次经济普查时期汇总的批发和零售业主要经济指标,从中可以看出商贸流通业对吸纳就业的贡献程度。

(三)商贸流通业能够改善区域纳税情况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纳税贡献率要高于经济发达地区,这是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较多依靠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而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较为完善,相比较而言,商贸流通业的贡献率显得较小。绝对纳税贡献率和边际纳税贡献率的估算结果如表5所示,二者的具体计算方法与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计算原理一致。从估算结果看,2012年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纳税贡献率较高,而长江中游地区的边际贡献率甚至为负数(-5.89%),整体上边际贡献率都较小,且出现逐年下降趋势。

商贸流通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就业视角

(一)就业层次缺乏合理性

商贸流通领域的就业层次可以说是相对单一的行业领域,就业不稳定因素居多,对企业和就业者造成双向不利影响。一方面是大量低素质劳动者参与商贸流通业建设发展当中,另一方面是这些劳动者并不能形成稳定的劳动供给,很容易形成低效率的跨区域流动。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大多数工厂面临严重的“用工荒”,企业普遍面临人力成本上涨的压力,多数企业被迫关停。虽然都在尽力寻求产业转型,但转型之路并非在短时期就可以顺利完成,势必有一段较长阵痛期,需要利用这个档期改变就业层次较低的现状。劳动密集型经济带来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面临较为显著的不确定性,区域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外来就业人员,增加了不确定性,从“用工荒”就可以清晰看出,而且越是低端的就业越是如此。

(二)就业者素质有待提升

多数商贸流通企业雇佣的员工文化程度较低,主要以初高中学历、中专学历为主,具有专业文凭的大中专或更高学历则相对较少,甚至存在小学及文盲的情形。例如,国内多数小型物流公司通常都是一个门脸加几台车就可以运营,从业者大多为高中学历,依靠个人经验和市场行情运营公司,因此风险也极大。从现实调查结果来看,具有高等教育经历的从业者往往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或者能够成功经营一家公司,教育程度与商贸流通行业的发展层次之间存在正相关。就业者素质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基本逻辑在于:就业者素质提升是确保商贸流通业发展层次提升的关键,有助于区域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为例,这些地区集中了我国绝大部分高素质劳动者,其商贸流通业发展层次和速度明显优于中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质量也高于其他地区。

(三)就业者社会保障欠缺

我国商贸流通业就业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社会保障问题,多数在商贸流通领域就业的劳动者没有基本社会保险,或者是缴纳的金额低。劳动者如果无法获得基本的社会福利保障,就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问题,劳动力流动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这种流动性往往是负面的,并非是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劳动者这种无效的流动性带来企业经营上的不稳定以及人力成本支出的增加,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为此,通过加强商贸流通领域就业者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经营稳定性,确保商贸流通业发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先导性作用。

政策建议

商贸流通业吸纳了大部分劳动力,是促进就业、降低失业率的重要部门,尤其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就业关系到当地居民的生存与生活,充分发挥商贸流通业的就业吸纳功能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举措。针对前文所述的各类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第一,优化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层次结构,发挥不同主体的功能性作用。商贸流通业小而分散,单个主体看不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但单个主体所形成的结构则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通过优化商贸流通业自身产业结构,扶持优质的、前瞻性的企业,逐步淘汰产能过剩、技术落后企业,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质量。

第二,加强劳动者的在职培训和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方面,国家应更加重视职业教育,通过资源倾斜保障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培养更多专业素质强的商贸流通类人才;另一方面,建立在职培训体系,保障员工在不离岗的情况下能够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劳动素质。同时,商贸流通企业自身也应当重视员工的在职培训,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员工劳动技能。

第三,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存在缺失,劳动者相关利益并不能有效得到法律保护,而且维权难度大,多數低端产业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受保护程度相对较低。应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更加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魏冬梅,贾月伟.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6)

2.苏为华,朱发仓.商贸流通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为例[J].国际商务,2006(6)

3.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的评价及其转变的路径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2(8)

4.阮文婧.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的区域差异分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5.董誉文.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方式转换及效率评价—来自1993-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6,30(10)

6.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9(1)

7.任保平.建立城乡双向流通商贸流通体系的必要性及战略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240(10)

8.马铁成.我国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区域对比[J].商业经济研究,2016(9)

9.阿不都艾尼,海利木拉特.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内部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改革与战略,2017(2)

猜你喜欢
商贸流通业区域经济就业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