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治综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致流感样症候群的临床疗效观察

2018-01-06 08:27戴小榕陈连珠颜素卿
河北中医 2017年12期
关键词:症候群干扰素艾灸

戴小榕 陈连珠 颜素卿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1)

中医外治综合疗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致流感样症候群的临床疗效观察

戴小榕 陈连珠 颜素卿1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1)

目的观察中医外治综合疗法干预对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引起的流感样症候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120例首次使用干扰素治疗出现流感样症候群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予发热常规护理,予酚氨咖敏片口服,治疗组6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外治综合疗法(艾灸、中药足浴及指针穴位按摩治疗)。观察2组流感样症状改善情况,比较2组退热时间,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畏冷、头痛、肢体痠痛、疲倦症状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1.3±0.5) d,对照组(3.6±0.3) d,治疗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足浴、指针穴位按摩等中医外治综合疗法能减轻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初次使用后出现的流感样症状,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肝炎,乙型;干扰素α-2b;中医护理学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性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乙型肝炎病毒(HBV)病毒感染人数近2.4亿人,每年约有65万人死于因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癌等恶性疾病。而在我国,现有HBV感染者约9 300万人,慢性乙肝患者达到2 000万人,病毒感染率约达60%~70%。[1]。机体免疫力低下、未及时治疗等因素,会导致病毒高倍转录复制,大大增加其危害和传染性,若不及时控制,出现肝硬化、肝癌的几率大大增加,给患者、他人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压力和社会经济负担。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方法之一。干扰素作为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药物,具有抗病毒、调节免疫等作用,在慢性乙肝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是,干扰素注射治疗慢性乙肝也存在很多副作用,尤其以首次注射出现的“流感样症候群”最为常见,发生率高达70%[2]。干扰素首次注射出现的流感样症候群表现为注射后2~6 h出现类似感冒样表现,如畏冷寒战、发热头痛、关节肌肉痠痛、神疲乏力等[3]。对出现流感样症候群的患者,常规嘱其多休息,多饮温开水,定时监测体温,当体温≥39 ℃时,采用解热镇痛药物进行退热治疗[4]。而解热镇痛药对畏冷寒战及次日出现的肌肉关节痠痛等症状临床疗效差,而且会引起患者大量出汗,加重了患者乏力、疲倦感,同时某些解热镇痛药也有胃肠刺激和肝脏副反应。2014-06—2016-01,我院肝病中心根据传统中医的艾灸疗法及穴位、中药的特殊作用,综合使用艾灸、中药足浴、指针穴位按摩等中医外治手段治疗慢性乙肝患者首次注射干扰素引起的流感样症候群60例,并与常规治疗及护理6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20例均为厦门市中医院肝病中心住院的首次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治疗并出现流感样症状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20~50岁,平均(22.61±4.24)岁;病程1.2~30年,平均(2.82±0.94)年。对照组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50岁,平均(22.86±4.79)岁;病程1.5~30年,平均(2.66±0.83)年。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

1.2.1 诊断标准 ①参照《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经过病毒性筛查,确诊为慢性乙肝,年龄在20~50岁;②乙肝病毒DNA≥105拷贝/mL[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阴性者为≥104拷贝/mL];③2倍正常值上限≤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倍正常值上限,血总胆红素(TBiL)<2倍正常值上限;④如ALT<2倍正常值上限,但肝组织病理学Knodell HAI≥4,或中度(G2~3)及以上炎症坏死和(或)中度(S2)以上纤维化病变[5]。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首次注射干扰素2~6 h内出现流感样症候群;③愿意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3 排除标准 ①排除干扰素外原因引起的流感样症候群,如上呼吸道感染、输液反应,其他生物制剂和药物引起的副反应等;②病情较重,无法配合参与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在流感样症候群出现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6-8],具体包括:嘱患者卧床休息,保暖,频饮温开水,监测体温,保持病室空气流通,避免患者直面挡风。体温在38.5~39.0 ℃时给予温水擦浴,冰袋物理降温;体温>39.1 ℃时,遵医嘱常规给酚氨咖敏片(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1022508)1~2片口服。同时定时测体温,并描绘体温曲线,计算热退时间。共观察治疗24 h。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外治综合疗法。①艾灸。患者出现畏冷寒战时,协助患者舒适俯卧位,给予艾灸大椎穴,头痛时加灸百会,选用悬灸法,每处施灸10~15 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记录寒战缓解时间,施灸时注意:取穴准确,手法得当,时时询问患者感受,防止施灸过度,同时注意安全,防止艾火跌落烫伤皮肤及损坏衣物。②中药足浴。药物组成:艾叶15 g,连翘15 g,柴胡12 g,荆芥10 g,青蒿15 g,生姜15 g,水煎取汁500 mL备用,患者高热时用药液兑热水于足浴桶进行中药足浴,药液温度38~41 ℃,水位以近患者膝关节为宜,嘱患者双脚踩木桶底的按摩木珠,力度适宜,自行足底按摩,每次20 min。③指针穴位按摩。足浴后,嘱患者饮适量温热开水,协助患者舒适体位,指腹推按上星、头维(双)、攒竹(双),每个穴位30次;双手交叉梳理头额太阳经10次;指尖轻轻叩击百会、印堂各30次;揉太阳穴,顺时针、逆时针各10次;轻拍头部3 min;点按风池(双)10次;揉搓肩井(双)10次,点按曲池(双)、合谷(双)各10次。力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中等强度刺激、微微出汗为宜。在治疗过程中,针对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进行及时疏导,耐心地解释治疗后出现的各种反应,鼓励、支持患者,帮助患者树立自信心,使其处于接受治疗的最佳心理、生理状态。

