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符号在熙南里商业街区中的运用★

2018-01-11 00:43
山西建筑 2017年36期
关键词:马头墙瓦当故居

俞 兰

(金肯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0 引言

南京熙南里历史文化街区,是围绕甘熙故居进行的保护性开发项目,位于南捕厅4号地块之中,建筑以2层为主,局部3层。二期和一期的建筑形式基本一致,都为单体独栋建筑,两者通过一个休闲景观区联系在一起。三期则与故居间隔南浦厅这条狭窄的马路,采用联排楼房的形式,第一排为临街商铺,第二排为独立院落式的办公楼,均不超过3层,两排楼房之间由一条约3 m宽的小路分隔。

熙南里新建筑群以甘熙故居为文脉传承的载体,以“金陵历史文化风尚街区”为功能定位,涵盖休闲零售类、风尚餐饮类、专属服务类商铺。室外是别具韵味的历史风情,室内是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让人充分体验传统文化与现代时尚的融合。

1 熙南里商业区中的建筑符号运用手法

建筑符号是符号学的分支,其核心理论指明了建筑符号是文化的象征。建筑符号可以同时表达“能指”和“所指”的功能,“能指”是指建筑具体的表现形式,“所指”是指建筑的象征意义。所以在建筑中灵活地运用建筑符号可以使建筑既有视觉效果又有文化象征,使建筑更具人文魅力和生命力。

凯斯尼曾说过:“建筑是一种引发一定行为的符号载体”,所以建筑是带有含义的物体,即以代码的含义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符号载体。代码构成了建筑形式,如天井、门窗、地砖等,由于时间久远,这些形式已经大大超越了原有的物质功能(如遮风避雨等)和精神功能(祈求保佑平安的民俗学、封建伦理的社会学、星宿学和堪舆学等),成为甘熙故居特有的一种文化象征。甘熙故居中许多古建“代码”是超功能的。熙南里商业街区就是要利用这些有文化象征的“符号”进行再创造,在现代建筑和新的商业模式下,营造出与甘熙故居相融合的新建筑群。运用建筑符号的理论将建筑中的符号进行提炼,将符号组合抽象地运用到建筑设计中去。熙南里文化街区运用符号的方法有所不同,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

1.1 借用

借用是指将甘熙故居装饰符号中的某一片段应用到环境设计中,从而使这一设计作品具有某一传统符号特征。建筑是对历史片段的记录,建筑的风格可以代表时代的文化脉络和人文印记。所以,营造新艺术空间,就要遵循当代人的审美情趣,对传统古民居装饰符号的某些片段借用到新的空间中来,这种利用符号元素的装点手法能将新的环境空间打上传统的文化印记。

1.2 抽象

如果说借用的手法是对甘熙故居的装饰符号形象的直接应用,那么抽象则是对符号内涵的提取。也就是说,在现代环境空间中引入故居内装饰符号就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形式,而是对所要表达的形象元素提炼、加工,使之具有某一符号形象的内涵。最重要的就是对整体建筑的概括提炼,去繁从简,若是完全把古建筑全部复制,不仅不符合现代建筑的发展,而且也不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目标,应该结合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和现代人的生活需求,去除传统建筑中的繁复元素,保留古建筑的形态和意蕴。

1.3 重构

重复构成就是指提取建筑中的主要元素符号,重新在建筑中有序或者无序地排列,对于重构来说,难点在于这种重新排列元素符号的提取,提取的元素符号要与建筑的整体形态表达的意蕴文化相匹配,组合排列方式要表达出建筑想要的意蕴文化。传统民居装饰符号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所谓重构,就是将这种多样性进行分解,根据新的环境空间的功能,对整个传统符号进行重新组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符号信息、系统。

1.4 变形

变形顾名思义就是对古建筑固有的符号以现代的审美和需求进行变形和改造。变形的对象包括建筑中的图案、构件和配件,对符号的重组变形可以使建筑既能符合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境界,也能符合现代大众的审美眼光,真正做到建筑中的以人为本。

