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敏感度在眼视光学中的应用

2018-01-13 12:43李金键
关键词:视力表屈光敏感度

李金键

(山东中医药大学眼科与视光医学院2014级眼视光学本科01班,山东 济南 250000)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自身视力的重视也在不断的提高,尤其是现代人们关于自身生理安全日渐提升重视的情况下,视力更是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很多人已经把定期的视力检查作为基本的保健活动,在检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用到眼视光学,而对比敏感度又是眼视光学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所以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研究以促进眼视光学的发展提升基本医疗保障能力。

1 基础测量方法现状

现有的基础测量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四种,一种是正玄波条文检测法、二是视力表对比检测、三是计算机测算法,第四是对比敏感度度测算法,此四种方法各有侧重,下面笔者做具体分析。

第一种,正玄波条文检测法。所谓正玄波条文检测法就是利用明暗条纹反差进行检测的方法,其中通过分析明暗条文的相互转化,分析对比敏感度的相互转化,以条文粗细反映频率高低,条纹粗则表示频率高,条文细则表示频率低。对于人眼与条文而言其存在一定的界值,一旦条文亮度低于界值,人眼即处于不可见的状态之下。以对比度为基准,档次基准为100%时存在的的人眼可见的最细条纹即为个人视力。且在其中明暗相互配合有明必有暗,一对明暗即为一周期。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使用电视机屏幕的明暗条来进行相应的测量,认为这样的方式省工省料,而且见效快,速度高。

第二种是视力表测算法。所谓视力表测算指的是利用视力表上面的黑白条纹进行相应的视力测试,在此时过程中主要的工具是电子或人工的测试图,典型就是日常常见的视力图。视力图基本上用于测量视力的图表。国内使用的视力表有:国际标准视力表、对数视力表、兰氏(Landolt)环视力表。从功能上分有近视力表、远视力表。视力表是根据视角的原理制定的。检查视力一般分为远视力和近视力两类,远视力多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此表为14行大小不同开口方向各异的“E”字所组成;测量从0.1-1.5(或从4.0-5.2);每行有标号,被检者的视视力表操作方法线要与1.0的一行平行,距离视力表5米。

第三种是计算机测法,这种的方法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相应的敏感测试,其主要结构属于包括一部分国产微机以及高分辨率的彩色监视器以及包括通过一定的应用控制程序。通过这样的结构进行基本的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时间大约为二到十秒,在程序的测验下根据测试者的焦距进行调整,在测试者能够看清基本图案时程度对此数据进行记忆,记忆完成后形成基本的数据,完成数据之后即为测试者的基本情况。

第四种是对比敏感度测算法,对比敏感度(CS)定义为视觉系统能觉察的对比度阈值的倒数。临床上,视觉系统的形觉以视力来确定,通常视力在高对比度下测量。但是,CS可独立地受到损害而视力尚保持良好,这时病人很难描述自己的症状。多功能色觉对比敏感度仪按美国FDA标准设计,对比敏感度由黑色条栅与白色间隔的亮度来决定,严格按照对比敏感度阈值标准设计视标。阈值越低视觉系统越敏感。在这样的测算之下,对比敏感度的低频区主要是反映视觉对比度情况。高频区主要反映视敏度, 而中频区是较为集中地反映了视觉对比度和中心视力综合情况。

2 临床应用现状分析

2.1 弱视的检查与发现

弱视作视力划分的重要标准,在目情况下需要必要的反应,而且由于不少眼科问题在具体出现之前已经有了征兆。其征兆的典型就是对比敏感度的显著变化。在进行弱视检查过程眼科病人潜质的被测试者其基本的对比敏感度相较于其他正常的被测试者来说,其不正常变化的取数比较大。对比敏感就作为弱视诊断而言,其对弱视的反应的敏捷而迅速的。特别是相较于其他手段而言,对比敏感度检测弱视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其基本的理论依据在于单眼屈光情况下CS情况的改变,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必要的技术应用可以有效的暴政一个人眼科安全的基本方面,尤其是防患于未然,充分发挥此种技术的前瞻性与结构性,实现情况的早发现早治疗。

