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研究

2018-01-09 04:53王庆金青岛大学商学院山东青岛266071
财经问题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子系统载体协同

王庆金,马 伟(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研究

王庆金,马 伟
(青岛大学 商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健全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有机整合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系统动力学视角,在分析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的基础上,分别对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主体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子系统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并对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组织和平台载体协同发展系统进行了系统动力学分析。根据系统动力学分析的结果,结合国外经验,提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和发展建议。

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系统动力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推进,世界各国非常重视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创新型国家或地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种新模式。美国为了提升创新能力,应对金融危机,由美国科技园区协会发起,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及社区等共同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欧洲非常重视区域协同创新,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提倡产学研用、资源及人才的协同创新。当前,我国正处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新常态,必须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有机整合信息、技术、资本、人才、政策环境以及空间载体等各种创新资源和要素,建设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打造生态产业链,驱动创新发展。

目前,国内外关于区域协同创新、协同创新平台以及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相关研究中,大部分学者分析了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创新的网络、策略以及对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Hadjimanolis[1]认为协同创新网络是由企业、客户、供应商以及中介机构等通过形成垂直或水平的关联节点所构成。Pekkarinen和Harmaakorpi[2]认为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网络主要包括企业、大学、研究机构和中介组织等。Dries等[3]提出了区域创新主体合作创新的策略。Barnes等[4]研究了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协同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并提出了行为、过程和绩效之间的三阶段模型。Helfat和Quinn[5]研究了企业开放式创新对国家创新系统的作用。叶伟巍等[6]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态演进机制,仿真研究了不同政策产生的激励效果,从而为破解产学研系统协同效率问题提供了优化方向。刘丹和闫长乐[7]研究了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认为政府主导、制度安排和自组织的协同机制是系统健康发展的关键要素。张兄武[8]研究了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胡一波[9]分析了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认为科技成果转化定位错误是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瓶颈,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吕荣胜和叶鲁俊[10]分析了协同创新平台的功能与框架,阐述了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模型以及运行机制。孔祥年[11]对协同创新平台建设提出了“平台架构多元化”“组织模式市场化”“职能定位多样化”等举措。黄晓霞和丁荣贵[12]构建了五位一体的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对平台的结构、要素及功能等进行了系统的设计与分析。

在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和平台载体建设方面,Butler[13]认为产业创新联盟这种组织形式得到了各方的认可。吴绍棠和李燕萍[14]分析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网络多元性对合作创新的影响。刘钒和李光[15]提出要根据不同类型协同创新平台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作模式,实现平台运作持续发展。何洁等[16]研究了美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对我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启示。李守伟等[17]基于2011计划,分析了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设计,提出具有多主体网络化的协同创新平台应以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为目标。李艾丹和朱东华[18]通过引入可拓方法构建了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物元模型。王凯和邹晓东[19]对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区域化创新政策要求大学通过知识创新成为区域创新系统的关键驱动力。王雪原等[20]结合生命周期理论,确定处于不同阶段企业的创新资源拥有与需求情况及创新资源间交互与耦合变动情况。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系统动力学视角,进行了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研究。

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

平台先后有产品平台、技术平台和知识平台三种。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是涉及经济、人才和科技等领域的系统工程,是由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人才支撑子系统和区域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构成的,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

由图1可知,其中区域协同创新主体是大学及科研机构、政府、企业及科技中介组织等。企业的作用主要是产品研发及成果的产业化,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政策引导,大学及科研机构的作用主要是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科技中介组织主要是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主要包括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及协同创新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区域创新主体以契约为保障,以企业需求和各方利益为基础,形成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产业技术研究院是整合创新资源,实现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技术平台组织。区域协同创新的平台载体主要包括研发中心和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载体、协同创新中心等产业化平台载体以及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创新平台载体的一体化发展是协同创新的关键,创新平台载体的有机对接和互动协同是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体系有效运转的核心。

