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重在记忆和思考

2018-01-10 08:04孙鹏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谈吐商鞅变法

生活有多宽,语文就有多宽。

虽然语文学的是听、说、读、写,但实际上,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少不了听、说、读、写。考试时,考查学生的主要是读和写。在阅读材料中,牵涉到历史、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情感、人的内心世界等多方面的内容。语文其实是个综合性很强的科目,会说汉语不等于会考语文。而且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汉语博大精深。想学好语文,就要注重记忆和思考。

语文这一科就得要记忆和积累。现在有些专家强调素质教育,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就不要记忆和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肚子没装那些诗文,写(说)的东西就没有文采。诗歌中的意象,大都有其相对固定的含义。学生记住这些,在诗歌阅读中,就占了先机。一看梧桐,细雨,就知是愁。一看见长亭,杨柳,就是离情别绪……

如,布置一则材料作文,其立意是“人做事要有主见”。学生写作文时,先是抱着一堆《素材宝典》之类的资料书在那里翻找素材论据,然后才下笔。但写来写去就是那几个事例,没有新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记的东西太少。运用起来当然显得机械牵强,甚至盲目。一位同学这样写道:“战国时期,烽火连天,群雄奋起。各国为成为强国,纷纷变法。以商鞅最为明显。商鞅的改革侵犯了贵族保守势力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好友赵良劝商鞅功成隐退,回到封地养老。但商鞅却不为所动,继续坚定地进行变法。虽然商鞅本人最终因贵族保守势力的陷害而就义。但秦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力强盛,最终完成一统六国的使命,与之变法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商鞅变法为秦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姑且不论他的语言是否精练,详略是否得当,单就他用的商鞅的事例就不大合适。

语文是和历史联系最紧密的一科。可惜的是,如今的学生对历史,所记甚少。就算是我现在教的文科班,也只是零星地记得一点点。问之,则曰:“初中历史是开卷考试,老师不要求记,只在考试时记得翻书就行,所以没记。就是现在上历史课,老师也只是叫我们在书本上画出重要的地方,记住就行。”天哪!把历史学成什么啊?开卷考试,害死人!什么减负、素质教育?教出来的是什么素质?再说初中阶段学了大量的诗词。我随便抽出其中一首,叫学生讲解其大意。结果学生十有八九不理解。我说:“当初不是学过了的吗?还要求背诵啊?”学生说:“初中时老师只要我们背,没有讲解。”他们机械地背,没有理解,叫他们如何运用?难怪在他们的作文里,难见到引用诗句,哪里还有什么文采?语文记的东西少了,写不出什么好文章来。对于如何让学生多记,有很多人讲了很多方法,这里就不一一述说,我只是强调,作为教者,不能偷懒,一定要督促检查。不要以为老师一说“大家要背诵下来”,学生就很快地背下来了。

语文考试就是考你记住了多少东西,理解多少知识,会不会运用知识。理解与运用,就是要善于思考。在阅读过程中要思考,在考试过程中更要思考。如在学《过秦论》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其意均为“有一统天下之心”。若善思考,就会问,古人干嘛要这么费笔墨,重复几次写这个意思?当搞明白这既是为了强调秦国的这个“野心”之后,还应明白,汉朝当时写文章,都有这个味——铺陈。汉赋的文体牲之一就是铺陈。作者写文章,不可能脱离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当然也就带有那个时代的特色。后面的句子很多有这个特点,如:“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文本阅读,重视思考,思考得深了,到位了,才能理解。现在有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只是教学生的答题模式,没有教学生如何思考。文章尚未读懂,谈什么答题模式。看学生的答卷,有时真让人觉得好笑。明明不是那个意思,但他按那个意思答,从格式上看,挺规范的。可见,问题出在我们教者身上。要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思考。

语文的外延是文化與生活,不管将来做什么工作,都离不开语文。所以,任何人,都不能忽视语文的学习。语文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学好语文,就能从根本上提升人的整体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审美情趣等等。一个人素质高不高,见面之后的几句谈吐就约略地知道一二,为什么?就是因为从其谈吐中看出他的语文素质高不高,而这谈吐的内容,还是要记忆得来的,如何谈吐,是靠思考决定的。

孙鹏,广西苍梧中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谈吐商鞅变法
Brass tacks on iron: Ferrous metallurgy in Science and Civilisation in China
商鞅方升:一升量天下!
商鞅变法的是与非
Heart Failure lssues and Management:A European Perspective
商鞅取信秦孝公(下)
初恋的“六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