2 传统建筑符号在熙南里新建筑群中的具体运用

2.1 结构与造型

熙南里新建筑群里面采用了甘熙故居中的马头墙、瓦当和屋顶出檐等结构与造型,其中新建筑借用马头墙和屋顶出檐的建筑造型最多。

2.1.1马头墙

马头墙的造型是甘熙故居中最为突出和重要的符号元素,它比传统徽州建筑中坐斗式、挑斗式等都简单。粉墙黛瓦搭配地面青砖,形成了黑白灰的自然景象,是一幅具有诗意的中国山水画。这种诗意的色彩不断重复,体现了老子的“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和“顺道无为”的朴素思想。

熙南里街区的新建筑也都借用了马头墙的造型结构,承袭了甘家的朴素无华,雕刻和形式也比较简单。因为没有“天井”式的布局,所以马头墙的形式也根据建筑符号的重构和变形的方法做了改变:马头墙只与建筑相连,没有了塞口墙,没有组成院落。夜晚在灯带的照耀下以及在霓虹灯的勾勒下,马头墙的轮廓分外美丽(如图1所示)。马头墙至今在建筑设计中不管在审美作用还是在实用性上依旧存在很大的不可替代性,现代人走在这组新建筑群中,依旧能感受到山水画般的意境。

2.1.2屋顶出檐

甘熙故居内的建筑均采用斜坡式屋顶,以利于流水。斜坡式屋顶与墙体的连接,主要采用了挑尖梁和抱头梁的做法。檐檩子穿插在抱头梁或挑尖梁之中,梁上有云纹雕刻(如图2所示)。

建筑屋顶的橼外露,有的挑尖梁下还带有拱撑。在新建筑中,沿袭了这样的建筑手法。在一期和二期中,抱头梁的形式被“借用”,和传统建筑比较接近,雕刻有云纹,屋顶的橼也外露。而在第三期建筑中出檐部分则比较简单(如图3所示),这些变化是由审美观念和建筑结构的差异而形成的,同时,现代的钢筋水泥的建筑在结构上已经不需要古老的梁柱体系,但熙南里的这些新建筑保留了其中的“符号意义”并进行了简化。

2.2 色彩与材质

在传统建筑的色彩与材质中,地面、墙面和顶面的色彩的材质是相对于空间中其他的单体来说占的面积最大,呈现视觉的作用更加直观。

甘熙故居室内1层地面皆为青石地砖拼接,二楼为木板拼接。室外庭院内铺青砖,形状如菱形或无花纹整齐排列。故居中的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高温烧制而成,烧制后颜色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黑白灰青砖采用自然原土无氧烧制,以水为灵,以火为刚,五行相合,居家冬暖夏凉、养生环保。天井内阴沟有两个嵌套的铜钱纹,其涵义为金钱满地(如图4所示)。家塾门前的小院别具一格,地面上利用鹅卵石的深浅不同,拼出了冰裂纹中点缀着梅花的图。

在新建的熙南里三个时期的建筑中,其地面铺装都各不相同。第一期建筑的地面铺装为黑色和青灰的花岗岩相互交替叠加拼接的;而二期地面则是全灰色的花岗岩类似青砖的铺法;三期在二期的基础上又增添了一些鹅卵石走边,并以颜色深浅突显出梅花纹,类似于甘熙故居内的私塾门前的地面铺装方法(如图5所示)。

2.3 图案与纹样

图案纹样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一般在石雕、木雕和绘画中体现最多,还有少量体现在材质拼接中。而出现雕刻和绘画中的建筑结构一般是木制家具和石制品,例如屋顶边沿的瓦当、木门和木窗等。

