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2018-01-10 08:03刘兆青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高职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下,高职教育信息化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有了巨大改善,网络覆盖率大幅提高,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职教资源也日益增多,尤其是虚拟实训软件已经在计算机、机械、船舶等专业推广应用,全国性质的信息技术技能大赛更是成为推动教师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引力棒。然而,在可喜的成果不断到来之时,高职教育信息化进程所带来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是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实现教育与技术的深度融合是最终目标,而这一进程上,采取何种方式、以何种路径去实现,成为了每个关心高职教育信息化研究者的心头之问。

一、高职教育信息化面临的问题

高职教育信息化,主要是指在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等领域全方位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和管理效率,推动高职教育理念、教学模式、管理模式的现代化变革,进而提升各类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实现高职教育的全面发展。然而,虽然建设多年,信息化已经开始影响高职教育但其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一)基础设施建设尚未科学统筹

从近年来高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上来看,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政府和学校都投入了巨大的资金,但是目前基础设施建设还是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在于设备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较为欠缺。目前以计算机为核心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普及,但是与之相配套的多媒体、交换机、服务器等基础设备还不足,无线网难以全覆盖、网速慢、数据处理和存储设备数量不能与终端设备建设速度匹配,使在线交互、学习分析等涉及课堂深度变革的技术无法应用,从而减少了学校师生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和学习中的良好体验,大大降低了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效率。

(二)传统课堂的简单数字化

教育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在于基于先进的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认知方式、学习动机、学习环境创设等方面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质性的变化。当前,PPT类课件、文本和图片等静态的数字化教学资源还是信息技术课堂应用的重点,教师仍占据教学过程的中心地位,只不过从书本到课件,新瓶装旧酒,使传统课堂有了数字化元素,却未发生真正意义上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由于大部分专业课程并没有将信息技术应用在重塑教学模式、转变授课方式中,只是让数字教育资源适应传统教学或者传统上课过程视频化,所以难以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课堂设计的革命性作用。

(三)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化优势尚未完全体现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管理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当前环境下,学习者的受教育背景、学习目的、受教育方式越来越复杂,加之,教育系统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使传统人力管理越来越吃力,对比之下,教育管理信息化具有传统人力管理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多数高职学校的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落后,尚无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收集杂乱,接口不一,学校各类数据不能实现整合统一,降低了信息反馈对学校政策制定的支持作用。而高职学校系统管理软件的应用比较单一,尚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对降低管理成本、提高事务处理能力、推动教育管理改革的作用。

二、问题成因分析

(一)建设意识上的热潮观念

思想往往决定着行动的方向与积极性。某些一线教育工作者还未认识到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以及其对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引导性作用,认为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只是一时兴起,热潮过去将不再是教育发展的重点。纵观教育与社会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看出,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到信息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核心从人力、机器到信息,从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再到终身教育,每一个重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都会发生巨大变化。在美国、欧盟、韩国、中国发达地区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教育已经深深打上了信息技术的烙印。而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网络建设的缓慢、数字化资源应用的生硬以及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低等问题,皆源于其对教育信息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

(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教育性的缺失

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还处于辅助传统教学模式的阶段,教师大多将原来的教学方式通过教育信息技术的包装完成了从一种灌输转变为另一种灌输的过程。各个学科中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发展不均衡,信息技术仍未真正触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究其原因是信息技术应用过程教育性缺失。教育性缺失是指信息技術的应用者对现代教育理念的认识不足,教师的教学设计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的深入思考以及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目的不明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信息技术即为教育信息化,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不重视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应用效果。

教育技术归根到底解决的是教育问题,技术应用的教育性毋庸置疑。美国AECT2005关于教育技术定义透露了这样一种思想:教育技术的目的是促进学习[1]。近代以来,学习理论的发展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不断发生改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情境性、合作性要求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开始承担实现设计理想化教育教学环境的任务。信息技术立足于“教”与“学”更加广泛的交互性,情境、协作、会话和 意义建构的跨时空限制正在被突破。由此可以看出信息技术的教育性本质贯穿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始终。如果高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忽视教育规律所起到的根本性作用,信息化建设将流于表面,不达长久。

(三)建设过程缺乏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于工程学领域,是大型工程技术项目建设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和科学决策模式。这一设计理念强调从实际需求出发,运用现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自顶层开始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化的过程,对信息化发展的发展目标、软硬件设施、数字化资源、教学、学习工具、师资队伍、政策规制等教育信息化要素给予系统的规划,使得这些要素彼此协调发展,发挥最大的功用,因而系统思考顶层设计是必不可少的。在高职当前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信息化规划、发展是分散的,分布于各学院职能部门之中,建设过程缺乏顶层设计,这不仅导致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中难以协调各方关系、整合多方资源,而且难以建立起现代化、整体化的教育信息系统。由于缺乏顶层设计的思想指导,在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尚未走出基础建设为重的阶段便已形成了重建设轻应用、重达标轻效益的局面。endprint

三、关于促进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明确信息化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地位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我国教育信息化的一部分,体现了信息化发展的水平,也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全面渗透的结果。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要运用信息化思维与教育思维结合解决教育问题。信息化思维并不是以信息的生产、处理方式统御人的办事方式,而是自觉的将信息化视为一种运行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思考问题的成因,依靠信息化手段进行解决。教师以及管理者应充分了解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产业发展需求,人才培养需求,甚至包括自身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生存需求,端正发展信息化的思想认识,从意识深处融入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

(二)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

运用系统的观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就是将其看作是一个与外界环境拥有密切信息交换的系统来确定发展计划,系统内部需要各个要素的协调发展,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要素发展配比,需根据外界环境给出信息做出调整,而不是只重其一或一成不变。例如,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人才培训、软件建设作为信息化系统长效运行必备的条件与终端建设同样重要,甚至在发挥教育性功能的过程中更为重要,但调查表明,高职院校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依然存在,终端建设走在教师、教育管理者的前面,造成了设备先进却无人会用的尴尬局面。

高职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它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物质要素、精神要素以及信息化实施的社会环境都对教育信息化整体效果有巨大的影响,以系统的观点规划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有利于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效益。

(三)以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

任何类型教育的信息化最终落脚点在于教育,而不是技术,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与归宿是提高教育质量。坚守技术应用的教育性是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深入发展的关键点,在教育规律的指导下更容易提高信息技术应用的效果,因此在信息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要以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背景。

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已经意识到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方面的重要性,何克抗教授在其《迎接教育信息化發展新阶段的挑战》中就已指出“整合的过程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过程,既然是改革,就必须要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2]基于以上观点,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问题应以教育相关理论为指导实现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在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加强关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教研,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马德四.教育信息化本质研究——教育学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何克抗.迎接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的挑战.[J]中国电化教育.2006(8)

[3]王永波,尹力.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与对策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5,(11):234-235.

刘兆青,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校企合作处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高职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
信息化
关于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