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刺绣与刺绣衍生品创意设计

2018-01-06 03:47张学
服装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衍生品南通刺绣

张学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团委,江苏 靖江 226010)

刺绣,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南通作为江南刺绣艺术传承发展的重镇,其沈绣和彩锦绣以独有的艺术特点在中国刺绣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异彩的篇章。传统文化贵在继承中创新,无论是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还是工艺美术角度,南通刺绣都应该在创新发展中彰显刺绣文化艺术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生活价值。文中将从刺绣及其衍生品角度,探讨南通绣品文化与刺绣衍生品的转型发展之路。

1 刺绣历史概述

1.1 中国刺绣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刺绣历史悠久,《皇帝内经》记载:“黄帝斩蚩尤,蚕神献丝,乃称织维之功。”[1]据此可知,五千年前,华夏先民已经掌握剿丝织布的技术。《尚书》记载了虞舜对大禹作了一段将黼、黻等12种纹样绣在衣服上的叮嘱:“……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2]这也是中国刺绣历史的最早记载。《太平御览》载“夏桀、殷纣之时,妇人锦绣文绮之,坐食衣以绫纨常三百人。”[3]由此可知,夏商时期中国刺绣从业人员已有相当规模。至周代《周礼述注》:“凡绣,亦须画乃刺之,故画绣二工共其职也。”[4]此时,绘画与刺绣已经互相融合。当时的青徐二州 “千里桑麻”,“冠带衣履天下”,乃至春秋战国之时 “素衣朱绣”、“衮衣绣裳”等贵族普遍穿着带有刺绣的华服,这些情景已经在《诗经》中多有描述。管子《轻重乙篇》:“一女必有一刀、一锥、一箴、一鉥”[5],道出了刺绣在民间已经相当普及。此后刺绣工艺逐步发展,明清时期臻于极盛,不仅出现了苏绣、粤绣、湘绣、蜀绣四大名绣,而且刺绣的种类已从最初的冕服扩展到日常用品乃至艺术观赏品,刺绣成为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1.2 南通刺绣历史概述

南通滨江临海,土地肥沃,气候湿润,自古尤重蚕桑。据西汉《说苑》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南通所属的吴国,刺绣已经开始普及[6],两晋《拾遗记·吴》记载:孙权的赵姓夫人“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7]又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赵夫人以机、针、丝“三绝”著称于世。不仅绘画能“写江湖九州山岳之势”,在刺绣方面亦能“绣作五岳列国地形”,正可谓一寸慧心,十指春风[8]。

南通刺绣经过历代人的努力,先后出现了“沈绣”、“彩锦绣”两项不仅富有区域文化特色,并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新型绣种,在某种程度上,南通刺绣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发展和持续创新开辟了一条新路。

“仿真秀”亦称“沈秀”,由清末民初的刺绣艺术家沈寿创造,其艺术风格与灵魂在于一个“真”。仿真绣的画稿以油画、照片和自然界的物体为对象,吸收西洋油画的用光、用色、明暗关系,以中国传统的刺绣针法和绣线表现西方艺术。用针方面改变了以往刺绣中平铺直套的针法,而是根据物象的肌理用旋转针,按自然物的形状旋转铺绣,将虚实针、散整针、施毛针巧妙并用,绣面富有变化且和谐统一。用线方面则是将绣线的颜色按照画稿进行染色,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使画面呈现出非常丰富的色彩变化。仿真绣强调明暗、光影的关系,既传承了苏绣,也是苏绣之创新,作为南通刺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仿真绣”的逼真、传神是其他刺绣所无法比拟的,也是其根本的艺术风格所在。南通传统民间刺绣如图1所示。

图1 南通传统民间刺绣Fig.1 Nantong traditional folk embroidery

2 南通传统刺绣的现状及刺绣衍生品的概念

2.1 南通刺绣行业的现状分析

南通刺绣本属“苏绣”的重要分支,特别是晚清以后,南通“沈绣”的出现,将近代“苏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沈寿的“仿真绣法”也为中国传统刺绣的工艺和表现形式注入了一股清流,更为南通刺绣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世纪50年代末,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后,在传承民间刺绣工艺的基础上,根据多年的创作实践,发扬沈寿先生以新意运旧法的精神,在刺绣工艺及设计创作中屡有发展,新创了南通彩锦绣等新型绣种,将现代刺绣工艺推向新的高度。

南通刺绣早在1915年美国旧金山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就获得金银铜三个刺绣大奖,南通刺绣扬名域外。20世纪50年代以后,南通刺绣作为重要的外汇创收项目流通海外。80年代,南通彩锦绣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等大奖,与苏州刺绣并列“苏绣精品系列”,位列中国区域刺绣第一方阵。但是,90年代中期,受到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解体、刺绣企业改制或关闭、人才流失严重等影响,南通刺绣行业逐渐衰落,人才出现 “断层”。目前,南通刺绣虽然有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但多为60岁以上老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断层现象明显,行业从业人员亦呈整体下降趋势。除此之外,现代社会对刺绣产品的需求已经出现新的变化,传统的刺绣产品无论是立意、形式或是用途都难以适应现代文化需求,尤其是受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影响,人们对于刺绣文化内涵上的理解和认同度下降。