2.3.1瓦当

瓦当滴水是我国古建筑的标志性的特色之一,既有利于屋顶排水实用功能,又具备了美学功能和吉祥的涵义。九十九间半内圆体寿字的瓦当与有菊花与如意的滴水的组合(如图6所示),意为长寿如意。还有福禄寿的瓦当,与灯笼(灯笼中有“丁”,意味着人丁兴旺)、多个如意和万字纹组成的滴水。熙南里新建群也采用了瓦当的建筑结构,并且雕刻重构了甘熙故居中的类似的吉祥装饰纹,这个瓦当的装饰为圆体寿字,滴水为寿字,两只蝙蝠和云纹,其含义为福寿绵延,吉祥如意。新建筑的瓦当比起甘家大院内的瓦当,滴水的弯曲度减少了。瓦当作为一种中国传统建筑结构它已经成为一种符号,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石材拼接雕刻也体现在了熙南里建筑群二期地面的阴沟的装饰上,采用甘熙故居内的铜钱花纹,使现代材质的地面融入了传统元素的符号。二期地面上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雕花组合,这个形式是甘熙故居中没有出现的。但是根据建筑符号学中抽象的方法将甘熙故居内中常常出现的题材和形式重构在了这个雕花组合上,具体是在接近1 m2的方格内,用鹅卵石走边,在走过边的区域内布置各种图案纹样。如海棠花缠枝,中间是一朵俯视的海棠,海棠花形状走线流畅看起来娇艳动人,古时文人们用海棠寓意佳人,表达着思念、珍惜、慰籍和从容淡泊的情愫;有的方格内五只蝙蝠形成一个环,中间刻有圆体寿字,象征着五福迎门和长命百岁;有的方格内,是回纹组成的圆环和海棠,回纹象征着“富贵不断头”的美好寓意(如图7所示)。

2.3.2门窗

甘熙故居内门窗形式多样,其门窗上的装饰符合更是样式繁多。如卷草纹、拐子纹、如意纹、冰裂纹等,另外,符号寓意明确的鲜花图案也是随处可见,如人称“花中四君子”的梅、兰、竹、菊,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象征了富贵吉祥的牡丹、宝相花等。这些甘熙故居中门窗的纹样图案,也被充分地通过建筑符号中的重构等手法利用在了熙南里商业街区中。

熙南里商业街区第一期的艺术教师志愿者服务中心的窗户采用了十字海棠花纹和隐式灯笼纹样(如图8,图9所示),这种纹样是由甘熙故居中的隔心重构、概括而来的。第二期的窗框则变成了灰色,但玻璃则运用了磨砂的冰裂纹。因为第二期建筑群临街,所以相对于一期更加现代化,在甘家大院、第一期建筑、第二期建筑和现代化马路中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三期工程因为在故居的北面和南浦厅普通民宅中,所以古典韵味比一期和二期都更加强烈。新建筑二期建筑中的一个临街小楼,窗户下的栏杆与扶手,窗下的墙面则运用了支摘窗下的板壁(如图10所示)。过去板壁的花纹不仅有装饰,还有加固作用,而新建筑中的墙上则纯属装饰。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宝库博大精深,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通过借用、抽象、重构、变形等手法将传统符号元素更好地与现代建筑相结合是设计师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我国的建筑文化探索之路起步较晚,探索过程中也有过阶段性的停滞,如何将古建筑的符号统筹、系统的运用到现代的景观、室内和家具上,还需要我们进行很大的努力去研究和探索。

[1] 刘 枫.门当户对——中国建筑·门窗[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6.

[2] 凌 宇.甘熙故居庭院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07.

[3] 尹国郡.符号帝国[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4] 单启德.中国民居建筑丛书——安徽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

[5] 陈雨蕉.民俗博物馆——南京甘熙故居[J].钟山风雨,2004(4):60.

[6] 卢立菊,付启元.南京甘熙故居[J].中国地方志,2006(1):71-75.

[7] 华 晔,张 奔,陆 媛.基于建筑符号学的苏州建筑地域性传承探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4,33(1):58-62.

[8] 周学鹰,张 伟,文 化.简论南京老城南历史街区之文化价值[J].建筑创作,2010(2):158-164.

猜你喜欢
马头墙瓦当故居
瓦当
卫立煌故居
《马头墙》、《皖南印象》之二
青砖小瓦马头墙
方寸见佛韵——隋唐佛教瓦当浅析
浅谈徽派“马头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与演变
马头墙上的徽州“ 一府六县”的水墨长卷
魂兮归来返故居
论汉代瓦当书法的气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