2.2 手术应用

眼科手术,尤其是屈光手术对于对比值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在进行PRK手术的过程之后,对比敏感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基本状态在于基本上术后一个月时间内其对比敏感度呈下降的态势,三个月之后开始恢复到三个月完成基本恢复完成。到六个月到十二个月发生了基本的上升。其下降的原因在眼内浑浊物在手术过程中受到影响而产生的必要的调适性作用。然而不同的角膜由于各自的具体情况不同其调适的基本情况也不相同。这就要求在进行视力矫正的过程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患者的视力进行相应的修正保证患者视力既能够实现恢复,又不在使患者出现矫枉过正的情况。在LASIK手术后据统计,术后一月呈下降趋势,三到六月即恢复正常,之后的不定时间内有所增长,因此对其进行必要统计的事实意义并不是很大。周跃华等研究推测,LASIK手术中,单纯的负压吸引或负压吸引与准分子激光切削时的冲击力的联合作用,都不会对视网膜造成临床功能上的影响。

2.3 屈光的检测与应用

由于眼科检测中广泛应用对比敏感度技术,屈光作为重要的眼科病变体在此中被发现的概率也越来越大。在屈光的检测中中度屈光不正在低、高频度的位置下降,重度屈光不正时中低频度位置下降。在近视眼检测过程中尤其是高度近视眼其病变逐渐发生,而且在此过程损害水平也逐渐发生。其基本的近视眼屈光系统的CSF在坐标上呈近似直线,随着空间频率的增加,CSF下降得越快,反之则下降得慢。

2.4 空间区域内内病灶诊断应用

在空间区域内高频区异常:屈光不正、白内障、黄斑退行性交、黄斑水肿、弱视、角膜接触镜等。中频区异常。视神经萎缩、青光眼、白内障、视神经炎等。低频区异常;视皮层疾病等。正常人的频度很明显与时间关系有关,在五周时间内无明显变化。八到十二周的时间则是显示器基本上与成人相一致,之后的年龄升高而相应的CS数值增大。四十岁作为一个关键节点在发展过程中起着阶段性的区分作用之后明显下降。有些学者认为这是视网膜及视觉神经随年龄而改变所致,光学因素仅在最高空间频率起些作用, 另一些学者认为这是随年龄而增加的眼内散射和像差等光学因素所致。双眼同时检查的CS高于单眼。

3 未来发展效应

3.1 科学性加强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基本的科学性程度快速加强,尤其是技术手段发展之后进行检测的科学性程度大大加深,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其与之混合在一起形成了有效的检测手段与检测能力通过此种程度的技术在加上科研人员素质的提升,使其在数值的形成过程中对基本的不确定性造成削弱。

3.2 组织性加强

检测过程中程序正义的基本形式得到加强。每个检测者基本上都属于组织之中,在组织中进行相应的程序分散,空间频率表的基本状况有了基本的确定,逐渐发展过程中认识也逐渐发生了组织性改变。组织性下基本的情况让科学研究更加稳定,更加有基本的构成形式正义。

3.3 社会性增强

社会性增强,更多的人关心自己的眼科健康在发展过程中,对于自己的健康水平更希望自己能够认识自己的健康能力。人们愿望增强的情况下。社会性有了增强。社会性的刺激下更加是之有了必要的引领与发展。

本文以对比敏感度在眼视光学中的应用为结构点,分析其中存在的基础测量方法现状、临床应用现状分析、未来发展效应等三方面的组织结构,认为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性、组织性、社会性增强,为之后的相应技术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前提与基础。

[1] 祁媛媛,张丰菊,于芳蕾,鲁智莉.人眼对比敏感度的相关影响因素及评价分析[J].眼视光学杂志,2007,(05):328-331.

[2] 宋伟琼,谭 浅,夏朝华.正常人对比敏感度的特征[J].国际眼科杂志,2007,(04):1060-1062.

[3] 张洪波,孙慧敏.对比敏感度在眼视光学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02):101-105.

猜你喜欢
视力表屈光敏感度
假体周围感染联合诊断方法的初步探讨*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青少年屈光不正合并干眼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评价
一种基于属性的两级敏感度计算模型
视力大法官——视力表
儿童屈光不正性弱视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
某单位职工屈光不正患病情况分析
视力表为啥用E
Landolt环形远视力表与E字视力表在民航体检检测远视力中的相关性研究
视力表上的字母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