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尽浮华方显真

2018-01-10 00:20王荣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浮华文风中学生

“心的本色该是如此。成,如朗月照花,深潭微澜,不论顺逆,不论成败的超然,是扬鞭策马,登高临远的驿站;败,仍滴水穿石,汇流入海,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的傲岸,有‘将相本无主,男儿当自强的倔强……”

这段优美而含蕴丰富的语言是笔者在网上摘录的所谓“万能作文”开头写法。现在中学生的文章,有很多已是有意或刻意地模仿这样的写法,导致文章“浮华”有余而“真实”不足。作文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语言表达的艺术。许多学生想使自己的语言有魅力、有新意,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名言佳句、诗词成语等,努力使文章生动活泼,风趣有味,这无可厚非。但讲究文采,并不意味着过度的浮夸。语文教师常常喜欢在材料的纷繁、词汇的丰富和修辞的多样等方面给学生以更多的指导,然而忽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独特的真实而真诚的体验。如何重拾学生作文的源泉之本,笔者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溯本清源——追寻“浮华”文风之起源

中学生的作文正走向浮华,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那么,到底是什么把作文引向浮华的呢?

有的人说是因为新课程标准思想的诱导。因为新课程标准中强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名言佳句的积累,所以文章的语言优美更能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有的人说还是应试教育惹的祸。中国的教育体制,往往是素质教育要在应试教育的面前低头。中考作文评判标准,大都从文面(书写)、内容(立意)、语言(表达)、结构(构思)四个方面,分出一类、二类、三类作文等等。其实侧重的还是在语言和表达上,大多情况下,语言精美,表达新颖会收到“一俊遮百丑”的效果。

而笔者认为浮华文风的形成源于当今的社会背景。社会风气的浮躁迫使人们都过多追求形式的华丽,而忽略了内容的重要。网络文学、快餐文化的出现,恰恰是这一风气的体现。作文的浮华,只是这些社会现象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投影。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只有亲近现实、融入自然的文章才是好文章,所以笔者觉得端正文风势在必行。

二、端本正源——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中学生迫于中高考的压力,急需要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语文教师也是想方设法制定教学方法,希望能通过作文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作文教学,语文教师往往注重的是写作方法的教学。在平常难得的几堂写作指导课上,语文教师经常从如何开篇、过渡、呼应、交代、照应、结尾、点题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逐渐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把写作技巧提高,就能写出好作文来。

鲁迅先生对这类问题有着自己明确的见解。他说:“如果内容的充实,不与技巧并进,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诚然,就写作来说,技巧应该说是重要的,但技巧不应该是为技巧而技巧,技巧的使用必须以内容的充实为前提。对于中学生来说,要写出好文章来,应该要十分重视生活的体验、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语言的积累。

2007年高考江苏的“争议作文”《怀想天空》起初综合评分为37分(满分60分)。文章写的就是考生在高考前一天帮助家人干农活的事情,文笔质朴无华。到了终审时江苏省高考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发现了这篇作文,反复读了3遍,最终下决心给它54分,理由是这篇作文“叙的就是考前真事,抒的是真情实感,不搞华彩炫目的‘集锦,真实、本色、真情、纯净”,有着“现实生活的质朴”。上海的“争议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也经历了由初评不及格的20分(满分70分)到终审64分的过程。专家们认为这篇作文“意味尽在不言中”,“充满生活气息與现实感悟”。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学生的实际写作水平出发,还是从中高考角度着手,端正文风势在必行。

三、以情动人——写自己的“真人真事真情”

许多中学教师迫于考试压力让学生进行写作技法训练,这种理论先行的做法,过分强调审题、立意、结构和语言等技术层面的东西。这让鲜活生动的作文教学变得面目可憎、枯燥无味。

叶圣陶说:“作文是用笔来说话。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要写好作文,要打动人,就要说真话,作文一定是原创的、真实的、真挚的。让自己心中的秘密、生命中的经历、心灵的感受充分地展示出来,这要比那些抄袭的、虚假的、矫情的不知要好多少倍。不管是在平常的习作中还是在考场的行文时,只要记住以真情写作,那已经是胜人多矣。

作文需要什么,需要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体验、真情的流露。褪去作文浮华的外衣,褪尽那华丽的装饰,在生活中感悟人生,在细节中蕴涵丰富,在心灵中展现个性。这应该是作文教学的追求,也是整个社会的需求。

王荣,江苏南京市江宁区湖熟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浮华文风中学生
河下:文风厚重的“进士之乡”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普枞公路的文风和文脉
对电视新闻节目“改文风”的几点思考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锦绣浮华,生死契阔
浮华尽
现代进行时传承之旅收官站纪实 褪去浮华·拥抱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