1.4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24 h后各症状(包括发热、畏冷、头痛、肢体痠痛、疲倦)例数,记录2组退热时间。

1.5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痊愈:流感样症状完全缓解或基本消除,证候积分数值减少≥95%;显效:流感样症状显著好转,证候积分数值减少≥70%;有效:流感样症状减轻,证候积分数值减少≥30%;无效:流感样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证候积分数值减少<30%。症状好转程度采用尼莫地平法计算,减分率=[(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2 结 果

2.1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 见表1。

表1 2组治疗后临床症状比较 例(%)

由表1可见,治疗组治疗后畏冷、头痛、肢体痠痛、疲倦症状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热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2组退热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退热时间比较

由表2可见,治疗组退热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2组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2组疗效比较 例

表3数据经Wilcoxon秩和检验显示,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 论

干扰素对病毒繁殖的抑制具有广谱性,干扰素作用于动物机体内的干扰素受体,经信号传导等一系列的生物化学过程,启动基因合成抗病毒蛋白,该蛋白能阻断病毒mRNA与宿主细胞核糖体之间相互结合,抑制病毒多肽链的合成,即阻断病毒的繁殖,起到抗病毒的作用。同时,还能抑制病毒DNA和RNA的合成。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和增强免疫等作用,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但是其不良反应的存在,也限制其在部分患者中的临床使用和推广,干扰素注射后出现的流感样症候群,就是影响其使用的一个常见副作用,发生率可高达70%。流感样症候群的发生的机制尚不完全明确,通常认为属于“内生致热原”引起的继发性发热,与前列腺素E2的合成和释放增加,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水平升高等有关[10]。一般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导致的流感样症状反应轻重不一,多数为一过性症状,卧床休息、多饮水等即可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症状严重,持续时间较长,常规对症治疗无法缓解,甚至被迫放弃干扰素治疗[11]。因此,从治疗现状出发,努力寻找能减少干扰素不良反应的中医疗法,既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又可以对疾病的预后、转归起到重要影响。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增强免疫等作用,属于“扶正祛邪”之品,功效上属于“温补”之药;干扰素注射引起的流感样症状,如畏寒、发热,可归属于使用扶正药物干扰素后出现的“正邪交争”表现;从临床表现看,正邪交争则汗出;外邪侵犯肌表,首犯太阳,故出现太阳病“头项强痛、恶寒”等表现;阳明经受累,则出现头痛,全身肌肉痠痛不适。因此,干扰素导致的流感样症候群的中医病因病机可归纳为外邪侵犯太阳表征,“正邪交争之发热”[12]。对干扰素引起的流感样症候群,中医治疗需要“扶正祛邪,促邪外出”[13],临床可辨证使用柴葛解肌汤、小柴胡汤、达原饮等方剂内服,以和解少阳,解毒除湿[14]。我们摒弃传统的药物内服方法,采用艾灸、中药足浴、穴位按摩、指针刺激等中医特色综合外治方法,激活机体抵抗力,扶正祛邪,温阳开腠,祛风解表以达促邪外出的功效。一可免去患者服药之苦,方便患者;二是通过中医特色外治方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避免了解热镇痛药不能解决的畏冷寒战、肢体痠痛、疲倦等症状。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通络行气的功效,能够激发经络之气,提高机体免疫能力,从而达到减轻疾病损害的作用,历来被认为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医学入门》:“针之不到,药之不及,必须灸之。”其退热机制在于以热引热,发散透泄;开辟门户、引邪外出、扶正祛邪;行气活血、祛瘀散结;扶阳济阴、阳生阴长;热因热用、从治之法[15-17]。从现代研究的角度来看,艾灸疗法是一种热辐射反应,在灸法的热刺激下,局部血液循环加快,从而导致局部皮肤的散热增加;艾灸时产生的红外线可增强免疫细胞的吞噬清除功能,同时为机体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18]。在施灸过程中患者会有不同程度的灼烧感、疼痛,导致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汗腺分泌增加,而汗液的蒸发有利于散热,从而降低体温。大椎穴为督脉之腧穴,为“诸阳之汇”,具有解表通阳、通督行气、清热之功效。艾灸大椎穴,解除或减轻了患者畏冷寒战症状,进而减轻患者的肌肉关节痠痛、疲倦的症状。《会元针灸学》载“百会者,五脏六腑奇经三阳百脉之所会,故名百会”,百会位巅顶,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穴,具有镇肝熄风、平肝潜阳之功效。艾灸百会利用艾火的温热刺激,贯通各脏腑经络之气,具有熄风安神、升清降浊之功效,同时通过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快速清除机体外部的和内部的有害物质,使体温恢复正常。中药足浴是通过水的温热作用及借助药物蒸汽和药液熏洗的治疗作用,达到疏通腠理、散风降温、透达筋骨、理气活血的功效。足部是人体经络汇聚的地方之一,有60多个穴位,乃生命之根,“百病由寒生,寒从脚下起”,中药足浴即借药性及水温之热引热下行,加强宣通解表升阳之效,促患者发汗退热。足浴方中艾叶芳香解表,温经散寒;柴胡和解少阳,解表退热;青蒿清热除蒸;连翘、荆芥解表清热,透表祛邪。全方表里同治,扶正散邪,共奏清热解表、解毒除湿之功效。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阴精、阳气皆上奉于头,故凡经络脏腑之病变皆可引起头痛。指针穴位按摩缓解头痛的治疗原则是调和气血,通络止痛。穴位按摩可刺激皮肤、肌肉、关节、神经及血管等处,加快血液循环,促进体内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同时有利于促进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故可开经络、开穴位、活气血、调阴阳、祛风解表、发汗退热、开窍醒脑、镇静安神、明目,进而缓解头痛、发热等症状。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治疗后畏冷、头痛、肢体痠痛、疲倦症状率均低于对照组,治疗组退热时间较对照组缩短,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中医外治法治疗干扰素所致的流感样症状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其抗病毒机制充分体现了“标本兼治,扶正祛邪”的中医学治疗整体观。不仅有效改善应用干扰素所致的流感样症状,缩短了寒战及退热时间,缓解了头痛及次日的肌肉关节痠痛、倦怠等症状,较对照组优势明显;同时弥补了解热镇痛药所不能缓解的症状。通过本疗法在肝病中心临床的应用,取得较好的疗效。同时由于中医外治的实施,促进了护士对患者的人文关怀[19],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深受患者好评,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1]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6,19(3):1-18.

