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双元制”对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

2018-01-08 12:34花喆斌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年12期
关键词:双元制专业学位教育改革

花喆斌

摘要:借鉴德国“双元制”应用硕士培养模式,探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从招生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实践平台构建等方面阐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提升方向,为进一步完善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关键词:双元制应用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教育改革

专业学位教育是在我国经济文化新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教育培养模式。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应用型人才,有利于进一步满足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由于办学理念、经验的欠缺,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面临诸多困境:一是社会认同度不高;二是培养质量不容乐观;三是后续发展能力不足。如何实现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差异化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是摆在相关学校和领域面前的重大课题。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方式是国际公认成熟有效的职教模式,被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双元制”也在进化和革新。为满足高端产业对顶端设计和创新应用人才的需求,在德国政府的推动下,部分高级专业学校(HoereFachschule)和工程师学院(Ingenieurakademie)重组、合并、升格形成了新的应用科学大学体制(Fachhochschule (FH),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此类大学有授予国际承认的“学士(Bachelor)”和“硕士(Master)”学位文凭的资格。虽然中德两国在文化氛围、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等方面都有不小的差异,但是“双元制”应用硕士教育体系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两大共通点:一是教育时代背景具有相似性。德国率先提出“工业4.0”概念,中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两国均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局面;二是培养目标和教育层次相似。德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新的要求,“双元制”模式的发展方向和教学地位需要改革和提升。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顺应产业升级转型需求,培养高端应用人才。参照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进行深入解析,可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提供借鉴。

一、德国“双元制”应用硕士人才培养特征分析

(一)专业设置: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媒介,跨越传统学科界限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前身是具有悠久传统的工程及经济类中等学校。不同于综合性大学,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偏重于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企业管理、工程科学和社会服务类专业。课程设置和内容除必要的基础理论外,着重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教学方式多样化,教学媒介开阔化,安排了较多的项目实践和课外实习。

除了应用性较强之外,应用科学大学的专业设置还打破学科壁垒,通常为量身定制的跨学科专业,不同的学科根据各自特点和优势整合:经济法学、企业经济学、经济心理学、化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工程、电气工程与信息技术、物理工程、能源科学等。现代产业技术广泛渗透、相互交融,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思考,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在专业大类下,每个“双元制”应用型硕士专业都与相应的研究项目绑定,在项目规定和发展模式下,进行相应的实践和学习。具体项目框架下,根据学生的特长和兴趣,有多种专业方向可供选择。专业方向之间也拘泥于某一个学科,而是根据项目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关学科的多种方向供选择,更加强调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更偏重于跨学科应用和实践开发。这种以项目为主体,混合多元的专业设置一方面可以拓展研究生知识储备,增强跨学科的研究背景;另一方面也能促进解决项目进展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和项目的优化构筑互为深化、彼此促进的良性循环态势。

(二)课程设置:保证核心课程,拓展外延课程,强化实践模块,契合职业能力需求

因为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体系结合了项目框架,所以各个学校会针对项目的研究方向和自身的办学特点开设具体课程。除了要求学习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之外,还针对性地开设相关外延和拓展课程。以亚琛应用科学大学开设的机电一体化硕士课程为例,除了专业核心课程:计算机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机电传动与控制等,还开设了种类繁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涵盖了电子控制、汽车制造、流体力学、营销管理学等相关课程。在实际的教学和操作过程中,这些课程都是核心课程的协同和补充,能够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

在课堂教学中,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采取的方式灵活,形式多样。除了教师课堂讲授之外,还规定相当时长的练习课和研讨课。学生一般自己找搭档合作,对要求的题目以作业报告或者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探讨,然后课堂上要向大家汇报结果。练习课和研讨课会得到大学教授的指导和监督,只有完成对应的任务之后,才能得到相应的学分。摒弃课堂上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独立思考,团队协作,有助于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能力,不仅是掌握专业技能,受教者的行业认知水平、工程把控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技巧等也是综合职业能力的体现,对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三)师资队伍:重视实践经验和行业工作经历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学的整体指导思想偏重于实际应用,根据行业前沿的成果进展来制订教学的方向,其应用性也体现在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上。德国政府通过立法规定:应用科学大学聘用的教师除了要具备博士学位,还须有较强的教学才能。更为严苛的是,他们需在科学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或开发方面具有至少5年的職业实践经验,其中至少3年是在高校以外的行业工作。通过筛选的教师学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皆备,且熟悉行业前沿发展动态。拥有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把真实的工作环境融进来,按照行动逻辑组织课程,还原整个生产的全过程。从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师资结构来看,除了全职教授之外还有许多来自经济界、企业和其他社会机构的校外特聘讲师。

(四)生源结构:注重专业背景的同时强调实践能力的考核endprint

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研究项目的招生对象是本科毕业生,但是入学程序和要求却有别于普通学术型硕士。入读工程科学应用硕士的具体资格要求是:从本学科或者相关学科获取至少210个学分和考试总成绩2.5及以上;或在同领域同批次的本校毕业同学中成绩排名前35%。若申请者申请时不足210学分,而达到180学分的,可附带参加过渡准备课程的结业证书或相关专业的职业实操证书等;学生还需要与相关企业(与申请高校合作)进行双向沟通,最终确定自身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只有同时满足企业及学校的相应入学要求和资格审核后,学生才能正式被学校录取。从上述要求可以看出,德国“双元制”应用硕士除了专业核心素养之外,对应用型、职业性、技能性的考核尤为严格,从入学之初就已经确定了未来学生的职业导向和发展目标。