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平台载体的有机融合,促进产业链、资金链和创新链的“三链”有机结合,形成有机的商业生态系统,促进新兴产业在该生态系统层面上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由于“三链”融合的驱动,促进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进而形成了一种生态良好的共生界面,在这个界面上新兴产业自我地生存和发展。当前国际产业链的竞争已经由产品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阶段,技术创新由单项突破进入到多技术集成创新阶段,资本投资也由项目直接投资进入到跨国跨领域并购阶段。只有围绕最新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内部集成机制,升级产业链,实现“三链”的有机结合,才能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有效运行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优化资金链,促进科技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分配。

三、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1.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主体子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以企业为核心,大学、科研机构及中介组织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形成的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复杂创新系统,如图2所示。一方面,大学和科研院所源源不断地为产业链中的企业提供大量的科研创新成果,促使产业链上的企业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从而导致新业务的产生,激发企业研发的积极性,促使新技术和新服务的引入;另一方面,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为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成果提供产业化基地,为各种科研活动提供资金支持。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深度融合,能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系统的有效运行,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又促进了区域协同创新主体间的有机耦合协同,从而形成不断强化的循环系统。

图2 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的协同发展

由图2可知,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的有效运行,能有效体现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效应。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运行的结果表现为创造出大量的创新性成果,系统运行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区域的核心竞争能力。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区域内外的企业间竞争越来越激烈,技术创新要求越来越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因此,分析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系统运行模式对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尤为重要。

区域协同创新主体子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中,模型的回路路径主要有如下三条:

(1)政府财政支出→政府管理水平→中介服务体系完善程度→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合作创新项目数量→合作创新成果数→企业成果转化能力→企业新产品收入→企业创新收益→区域GDP→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

(2)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企业科技支出→)企业科研经费→合作创新项目数量→……→政府财政支出。

(3)政府财政支出→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区域宜居水平→区域人才吸引能力→区域人才创新水平→合作创新项目数量→……→政府财政支出。

上述三条回路路径说明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提升政府管理水平,使中介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伴随着技术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创新成果增加,增加了企业创新收益,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政府财政支出的增加使政府对创新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经过一系列正回馈作用,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同时政府财政支出增加,能够提升区域人才吸引能力和区域人才创新水平,使得合作创新项目数量增多,最终导致政府财政支出增加的良性循环。

2.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子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如图3所示,通过人才数量预测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分析创新主体协同发展过程中人才的动态变化,对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由图3可知,高校大学生数量与市场互动,毕业的大学生补充政府及企业等创新主体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如企业员工数量预测中,根据统计年鉴,可以计算出某个区域企业员工年增长率。根据总人口增长率和企业员工年度增长的比率,可以预测出企业员工占比情况,用该比率和市场上的人才总数相乘,便可以得到企业员工变动数量。

图3 区域协同创新人才支撑子系统的协同发展

3.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运行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主要是研发、产业化以及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互动融合的区域协同创新的支撑系统。在公共服务平台载体的支撑下,研发平台载体和产业化平台载体的有机融合,实现研发—孵化—产业化的一体化发展。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主要包括:

(1)研发平台载体。研发平台载体是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源头,对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等进行研发,能获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研发平台载体建设能有效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高科技原创能力和工程化技术实力,进而提升产业竞争力。研发平台载体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中试基地等。

(2)产业化平台载体。产业化平台载体是培育前瞻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的摇篮和基地。它的建设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孵化科技企业,推动新兴产业和先导产业的集聚发展。产业化平台载体主要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特色产业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

(3)公共服务平台载体。公共服务平台载体是创新活动的保障支撑体系,能提供产权交易、科技数据和科技文献的共享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主要包括产权交易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科技数据和科技文献共享服务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产品认证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研发平台载体与产业化平台载体的因果循环图以及研发平台载体与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产业化平台载体与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之间的仿真模型如图4所示。由图4可知,公共服务平台载体为研发平台载体和产业化平台载体提供保障支撑,而研发平台载体与产业化平台载体的有机融合、协同创新是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率,进而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

图4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协同发展

4.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人才支撑和平台载体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是由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主体子系统、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人才支撑子系统以及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子系统有机耦合形成的复杂系统。

为了实现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各个子系统之间要实现良性互动。

首先,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有效运行需要政府、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五者之间要进行政产学研介的深度融合,建立起互动协同创新机制。

