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解读诗歌,巧方法解答题目

2018-01-10 07:57徐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陆游流水答题

在教学中我发现对于诗歌的阅读,有的学生是不愿意去看,他们认为诗歌鉴赏很难且花的时间多而收到的成效少,何况分值也不是很高。因此,这些学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只能跟着感觉走了,读懂诗并且会做题那就更遥不可及了。由此,我们如何引导学生解读与应对诗歌考试呢?

一、关于解“读”办法

原因找到了,对症下药,我相信同学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解决诗歌问题将有一些突破。我的做法是:

第一,语文课堂让学生爱上诗歌。在上每一节语文课时,我会拿出三分钟的时间让一位学生来讲解一首小诗。讲解的诗歌由学生自己找,要找自己喜爱的诗。这样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积极性,让他们有一种讲完诗歌以后的成就感,从而让学生感觉诗歌并非很难而爱上诗歌。同时也积累了一些不同诗歌的题材,提高其理解诗歌的能力。

第二,学生读不懂诗的问题,我归纳为学生没有仔细深入地去研读诗歌的内容。诗歌具有含蓄美、凝练美等特点,而对一首诗只是草草的读一边,没有一个整体理解的话,想读懂是不容易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诗歌的时候除了发挥联想和想象以外,还要仔细透彻的理解。如何做到这一点呢?不妨用一下“字字理解,多多组词”的方法。卢延让在《苦吟》中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杜甫曾说过:“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皮日休也说过:“百炼为字,千炼成句”,由此可见,诗歌中的每一个字在一定程度上都凝聚了诗人的心血,也可见每一个字均有丰富的内涵。深入理解诗歌中的字意,即是读懂诗的突破口。

第三,具体去感受和解读一首完整的诗,还有一些方法。1.颠倒诗句顺序的方法。如白居易的《梦微之》这首诗中的一句:“不知忆我因何事”不好理解,颠倒一下顺序,即“不知因何事忆我”就容易理解了。再如陆游的《枕上作》,中一句诗:“死尽中朝旧辈流”怎么理解,也不太好理解。颠倒一下顺序,即“朝中死尽旧辈流”就容易理解为:朝中和陆游曾经要好的老朋友都死去了。2.抓意象法。诗歌当中会有很多的意象,如果一些意象我们不知道它的意义也是不容易读懂詩的。这首先要求学生对诗歌的意象知识有一定的积累。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月,月可能代表的意思有思乡、团聚、凄冷等,《静夜思》中的月即为思乡之意。流水,流水可能代表岁月流逝,自然永恒,人生无常等《赤壁赋》中语句“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流水”中的流水即为此意。还有杨柳即与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当然还有燕子、琴瑟、杜鹃鸟、斜阳、风、烟等等意象的意思我们了解了,有一些意象构成的意境就不难把握了,从而也可以把握诗人的情感。3.知人论事法。如陆游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他在七十六岁的时候被罢官,回到了山阴老家。他一生写了很多的诗。了解了陆游的特点,我们在理解他的诗《枕上作》“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郑虔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著句写清愁。”就能很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此诗即抒发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而又不能建功力业,壮志难酬的无奈情感。4.破题法。如王之涣《九日送别》,题目中有一个“别”字,抓住这个字,我们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而这样的诗抒发的往往也就是离情别绪。有的诗题就是诗歌主旨的所在,抓住诗题也就找到了解读诗歌内容的突破口。

二、关于解“题”方法

读懂诗是做好题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然而诗歌读懂了是否就能答题的高分呢?答案是不一定。因此,还要让学生掌握答题的技巧。

第一,仔细审题。只有审好题,答案才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然而,教学的时候我却发现一些学生在答题的时,对题目要求是一掠而过,根本不去仔细审查题目要求我们回答什么。如题目中要求答表现手法,而有的学生答的都是修辞;有的要求答描写手法,而回答表现手法。怎样审准题目呢?方法有二:一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二就是重读题目中的关键词。这样,学生就能准确的把握题意。事实证明也是如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学生做错的题目,教师在讲解时刚读完一边题目,学生就知道自己错在哪了。

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需要学生用心去聆听诗人的心声,与之产生共鸣,从而准确的把握诗意。诗意的准确理解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正如“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倘若再加上解题规律的总结和解题技巧的掌握,那将是锦上添花的。

徐艳,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陆游流水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陆游和他的《钗头凤》
流水有心
除夜雪
陆游诗中“花汞”一词考释
落红只逐东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