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思品演”为核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

2018-01-10 07:59古爱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寻芳泗水乞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对中年级诗歌教学的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如何实现如上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逐步形成以“读思品演”四字为核心的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一、诵读,读出古诗的魅力

用抑扬顿挫的有节奏的声音表达诗歌的内容,我们称之为诵读。中国古典诗词,无论是抒情的、叙事的,记事的,相当多是短小精湛,富于情感性。用诵读来表现是相当不错的还原诗歌韵味的方法。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把诗歌的魅力表现出来。

首先要读出节奏来,古诗一般或5字一句,或7字一句,或杂言。小学生接触的诗歌多是5字或7字一句的,比如朱熹的《春日》是7字一句,停顿的方式一般是“2-2-3”:“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再辅以平仄和韵脚,一首诗读起来就朗朗上口有腔有调了。

初读时诵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具体诗歌的节律;思辨时诵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知和理解;积累时诵读,可以强化巩固,把它作为学习诗歌的一种办法。

二、思辨,领悟古诗的内涵

古诗的语言在遣词造句方面跟当代的现代文是有区别的,对于低年级学生,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师的引导价值便有所体现了。

1.扫除拦路虎。重点难点的字词意思是必须讲清理清的。有些词义跟今义已经有区别,如《春日》中的“胜日”;有些词现不常用,如“等闲”;有些有关文史地知识的,如“泗水”等等。甚至有些诗歌里还有一些典故民俗,更需要跟学生讲清楚,比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西子”,《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茱萸和插茱萸的民间习俗等等。

2.理清句脉。诗歌语言相比于散文的语言更简练、跳跃、简省,甚至有对语言规律的突破。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必须针对这些句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比如“胜日寻芳泗水滨”用现代文法来讲,应该是:“胜日(谁)(在)泗水滨寻芳”。这句诗里,语序有颠倒,成分有省略,对于低中年级段的小学生,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意,这些特殊的用词造句必须作为重难点来疏通清楚。

3.提炼主旨。紧扣诗题,抓住诗中关键词句,理清文章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这一点不需要多纠缠,但从学习诗文的角度来讲,理出诗歌的中心思想还是必须的。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从诗题切入,理顺其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领会诗人对家乡的怀念对父老乡亲的思念之情。

三、品味,想象古诗的意境

新课标要求“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无论思维能力还是创造潜能,想象力都是首要的。古詩词独特的文体风格,需要读者想象力的参与,需要走近进而走进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他所创造的独特意境。

课堂上,我们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紧扣字句,展开想象。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体会两个“异”中的无奈、“独”中的孤独;读到“每逢佳节倍思亲”体会“倍”字中的思乡情浓。要通过吟诵把其中的韵味读出来,品出来。

针对跳跃性大的诗歌,我们还需要通过补白来激发想象。比如教学林杰的《乞巧》,“乞巧”跟牛郎织女又有什么相关呢?讲究凝练的诗歌一定不会往明里说,但对于低年级儿童而言,这是必须知道的,否则二者之间无法对接。这时,可以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让学生想象天上云锦的绚烂多姿,想象织女的心灵手巧,想象地上的少女是如何希望自己也能拥有织女那样的一双巧手,“乞巧”二字便很自然地建构进孩子们的认知结构。

四、演绎,感悟古诗的情意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种很有意味的课文形式:“文包诗”,通过现代文将诗歌创作的背景演绎出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诗情,从而提升诗歌阅读的兴趣和效益。诗歌是需要通过演绎来再现甚至表现的。

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安排学生进行角色表演。作者王维孤独徘徊的身影被学生演绎得惟妙惟肖,甚至有一组学生还利用类似于皮影戏的手法再现了,更是情境交融,感人至深。作者家乡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情节,学生同样有很好的表演,作者思乡的背景情节是整首诗的情感支撑。将情节和人物演绎好了,学生对诗人所营造的情境便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有了更深刻的体认。

小学低年级的诗歌教学一定要切合低龄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遵循他们想象感性思维占主导的思维特征,尊重他们喜欢游戏活动的学习方式,这样,低年级古诗教学同样会生动活动,充满情趣。

古爱玲,广东广州市番禺区傍江东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寻芳泗水乞巧
春日
汪品三
《乞巧》
《草木花实敷——明代植物图像寻芳》
泗水变迁与春秋晚期、战国时期泗水流域内外的大国趋势——兼论泗上十二诸侯之宋、薛、邳的灭亡
泗水流经这片土地
印尼·泗水
印尼·泗水
乞巧七夕
春日寻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