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问题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

2018-01-10 00:26张凤霞李学文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思考问题背影初中语文

张凤霞+李学文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因此,作为初中语文老师要掌握提问的艺术和技巧,设计巧妙的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一、围绕文章中心提高问题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是实施教学的重要措施,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提,而是要围绕文章中心,设计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问题,就像打靶要瞄准靶心一样,课堂提问也应紧扣文意。因此,我们要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文章中心设计有效问题,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前充分备课,深刻掌握每一个知识要点,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真正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针对性强的有效问题。例如,在教学《三颗枸杞豆》一文时,教师应明确教学重点: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发生转变的原因;掌握正面描寫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掌握对人物进行细腻刻画的方式。明示教学重点以后,出示课堂问题:“这是怎样的三颗枸杞豆?”、“作者之前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又变成了怎样?”、“生病的三叔和作者之间有怎样的经历?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文章找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三叔的语句,并将其画出来。以上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与目的性,意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本质,掌握文章内涵,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能力。

二、根据文章脉络设计科学有效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任何一篇文章,都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通过文章的脉络即可把握,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文章脉络设计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感知文章内容,充分把握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从而提高学生对全文的把控与感知能力。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可以围绕文中所涉及的四次“背影”来引领全文,引导学生在初步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别对四次背景进行分析,以及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开头和结尾的两次背影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是一种虚写,而正文中的“买橘子”和“离别”时的背影是实写,所以这是文章分析和考察的重点。我们要引导学生针对不同背影的描写,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分析与把握能力。可以看出把握作者写作思路科学设计问题,进一步让学生理解了所学语文内容,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感知能力。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要理清文章的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

三、利用课本作品对比设计有效问题

初中语文教材作品丰富,而且作品题材也各不相同。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语文知识,我们老师可以利用作品对比进行设问,从而让学生寻找规律,更好地提高自身语文素养。例如,在学习《社戏》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抓住迅哥儿在两次吃豆过程中的不同感受设计思考问题:迅哥两次吃的罗汉豆一样的,可为什么迅哥儿说今儿吃的没有昨晚的好吃呢?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涵义呢?学生通过思考必定会对文章拥有更深刻的理解,思考问题也会更加深入。其次是不同作品中的内容比较,例如,《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都有写水的内容,但却各有各的妙处,比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到“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虽表面写水,无一字写月,但我们却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月的神韵,可谓是手法精妙。再比如《小石潭记》中写到“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作者虽无直接写水,但通过描写谭中游鱼的姿态我们却可以感受到潭水的清澈,艺术效果表现的可谓是淋漓尽致,令人叫绝。在学习这两篇文章时,教师要设题引导,领会描写的妙处,感受两者间的共同之处,提高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把握。再例如,我们还可以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比较,提出思考问题:方仲永少时被称为神童,但后天却沦为庸人,反观吕蒙少时平庸,但晚来就学却成为大才,我们可以从二人的一生中获得哪些启示呢?这样一来,既以另一种形式对知识进行了一次总结归纳,又起到了锻炼学生辩证思维的效果,一举两得。

提问是一门艺术,是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更是加快学生思维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我们老师要把握提问的时机和艺术,提高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

张凤霞,李学文,山东淄博市周村区王村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思考问题背影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根据已知条件思考问题
两个背影
你给我留下了背影
背影
按图索骥
思考问题要全面
山里的背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