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生活之源 活习作之水

2018-01-10 00:18付秀娟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习作生活孩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习作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习作靠生活的积累,习作是生活的反映,生活是习作的不竭源泉,远离生活的习作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因此,只有让我们的习作教学走进生活,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一、在阅读中学会“巧取材”,拟创新题

1.培养阅读兴趣,广泛阅读

阅读是学生获得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课外阅读在写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所带的班级每学期都有成系列的必读和推荐书单。午读时间指导全班同学共同阅读必读书目,赏析评点,分享交流。每月上一次阅读指导课,有阅读前指导、阅读中交流、阅读后分享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解决阅读障碍,交流学习心得。推荐书目学生可以根据书单自主选择,每节课前开展“好书推荐”活动,同学们轮流介绍推荐理由,互相影响,学会选书。“选出最好的书,才能读到最好的书”,鼓励学生把自己喜欢的书籍充实到班级“图书角”,人人推荐好书,共同阅读好书,分享读书快乐。

2.养成摘抄习惯,记录提高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都不同。如果不加记录,即使有再好的素材也会流逝。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圈点勾画、作批注等。品评遣词造句的精妙,记录下自己的见解、感受,写出自己的理解、体会和感想。班内每个学生都准备一个摘抄本。学生摘抄的题目、词句都是自己喜欢的,也都比较贴近自己的生活,能引起情感共鸣,作文时这些词语就可以信手拈来,使习作锦上添花。

3.挖掘不同视角,巧妙取舍

到孩子们的日记中去翻翻,很容易发现大多孩子记日记的通病,要么把目光聚焦在大型活动、外出游玩等活动上,要么就是日常生活的“流水账”,似乎很难读出“新意”来。学校开展科技节,很多孩子都写科技节上“鸡蛋撞地球”的实验,习作内容相同,生动的屈指可数。引导孩子回忆整个科技节有没有其他环节印象深刻,一个孩子兴奋讲述精心“护蛋”但还是迎来了“蛋花”,惹得全班同学忍俊不禁,一篇《护蛋行动》问世。暑假里的日记大多以游记为主,游玩的地方已数不清有多少孩子去过了,想写出新意不容易。体型略胖的涛讲起自己在上海玛雅公园里看到的一个绝世“胖子”,从此下定决心减肥,一篇《减肥计划开始啦!》别出心裁,所见所感入微生动,还在报纸上发表了呢。

二、在体验中学会“细观察”,做有心人

1.捕捉自然的美妙

写作的重要前提是观察,仔细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才有话可写,才能真实生动。写春天,全家人可以去踏青,追逐春天的足迹,寻着春天的美景写出自己的所见所感;写家乡的变化,可以走上街头,调查家乡路面的变化,设施的改变,娱乐场所的扩建,人们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等;写环保方面,可以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春游活动结束后,很多孩子都写了秋游中所见的各处美景,而班里两个孩子却在春游美景中只取“一域”,一个孩子单写了漫天飞舞的柳絮,一个孩子写了忙着搬食的蚂蚁。经过相同,但视角可以不同。

2.记录身边的故事

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是新的,而如何让孩子们在一天天新鲜而又平淡的生活中,拥有灵敏的习作“嗅觉”至关重要。首先要巧妙抓住即兴习作的好时机,即抓住当前的一些事物及场景引导学生当场习作。学校前几天组织了折纸比赛,为了使孩子有感而作,我边带领孩子折纸,边强调顺序,恰当的时候追问孩子的心情、提醒关注同桌的表情。《抓纸大赛》《失败的折纸》《有趣的折纸》相继“问世”。自习课时,我到办公室里取作业本,当再返回班级时,学生已乱作一团,干什么的都有。于是,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当老师不在的时候”几个大字,带学生回忆了刚才的纷杂瞬间,虽只几分钟但学生真可谓“千姿百态”,《“付老师来啦!”》《“猴子”当大王》便一气呵成。当然,老师也可以有意创设情境,给孩子真实的体验过程,使孩子有话可写,有情可抒。