2.2 刺绣衍生品的概念

刺绣衍生品是指由刺绣作品衍生而来的,以刺绣工艺表现与现代生活方式、商业开发相结合的艺术产品结合体,并且具备一定的刺绣工艺附加值。刺绣衍生品涉及文具、生活用品、服饰以及与艺术元素相结合的陈设产品等。

目前,中外设计思想交融汇合,设计材料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南通刺绣依然固守传统刺绣行业以陈设品为主的设计、制作之道,单一传承而缺乏创新观念,则与市场环境渐行渐远。因此,立足南通区域工艺美术文化,以南通刺绣的刺绣文化、工艺表现形式为基础,融合其他相关工艺门类,拓展刺绣文化的市场迫在眉睫。由此可以认为,刺绣衍生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重振南通刺绣产业的必由之路。

3 南通刺绣衍生品的创意设计

3.1 提升刺绣衍生品时代气息的绣稿主题和载体应用创新

南通刺绣历经一个世纪的发展,已在国内刺绣界占据重要地位。面对当下多元文化交叉碰撞,南通刺绣设计的创新[9]应该从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方式两个方面深入挖掘。南通刺绣作为具有区域化特点的艺术形式,无论是国际化还是时尚化创意都应该围绕刺绣自身的地域特点和工艺表现形式展开。

3.1.1绣稿主题应用创新 ①挖掘时下的主流文化趋势,了解主流文化的种种表现,无论是产品形式还是用途都应体现出主流文化的内涵;②结合消费者的审美趣味和流行趋势,通过与时尚元素结合使其更富有个性,更能彰显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和品味,从而使南通刺绣不再局限于狭小的应用范围,让南通刺绣个性化衍生品被大众消费者接纳[5];③南通刺绣属于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工艺美术品类,故刺绣衍生品的图案创新同样可以立足于南通区域本身,设计主题性明确的系列绣稿,如风景名片系列、江海文化风情系列、南通民俗风物系列、南通民俗建筑系列等都是绣稿的优秀选题。

3.1.2载体应用创新 目前南通刺绣的载体应用主要包括工艺服饰、装饰艺术品、陈设品领域。对比其他地域的刺绣衍生品的载体,南通刺绣衍生品可以从装饰、家纺、工艺品、商务用品、数码电子产品、时尚配饰等诸多方面进行演绎。如时下流行的手机保护壳、商务名片夹都是可以充分利用的载体,具体如图2~图4所示。

图2 刺绣手机壳Fig.2 Embroidered phone case

图3 苗绣品牌女包Fig.3 Miao embroidery lady handbag

图4 刺绣衍生品Fig.4 Embroidery derivatives

3.2 提升刺绣衍生品产品表现力的工艺和材料创新

工艺创新是南通刺绣艺术生存、发展的基础。工艺创新为产品开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起到丰富南通刺绣艺术表现力的作用。从南通刺绣不同时期艺术特色的演变过程即可清晰看出,从传统刺绣的点彩、纳锦、齐针、散套、施针、打点、戳纱等工艺手法,到沈寿《雪宦绣谱》中“仿真绣”对传统技艺的突破陈规,对审势、配色、求光、肖神、妙用、缜性等技术要点进行细致的归纳和总结,在拓展传统刺绣艺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的基础上,提升了南通刺绣的工艺水平,完成了刺绣历史的伟大变革。南通 “彩锦绣”也是在沈寿当年“以新意运旧法”的创新精神指引下脱胎而出的新型绣种,实现了南通刺绣的跳跃式发展。

3.2.1工艺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南通刺绣工艺应融入更多现代艺术的表现技法,使刺绣艺人和设计师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创作理念。南通刺绣的工艺创新可以与绣面材质和绣线材质创新相结合,以适应现代设计的趋势。以材质创新作为设计创作源,刺绣面料和线材的更新为刺绣工艺创新增加了新的亮点。如在素色南通土布上设计传统的碎花图案,进行刺绣镂空工艺处理,同时以单纯而重复的刺绣针脚缝制作为装饰,镂空底部衬托彩色花型面料,小花图案点缀其上,整幅作品既保留了南通土布的手工质感,在整体上又有朴素简洁的视觉观感[10]。绣线也可以突破传统的真丝线,根据绣面材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绣线。

3.2.2材料创新 随着城市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回归自然成为越来越多现代人的精神诉求,具有传统手工质感又兼具朴素乡土情怀的传统工艺品受到现代社会的青睐。因此在进行南通刺绣衍生品材质设计时,可以将传统的刺绣面料与具有南通区域特色的材质进行叠加组合创意设计,从而构建新的刺绣材料概念,提升刺绣创意创新的发展空间。例如,绣面使用南通蓝印花布或者南通土布时,绣线就可以使用相对质感相近的棉线、亚麻线甚至毛线。

