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阅读教学案例分析与反思

2018-01-10 07:59高庆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品味小草生动

案例一:

师:朱自清先生的《春》不仅意盛情浓、结构严谨,而且语言也生动形象、清新隽永。请同学们来看下面几个句子:

[投影]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

师:哪个同学来说一说,第一句好在那里?

生1:这句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朗润”、“涨”、“红”三个词生动形象。

师:很好。请坐。第二句呢?

生2:第二句中“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表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师:回答得也不错。另外,“偷偷地”这个词在句中也别有一番情趣,“嫩嫩的,绿绿的”用在句尾能起到强调作用。第三句好在那里?

生3:这一句一连用了三个比喻,把春雨比作“牛毛”、“花针”、“细丝”,贴切、形象。

师(满怀激情地):大家说,刚才几位同学回答得好不好?

生(齐答):好!

师:掌声鼓励一下!(带头鼓掌)

[生鼓掌]

师:(示意掌声停下):通过对这几个句子的分析,大家说本文的语言生动不生动?

生(齐答):生动!

师:形象不形象?

生(齐答):形象!

师:同样生动形象的句子,文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再去细细品味。

……

案例二:

师:著名作家郁达夫曾经说过:“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春》就是这样满贮着诗意的一个名篇。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与感染力,是这种“诗意”的表现之一。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有诗意的句子。

[生读课文,并在文中圈点批注。]

我觉得“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一句最富有诗意。

师(赞许地):好。谁来告诉老师和同学们,这一句究竟好在什麽地方吗?

生1:“钻”字用得好!

生2:“偷偷地”也很精彩!

师:这两处何以见得精彩?能不能更具体地谈一谈?先说这个“钻”字吧,这是怎样的一个动作?

[思考片刻,学生即纷纷竖起食指或拿一张纸盖在笔尖上,让笔尖穿透纸面缓缓向上做出“钻”的动作。小组讨论随即开始,并渐趋高潮……]

生3:小草在地下苦苦等待了一个冬天,现在春天来了,他们当然要迫不及待地“钻”出来。

生4:“钻”字写出了小草破土而出的情态,因为小草有尖尖的嫩芽,能“钻”出地面。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那麽“偷偷地”一词又妙在何处呢?

[生讨论]

生5:这里用了拟人手法,写出了小草的调皮劲儿,又调皮又可爱,像一群孩子一样。

师:是不是特像你小的时候?(众生笑)

生6:我认为“偷偷地”还写出了人们看到小草后的惊喜。不知不觉中,小草已破土而出,好像有意不让人发觉似的。

师:你的分析很有道理!请坐。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大家思考,我把这个句子改了一下,请看——

[投影]

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

师: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和文中的表达效果有什麽不同?

生7(讨论后):我们认为改过以后的这个句子和原句的意思差不多,因为两句都写出了小草嫩绿的特点。

生8(另一组):我认为放在最后能起到强调作用。因为有一次妈妈满脸幸福地向我炫耀说:“看!你爸给我买了条项链,白金的!”当时我感觉妈妈在有意强调“白金”两个字……

[众生笑]

生9: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里写祥林嫂沿街乞讨时挎着一个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强调碗是空的,突出了祥林嫂的艰难处境。

师:每想到经过同学们一番“咀嚼”,这句话竟有这麽多妙处!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妙意境——

[师缓缓深情地读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多数学生已作陶醉状。]

师:除了这一句外,还有哪些精彩语句?

生10:“‘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师:曾经被母亲的手抚摸过 的同学,请举手!

[生无一例外地举起了手]

师:被母亲的手抚摸着是一种什麽感觉?谁能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生争先恐后地答出“温暖”、“轻柔”、“幸福”、“亲切”、“慈爱”、“舒服”等]

师:这些是不是春风带给我们的感觉?(生纷纷表示赞同)那就让我们一起再次享受这“幸福”、“温暖”、“亲切”的感觉吧!

[音乐起,师生一起朗读:“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

反思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刘勰《文心雕龙》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言是作品思想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载体,也是读者领悟作品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所以品味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然而真正的“品味”,应立足于面向全体学生,并尊重每一位学生阅读实践中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品”出个“滋味”来,无论深还是浅。案例一中不仅有明显的“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的越俎代庖之举,而且教学过程中所体现的也只是学生中极少数“精英”与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他多数学生只是人云亦云、制造声势的附和者或一脸麻木与茫然的旁观者。这样的课堂,除去表面的热闹之外还剩下些什麽,学生又能真正品味到什麽呢?

反思二: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美国教育家卡尔·罗杰斯说过,“能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的知识,只能是他自己的发现并转化为己有的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立足于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擦亮学生发现的眼睛,让学生在自主的阅读实践中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和感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和获取,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要面对的无疑是具有多元化个性差异的全体学生。不仅要充分尊重这种差异,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关注这种差异。对于作品的语言,要力争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品味和体验。在课堂上实施分层教学比之在课后更具复杂性与灵活性,不能简单地以成绩的好坏为依据来划分层次。比如对某个特定语句的品味,有的学生只能意会,无法言传,而有的学生却可以说得头头是道,这是认识深浅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差异;再如案例二中对于“嫩嫩的、绿绿的”放在句尾的强调作用之所以有的学生起初认识不到,原因之一,就是这部分学生很少甚至不曾接触过类似的语言现象。这是个体之间生活和语言积累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语言的过程中,应努力让具有各方面差異的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彼此“中和”这些差异,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品”出语言的独特“滋味”来。案例二首先为全体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课堂环境,问题的提出又照顾到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此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个性化的品味与鉴赏提高自己理解、感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高庆云,江苏邳州市四户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品味小草生动
小草的烦恼
牛小草的牛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品味桂峰
品味四季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