二、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加强招生宣传,落实国家政策,着力实现“高校分类、人才分流、差异化录取”的招生考试模式

1.顺应国家研究生培养转型改革的思路,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优势,多方位、多途径宣传。从招生录取政策、培养过程优化、考生奖助政策、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对考生进行详细解读、宣传。真正让社会和考生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提高全社会的认可度,从源头提高考生报考的积极性。

2.在招生选拔过程中,体现差异化,侧重实践性。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创新思维、实践技能的要求,在招生计划、录取标准、考试内容上和学术型研究生要有所区分。根据培养要求和生源特点确定考试内容,考察考生基础知识和专业素养的同时,重点甄别其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二)创新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体,多方联动,全过程革新课程体系

1.以项目为主导,打破学科壁垒,加强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最终需要和產业发展对接,在设置创新的人才培养环节和考评体系过程中,应该以研究的项目为主导,在项目的框架规定和预期目标下,进行相应的学习和实践。

2.课程设计凸显“需求导向”,强化核心课程的同时,加大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训的比重。在专业学位课程体系的设置上,学校应该充分考虑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专业背景和职业规划相结合,重点实施“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双模块化”改革,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要能融为一体。

3.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加强学科间和校际间的交流。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要考虑采取协同发展战略,拥有相近学科和研究方向的不同学校,可以共享自身的优质学科和教学资源,共同开发精品课程。

(三)突破传统导师制,团队协同,校企协作,多元化打造师资队伍

1.采用专家领衔、导师负责、团队培养新方式。由领衔专家、责任导师、企业导师和协作导师组成团队进行指导,构建以探究为导向的教学体系。领衔专家可以由知名教授或企业知名专家担任,主要负责研究内容与培养方案的制订与审核,定期组织开展重要的学术研讨,传递行业前沿的最新动态等;责任导师全面负责学生培养进程中的具体工作,全面把控学生在校期间的课程学习,校内实践,筛选确定研究方向和论文相关开题工作;企业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企业实践、工程训练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协作导师可以由相关学科和实验教师担任,研讨确定重要环节的培养方案,对论文工作进行阶段性指导和评议,协助责任导师和企业导师把关学生整体的研究进程和论文工作。

2.破除传统导师选聘的瓶颈,加快“双师双能型”导师的建设步伐。选聘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的标准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首先,要构建多元开放式的培养模式,鼓励师资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走出去”。积极引导校内教师跟紧行业发展趋势,参与校企合作,提高实践认知,积累项目经验。聘请行业权威专家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创造条件;其次,不拘一格引进合适的“双师双能型”人才,注重其在行业、企业的工作经历,酌情降低学历、年龄、职称、论文等方面的限制;最后,建立“双师双能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四)深度融合,全方位构建校内外实践平台,积极推动企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的建设

“工程实践”是贯穿于整个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除了教学团队、教学环节设置、课程优化等软件的配置,还需要硬件条件的配合,必须依托结构完整、衔接紧密、运行流畅的实践平台作为支撑。培养单位须不断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与企业行业紧密联系,形成多元主体投入、多方参与、多方受益的开放式新型培养系统,为学生搭建校内外实践基地,实现了三个不断线——工程实践不断线、企业合作不断线、创新教育不断线。

(五)构建多元考核机制,强化专业实践考核,引导创新实践

首先,论文选题要有实际应用价值,源于生产实践过程中须探究的技术难题,最好与实施的项目直接挂钩。论文不但要有理论深度,还须对生产实践有指导性。其次,在研究生的质量把控上,不但要有学校的教授把关,还应该有行业专家参与评审,体现“高层次应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行业需求紧密结合”这一核心理念。在学位授予考核中,应突破传统的“唯文章论”,结合专业学位的特征,用人单位的需求,培养过程的侧重点,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郭蕾.探索开放式教育模式提高工程硕士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50-54.

[2]HansBorch,Peter Wordelmann.Internationalisation of the Dual System of Vocational/Educational Training-stratiges and demands[J].Vocational Training in Research and Practice 2001(4):27.

[3]史秋衡,陈志伟.德国双元制应用型硕士培养机制探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5):3-11.

[4]贺艳芳,徐国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兴起、特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6(2):17-26.

[5]Studieninhalte:Mechatronics Master ofScience(M.Sc.)[EB/OL]https://www.fh-aachen.de/en/course-of-study/mechatronics-msc/curriculum/.

[6]张婕,陈光磊.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对我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启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5(1): 87-90.

编辑/王君梅endprint

猜你喜欢
双元制专业学位教育改革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双元制”模式在导游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我对德国篮球的理解
学有所悟,学有所乐
任务型教学在初中英语听说课教学的应用研究
浅谈大学教改中创新型的物理试验问题
动物医学专业面向官方兽医与执业兽医教育改革的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