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2018-01-10 07:48王璨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沙利文海伦美的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它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义务教育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教学之中。”

一、在阅读中鉴赏美

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初中语文教材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用审美的心灵来感受,初中语文教材就是一个满足人精神需求的无尽宝藏。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实审美的过程中,其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的。

1.抓住文本中的自然美

初中语文课本里有很多描写高山流水、山水草木、日月星辰等大自然美景的课文,这些课文的美都是自然纯真的。如语文版八年级上册《青海湖,梦幻般的湖》这篇文章,作者以绚丽多姿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青海湖美轮美奂的自然美。绿的娇嫩的草滩、黄的蓬勃的菜花、蓝的醉人的天空、起伏着涟漪的蓝锦缎似的湖面、连绵起伏的深褐色的山峦。作者用诗一般的笔调,描绘了青海湖的美景,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再现了青海湖的自然景象和绝美画面,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自然不加雕饰的美让学生妙不可言。又如《答谢中书书》,这篇课文首先为我们呈现了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铺上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伴相映,情趣盎然。其次是缤纷的色彩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山青水绿固然清幽雅静,但色调单一却使人感到冷寂。石壁壁立千仞,五色争辉;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美不胜收。最后是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这是一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情景啊。这三种美交替出现,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山水画轴。让学生在读的时候陶醉在这美景当中,感叹这大自然美的无法形容。

2.抓住文本中的形象美

美的形象在语文教材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在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美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典型形象的美的分析,启发学生认识美。如海伦《我的老师》中的沙利文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完美的教师形象。沙利文老师美丽正直,温柔善良,她给予聋哑的小海伦深深的爱,耐心教她识字。当海伦做错事时,沙利文老师从不轻易责怪她,而是耐心和蔼地指出错误。在教育的过程中,沙利文老师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海伦学习方法。在盲人海伦心中,学习不是枯燥乏味地说教,而是有趣地玩洋娃娃,游戏和自己动手学会用手指拼字。在海伦心中,沙利文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她深爱海伦,海伦也喜欢她,这样的老师很容易让学生感受到美,甚至模仿沙利文老师做一个心灵美的人。这篇课文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范例。

3.抓住文本中的画面美

优美的画面可以给人无限想象的空间,让你醉在其中,忘掉一切烦恼。如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了这样一个画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分别用了明喻和暗喻两种修辞手法。其中把洒在地上的月光比作清而透明的积水是明喻;又用借喻,把纵横交错、摇曳不定的竹柏叶子比作水中的藻荇水草,描绘了月光空灵皎洁、月光疏影铺地的庭院环境。读着这样优美的句子,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运用遣词造句的能力所创造的艺术美,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画面,在这种优美的图画中能给人带来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又如《滁州西涧》,整首诗犹如一幅色彩明艳的水墨画,幽草是翠绿色的,黄鹂是嫩黄色的,春潮是灰白色的。阅读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会诗人优美的语言,还能在优美的语言里找到绚丽的美景,说它是诗中有画,一点也不夸张。这些色彩鲜艳的景物,是诗人无声的语言。诗人的情感于这些景物交织在一起。诗中无论是涧边幽草、深树黄鹂,还是春潮急雨、荒郊野渡,都构成一片淡远的自然之景。学习此诗,学生在欣赏美的画面,美的意境之时,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二、在听读中感受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选文内容就成了学生最直接感知的材料。所以,课文的朗读就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培养美的意识,增强美的感受的重要方法之一。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的精彩片段的意境和神韵形象地展示出来,这是一种审美的好的手段。朗读可分为范读和学生自由朗读。如教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时,教师先用饱满的激情、昂扬的声调进行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细致体会语气、节奏,感知其意境,然后要求学生反复读,感受此词的大气磅礴,进入身临其境的境界。又如教授朱自清的《春》,教师范读时,可以配轻音乐,学生听读。通读全文之后,读者会不由自主都被作者那强烈真挚的喜春,赞春之情所感染。你听,“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那轻快的语言,优美的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听起来婉转动听,和谐惬意。读到这些句子,我们的眼前就会浮现出春天的美丽画面,激发我们美的情趣。

三、在写作中创造美

创造美是审美教育的归宿,是最高阶段,不仅是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的最佳过程,还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最佳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表达美、创造美,这就是作文。作文就是学生心灵的外化。学生在写作文时,可以先从模仿入手,然后再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课本中众多文章是如何表达美和创造美的。学习课文美的结构安排,美的语言表达,然后运用到自己的写作过程中去。教材中这些美的熏陶,生活中美的认识,加上教师有目的性的指导,学生能够更好地把美表现出来,创造出来。如学完刘禹锡《陋室铭》之后,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陋室铭》进行仿写,有学生这样写道:“林不在美,有水就行。水不在深,有鱼则灵。在此泉旁,神志清醒。鱼跃水中悠,蝶舞水中映。泉水叮咚响,春风柔和吹。可以赏桃林,听泉音。无噪音之乱耳,无污水之扫兴。济南趵突泉,峨眉老松林。游客云:孰比我清!”此文模仿《陋室铭》的格式,表达了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明媚春光的喜爱,并表达了对噪音污染、水污染的批评,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给人赏心悦目之感。这篇文章在模仿的过程中,学生在内在情感的驱动下,充分发挥想象,从而表达美、创造美。除了仿写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拟人化、科学幻想等方式,编写童话故事,促使他们再现生活经验和审美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富有童趣的童话故事;或者可以设计改写,续写课文结尾,写随笔,记录身边美的景物、美的事物、美的人物,去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得到美的教育。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该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和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体验,进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大胆而有创造力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尽情飞扬。

参考文献:

[1]杨毅.浅谈初中语文课的美学教育[J].南昌教育学院學报,2004(4).

[2]施友权.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7).

王璨,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5级在职研究生,湖南衡阳县石口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沙利文海伦美的
被雷劈七次的人
梦想做“完美母亲”,更难成为好母亲
好美的雾
沙利文 最后的裸拳拳王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海伦·凯勒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