其次,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体系的组织间的合作创新,是促进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形式。

最后,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载体之间建立互动合作的协同机制,形成最终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从而不断地提高区域竞争能力。

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发展建议

根据美国和欧盟等协同创新建设的经验,为了推进区域协同创新,了解区域协同创新机理,建立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建设非常重要。区域协同创新是通过相关政策和激励体系,使区域内大学、企业以及科研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能够实现相互整合优势资源,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并加速推进成果的产业化,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1.完善法律法规等政策措施

首先,完善与利益协调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完善的法律法规等政策措施造就了美国硅谷等区域协同创新体系。为了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健全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建设与运行的法律法规。完善协同创新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协同创新的法律法规,明确协同创新过程中各创新主体间的动能定位和利益分配等政策措施,推动区域协同创新主体间开展多层次、跨学科的合作,以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其次,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运营的制度,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市场化运营。区域协同创新平台要制定科学的战略规划目标,完善内部运营的制度体系。要明确创新平台内部的工作流程,规范创新平台内部的流程。在研发、产业化及公共服务等创新平台载体的认定、绩效管理、奖励补贴、资源共享以及大型仪器设备购置等方面形成完善的制度体系和规范流程。要完善创新平台服务范围、服务标准、服务流程和服务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管理制度或标准规范,并且在创新平台的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统一的配套政策。同时,完善创新平台内部的控制程序和流程,科学有效地运用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

2.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首先,构建协同创新视角下的创新平台决策机制。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专家咨询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为指导,理事会(管委会)、董事会以及高级经理人员组成的相互依赖又相互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系统的有效运行,降低运行成本。

其次,完善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行机制。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市场化运营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导向作用的机制,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机制、技术转移机制、风险投资机制以及商业模式创新等。科技创新平台市场化运作与企业化管理重视的是创新平台的运行效率,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制定市场化的服务价格和服务标准,除了部分公益性的创新平台外,准公益性等创新平台要积极向社会开展有偿服务项目,实现自主盈亏,自我发展。

最后,完善网络化组织。根据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规模情况,灵活运用事业部制组织结构模式和矩阵式组织机构模式。优化组织的机构模式要进行工作分析(岗位分析),明晰创新平台内部需要设立的部门、部门内需要设立的岗位以及岗位职责说明书,并且将创新平台内部的运营流程以流程图的形式明确表示出来。

3.加快构建多元化市场化的投融资机制

首先,完善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引导资金机制。要积极建设多元化市场化的融资渠道,以技术使用许可、成果转让以及联合开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和风险资金的加入,实现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多方参与、市场化运行的科技金融体系。通过预测区域关键技术及技术发展趋势,以明确区域投资的方向和重点。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积极构建多元化的引导资金体系,支撑产业关键技术研发。通过设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及运行补贴的专项基金等激励措施,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其次,健全资本市场引导机制。要加快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银行的信贷以及各种风险投资体系支撑区域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及运行。要在政府引导资金的带动下,鼓励保险机构、银行以及民间资本积极参与到风险投资基金中。要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促进民间资本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主体,投资和服务于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发展买方信贷、卖方信贷和融资租赁等金融衍生工具支持区域协同创新。有效使用财政风险补偿转移机制,大力支持各类担保机构向协同创新主体提供担保服务,降低协同创新风险。

4.倡导“共享”理念,推动协同创新

首先,强化产学研用的协同创新,推进创新体系的协调发展。积极构建科协同新平台的主体、平台的组织以及研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产业化平台的一体化协同发展机制,实现创新主体间的信息共享。通过政产学研介五位一体的融合方式,打造产业发展的外部优势,加速资金、技术、知识、人才和信息等要素的集聚,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链的形成,加快各类特色产业集聚。

其次,整合全球资源配置,加强国际协同创新。在经济全球化和“一带一路”背景下,整合全球创新资源,重视全球背景下的协同创新,着力打造全球创新网络重要节点,是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发展的新趋势。