3.3 提升刺绣衍生品产品附加值的文化创新

工艺美术是一项需要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产业,它承载着历史的遗存和文化的积淀,是一座城市的传统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具有区域特色的精湛工艺品和工艺衍生品[11]可将区域历史与文化完美融合,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的符号和名片。提升南通刺绣衍生品的文化附加值,需要从以下5个方面入手。

1)塑造南通刺绣的品牌文化。南通刺绣历史名家、名作云集,在近代南通区域工艺美术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然而,人们提起南通的工艺文化品牌,南通蓝印花布、南通哨口风筝反而博得头筹,这主要是南通刺绣的品牌文化宣传过于单一。南通刺绣的品牌文化除了需要宣传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更需要政府对南通刺绣的历史名人、当代工艺美术大师、刺绣名作进行宣传,扩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刺绣的品牌文化影响,铸造南通新的文化符号。图5为苗绣品牌女鞋。

图5 “幸福鸟”品牌女鞋Fig.5 "Bird of Happiness" women's shoes

由图5可以看出,将苗绣运用在时尚女鞋上,不仅扩展了刺绣的外延,也为时尚服饰注入了神秘个性的内涵,这对南通刺绣实现品牌化有所启发。

2)强化南通刺绣衍生品外观包装,提升产品品味。目前南通市场的刺绣产品或是名家作品,被少量藏家束之高阁,或是大众产品包装缺少新意,时尚元素、典雅气质尚且做不到,个性文化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南通刺绣衍生品的开发应重视产品包装,避免市场的冷落。

3)为产品注入主题性、文化性的情感元素。南通刺绣大多为工艺服饰、室内装饰艺术品,缺少形成情感化、系列化、主题化的文化元素,导致产品难以突破市场的藩篱。故南通刺绣衍生品应走情感设计路线,取得消费者的情感认同,如城市风景、江海文化、南通民俗、南通建筑等主题;另外还要深度挖掘南通区域文化和民俗文化主题,比如张謇、沈寿、董小宛、江海诗词、江海书画等主题文化品牌。

4)建立综合的刺绣产业园。基于南通刺绣的现状和文化特点,在狼山江海民俗生态文化博览园、唐闸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地区重点建设南通刺绣文化公园,形成集旅游休闲、艺术体验、刺绣体验、民俗文化展为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区,促进南通刺绣、刺绣衍生品产业与南通区域传统工艺(如南通土布、南通蓝印花布、南通扎染等)嫁接,打造南通区域传统布品、织品、染品等传统工艺衍生品品牌文化和形象。

5)以大师作品工艺为目标,为刺绣衍生品注入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一个民族工艺创新精神的提升和概括,它要求工匠对待产品的工艺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勇于突破、不断创新。南通刺绣工艺土壤肥沃,这也是沈寿、张元芳、黄培中、金蕾蕾等一代代刺绣艺人用心培育的结果。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各种产品充斥市场,鱼龙混杂,为了重塑南通刺绣形象,南通刺绣与刺绣衍生品必须注入“工匠精神”。

4 结语

南通刺绣不仅在刺绣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更是南通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尽管其悠久历史中不乏辉煌,但如何顺应时代的潮流是今日值得关注并探讨的话题。政府方面应大力支持南通刺绣业的发展与传承,为刺绣产业提供土壤,建立相关的教育体系,培养相关专业人才,使其能切实传承下去;从南通刺绣本身来看则需要通过刺绣衍生品的创新获取新的生存空间,一方面需要增强刺绣衍生品的创意品位,开拓新的题材,另一方面要多开发运用新型工艺以提高产品表现力,增强产品的美誉度和吸引力;再者要深挖南通刺绣的文化内涵和地域性文化特征,强化产品的时代性,从消费市场和文化认同两个角度促进其与社会的连接性,激发出刺绣衍生品的新生命。

[1] 王洪图.黄帝内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2] 曾运乾.尚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3] 周生杰.太平御览[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

[4] 李光坡.周礼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新诠[M].北京:中华书局,1979.

[6] 杨志红,王德芳.说苑要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7] 王嘉.拾遗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8] 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

[9] 奚燕锋,丁天.南通蓝印花布的创新及与刺绣结合的视觉形象探索[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7,30(2):56-57.

XI Yanfeng,DING Tian.The visual image exploration of Nantong blue calico innovation and the embroidery[J].Journal of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2017,30(2):56-57.(in Chinese)

[10] 张道一.神针[M]//沈寿及其刺绣艺术.南通: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1984:23.

[11] 范强.刺绣与现代服饰[J].丝绸,2005,42(7):14-15.

FAN Qiang.Embroidery and modern dress[J].Silk,2005,42(7):14-15.(in Chinese)

猜你喜欢
衍生品南通刺绣
贵州剑河 多彩刺绣添技增收
蓝印花布:南通独具特色的非遗传承
非遗南通
南通职业
给漫威、DC做衍生品一天赚1485万元 Funko是怎么做到的?
清新唯美的刺绣
祛魅金融衍生品
大健康催生眼健康衍生品市场的繁荣
李雅华:精美的石头能“刺绣”
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