[2]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委员会.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干扰素α治疗不良反应临床处理专家共识[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4,8(1):96-101.

[3] 秦献魁,韩梅,刘建平.中药复方、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提取物治疗慢性丙型肝炎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9,7(10):913-928.

[4] 徐菁,吴莉娜.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基因2、3型慢性丙型肝炎量效关系的观察[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5,13(3):143-146.

[5]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1):66-82.

[6] 李惠聪,任真,王晓兰.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32):23-24.

[7] 汪静,蔡立敏.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肝的护理体会[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9):43-44.

[8] 马贵邦.自我管理教育对丙肝患者注射干扰素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33):90-91.

[9]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58-60.

[10] 杨丽君,邓楠.干扰素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中国药房,2007,18(32):2536-2538.

[11] 于洪涛,吴剑华,康俊杰,等.康氏系列方联合α-2b干扰素对慢乙肝疗效及副作用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4):20-21.

[12] 黄峰.干扰素不良反应的中医药应对策略[J].陕西中医,2008,29(5):609.

[13] 吴桂香,张海燕,高清花,等.干扰素治疗丙肝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护理要点[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2):142-143.

[14] 陈晓婷,常占杰,李京涛,等.柴葛解肌汤化裁治疗干扰素致流感样症候群体会[J].广西中医药,2015,38(6):45-46.

[15] 邓春雷.灸法补泻作用的机理和控制[J].中医杂志,1986,(8):45-46.

[16] 谢如.热证施灸机理初探[J].中医药研究,1988,(6):32-33.

[17] 温木生.热症可灸机理刍议[J].上海针灸杂志,1996,15(1):28-29.

[18] 杨华元,刘堂义.艾灸疗法的生物物理机制初探[J].中国针灸,1996,16(10):17-18.

[19] 高月求.中医药调控免疫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优势环节[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0,20(3):129-130.

10.3969/j.issn.1002-2619.2017.12.014

R512.62;R248.1

A

1002-2619(2017)12-1823-04

1 福建省厦门市中医院肛肠科,福建 厦门 361001

戴小榕(1963—),女,副主任护师。研究方向:中医外治法在肝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2017-11-12)

李珊珊)

猜你喜欢
症候群干扰素艾灸
Ⅰ型干扰素抗HIV作用的研究进展▲
国内艾灸应用现况调查报告
夏天怎么做艾灸
冬病夏治 三伏艾灸效果好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肝靶向干扰素对小鼠免疫毒性的初步研究
艾灸配合按摩治疗尿潴留50例
河南省某县农村综合性医疗机构门诊症状监测预警*
那些年,我们都有“丢三落四症候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