5.健全协同创新平台体系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首先,加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区域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营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一方面,要加强人才的引进。要完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育机制,加强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团队的选拔和培育机制建设,完善企业和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协同机制。加强人才引进模式的创新,采取人才刚性和柔性引进的双轨并行策略,推进资本移民、项目移民和技术移民。另一方面,更新观念,构建平台,积极探索多层次、多元化的协同培养模式。要加强引进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向区域聚集,采取“订单培养”“校企协同培养”“委托培养”“面向市场需求的分类协同培养”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的协同培养力度。

其次,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激励体系,用好和留住人才,让科技人才实现人生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一是研发平台要打造结构合理、创新水平高的专业化研发人才团队,重视研发平台所需人才的分配机制等中长期激励制度的建设,建立技术成果、技术专利等智力方式入股的多元化股权激励的协同创新平台运营所需的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中长期激励机制,实现研发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二是在公共服务平台注重打造复合型服务人才,重视人才的培育和成长,从而为区域协同创新平台主体在研究开发阶段和产业转化阶段提供公共服务。

[1] Hadjimanolis,A.Barriers to Innovation for SMEs in a Small Less Developed Country (Cyprus)[J].Technovation,1999,19(9):561-570.

[2] Pekkarinen,S.,Harmaakorpi,V. Building Regional Innovation Networks: The Definition of an Age Business Core Process in a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J]. Regional Studies,2011,40(4):401-413.

[3] Dries,F.,Maddy,J.,Bart,V. L. Managing the Co-Operation-Competition Dilemma in R&D Alliances: A Multiple Case Study in the Advanced Materials Industry[J]. Creativity &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0,19(1):3-22.

[4] Barnes,T., Pashby,I., Gibbons,A. Effective University-Industry Interaction:A Multi-Case Evaluation of Collaborative R&D Project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2002,20(3):272-285.

[5] Helfat,C.E., Quinn,J.B. Open Innovation: The New Imperative for Creating and Profiting From Technology by Henry Chesbrough[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4,21(3):241-244.

[6] 叶伟巍,梅亮,李文,等.协同创新的动态机制与激励政策——基于复杂系统理论视角[J].管理世界,2014,(6):79-81.

[7] 刘丹,闫长乐.协同创新网络结构与机理研究[J].管理世界,2013,(12):1-4.

[8] 张兄武.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多元协同培养机制的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4):30-37.

[9] 胡一波.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与成果转化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4):24-27.

[10] 吕荣胜,叶鲁俊.我国节能服务领域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的构建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0):7-10.

[11] 孔祥年.高校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若干建议——以江苏省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6,(S1):575-576.

[12] 黄晓霞,丁荣贵.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治理平台建设[J].中国科技论坛,2016,(4):11-17.

[13] Butler,C. Problems in Global Strategic Alliance Management for European Defense Manufacturing Firms[J]. Management Decision,2008,46(2):330-341.

[14] 吴绍棠,李燕萍.企业的联盟网络多元性有利于合作创新吗——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南开管理评论,2014,(3):152-160.

[15] 刘钒,李光.湖北省协同创新平台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61-67.

[16] 何洁,李晓强,周辉.美国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对我国政府资助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10-13.

[17] 李守伟,林霖琳,李备.基于2011计划的产业协同创新平台设计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3,(6):49-54.

[18] 李艾丹,朱东华.产业集群协同创新服务平台的可拓服务模型[J].科学学研究,2016,(2):220-227.

[19] 王凯,邹晓东.大学与区域协同创新的组织模式:以德国“研究园计划”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17):93-96.

[20] 王雪原,李天娇,刘娜.基于企业需求与协同演化的区域创新平台支持策略[J].中国科技论坛,2015,(2):102-108.

2017-09-1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项目“系统观视角下创新创业型人才协同创新培养机制及系统优化设计”(BIA150111)

王庆金(1972-),男,山东临沂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及管理、创新创业管理和区域创新研究。E-mail:wangqingjin2005@126.com马 伟(通讯作者)(1965-),男,山东济宁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研究。

F061.5

A

1000-176X(2017)12-0110-07

刘艳)

猜你喜欢
子系统载体协同
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协同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