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阅读的种子,让童年浸润书香

2018-01-10 08:05王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12期
关键词:学段课外阅读图书

读书能够启迪孩子的心智,能扩大他们的知识视野,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使孩子们形成健康向上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勤奋读书,乐于学习,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然而,小学生的读书兴趣、读书方法、读书习惯等处于渐长阶段、尚不成熟,所以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对于正在成长的小学生而言尤为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读书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读书。而兴趣要从小培养,低年级教师在培养学生爱看书之前,可以先让学生爱听——教师读给学生听。教师要善于分析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懂得孩子喜欢听什么、做什么。然后再选择适合学生的优秀作品,如童话故事、成语故事等,读给他们听。这不仅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而且引发了学生多识字的欲望。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可组织故事会或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广泛参与,学生的读书热情更是急剧升温。教师应该用充足的图书,充足的时间,良好的空间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去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把他们一点点引进阅读的大门,从而养成阅读的习惯。

二、加强方法指导,让学生会读书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但很少予以指导,学生读书处于盲从,难以成“型”。 要他们爱上阅读,还得讲究方式方法,让他们成为一个会读书学习的人。首先,明确读书的几点要求:读书要求“眼到、心到、手到”。读书要和“说话”、“作文”紧密结合。读书贵在持之以恒。其次,养成读书知道摘录,读后记得写体会的习惯。指导记录的内容如:优美的词句、精彩的描写、生动的对话、好的开头和结尾等。最后,定时召开好书推荐会,同读一本书,讨论故事情节。

三、发挥榜样作用,培养读书习惯

模仿是孩子学习的重要方式,孩子的学习发展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游戏中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首先,语文教师要先做一个读书人,并把读书当作终身的爱好。不仅自己爱读书,还要把这一爱好传给学生。与学生同步阅读,与学生共同分享阅读体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可以提升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其次,每个班级都会有几个喜欢读书的孩子,让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把他们读的内容讲给其他孩子听,他们会获得成就感。教师要在全班学生面前多加鼓励爱读书的孩子,使班级的每个孩子受到耳濡目染。我们常说语文学习在课外,也就是从课堂上的小语文走向课堂之外的大语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功底的形成三分来自课内,七分来自课外,即广泛地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博览群书,从而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四、保证读书时间,形成读书习惯

读书应该是一件长期不懈的事情,只有每天保证一定的阅读时间,才能让孩子养成读书习惯。我校合理安排读书时间,统一制定读书计划,早中晚各安排一段时间,保证每天总阅读时间不少于1小时。 晨读二十分钟,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放声朗读。早晨是一天中读书的黄金时间,头脑最清醒,可以安排些背诵、复述任务。午间静心默读20分名钟,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学生每天晚上安排20分钟阅读时间,晚上一般较疲劳,可以阅读些较轻松的书籍。时间长了,便会成为一种习惯。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坚持一个行动,关键在头三天,如果能坚持21天以上,你就能形成一个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9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习惯,如果能坚持重复365天以上,想改变都很困难。

五、扩大课外阅读,强化读书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的阅读量做了严格地规定。第一学段(一、二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三、四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 40万字,提出读书看报的习惯要求;第三学段(五、六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100万字,提出了利用图书馆、网络进行探究性阅读的要求。小学六年的总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要指导学生广泛涉猎科普、文学、漫画、故事等各种读物。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应该让学生自主、自愿地閱读,应该读什么图书,喜欢读什么图书,应该由学生兴趣决定,只要图书的内容健康,学生爱读什么都可以让他们读。班级学生阅要面广,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传阅,互相影响,这种无声的引导再好不过了。

任何习惯的形成,都必须经过持久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渐做到习惯成自然,并逐步探索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王辉,辽宁大连市普兰店市铁西中心小学教师。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段课外阅读图书
图书推荐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