3.着眼自己的生活

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有利于拓宽学生习作的素材面和习作深度。因此教师要引导体验,让学生在主动体验过程中,既丰富习作素材,深化对事物的感受,又享受到生活的无比乐趣。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活动,校内以游戏为主,如画鼻子,学生在玩得不亦乐乎的同时也体验到盲人的不易。无需教师反复强调,文章立意水到渠成。家里可以开展“今天我当家”“给妈妈洗脚”等体验活动,既让学生了解劳动过程,体验到父母的艰辛,又能让文章做到言之有物。再如布置学生周末时与家人到菜市场买菜,有了切身的体验,学生笔下的内容就丰盈起来: 《我学会了讨价还价》《倒人胃口的菜市场》《买菜也有学问》《赚钱真辛苦》《可敬的人》……

三、在生活中学会“精表达”,作优美文

1.在悦读土壤中积累语言

语言是写作中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关键性的句子、篇章段落,并与生活联系起来进行活用,这对于提高学生遣词造句的能力必定大有好处。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只有广泛阅读,学生才能积累语言,才能提高语言的表述能力和接受能力,由读到写,由写到读,相依相生,相得益彰。广泛阅读是写好习作的基础,小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语言积累不足,写起习作来难免感到吃力。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阅读和训练说话的条件,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和说话练习。可以说,写作是“积累”的硕果,一定要有丰富的语言词汇积累,并在合适的情境下灵活运用,才能有美文佳作。

2.在口语交际中练习说话

说话是口头习作的一种表达形式,学生只有能说的清楚才能写的通顺,为了养成小学生大胆说话、大声表达的习惯,我在班级经常开展讲故事、背唐诗、读课文等比赛。课堂上,仿说、换种说法、谈感受、演对话等形式为孩子提供了“说话”的机会,使孩子们的说话能力大大提高,为写作奠定基础。一位伟人曾说:“要渡河,必须解决船和桥的问题。”习作有了素材不等于有了习作,还必须掌握方法与技巧。教材里的课文,是经过反复推敲、精心打磨入选的,大多是思想与文字兼优的文章。其写作技艺更是炉火纯青,如果教者在启蒙习作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定会收益良多。三年级课文《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文字,是以“原野热闹非凡”总起句开头的。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我让学生仿写片段。“今天早晨真冷”“大课间活动好热闹”“这场雨好大”等等,这类命题结合天气特征,容易产生共鸣。同时,也要通过生动有趣的图画,启发学生产生合理想象,从图画中想象出各种合乎情理的联系,想象出多则曲折生动的故事,进而把故事用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由图到文,这是切合儿童思维特点的训练方法,因此教者要充分利用好插图,启发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3.在生活实践中锤炼语言

在学习中要真正引领学生走进课文,写普通人,论平常事,因为课本也是生活,是生活留下的闪光的印记,在学习中要特别注重用范文来启发学生,把一篇范文当作最好的习作材料,我们应该看到,许多名篇佳句写的也是极为普通的人,记的也是平常事,从范文的学习和写作方法中能让学生得到更多的启迪。先看《我不是最弱小的》文中所叙述的事件,几乎是每个家庭,每个人身上都发生过,作者借助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平常事,真切地表现了一家五口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一种亲情美统领全文,从而揭露了一个为人关注的伦理话题,说明比自己弱小的人是每个人应尽的职责。由此可联想到:家庭的平常事可多着呢!看电视节目,品美味小吃,逛街购物,风波平息……在家庭生活中所引发的种种冲突与碰撞,以及留下的思考等等,如此一来,写作的题材还会少吗?还会觉得“无东西可写”吗?一句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要积累丰富的材料光靠头脑记忆是不行的。在平时的阅读和观察中必须做到及时记笔记,将获得的材料记录下来,同时,也可以将那些报纸杂志上的文章做成剪報集。只有不断积累,善于积累,才能获得更多材料,同时也为自己建立了语言素材库,丰富了自己的写作内容,使自己写出来的文章更为生动,更有震撼力。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阅读是习作的积淀,体验是习作的蓝本,激励评价是习作必不可少的动力。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中有说不完、写不尽的人和事。生活,为写习作提供广袤无垠的天地。取生活之源,活习作之水。只要我们有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习作素材,把习作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相信学生一定能步入会习作、善习作、乐习作的境地。鹰击长空是因为蓝天辽阔,鱼翔浅底是因为湖水清澈。让孩子成为习作天地中练飞的雏鹰、习作活水中游乐的小鱼。

付秀娟,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习作生活孩子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