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8-01-13 18:29卢坤建周红莉李作为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23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卢坤建 周红莉 李作为

摘 要 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和以产业为纽带以及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建立产业学院已成为四川、广东等地深入推进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重大战略举措。借鉴成功经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立足轻工行业,面向生活产业,确立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建设目标,通过资源整合重点成立与建设了轻化工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等10个二级学院,并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下设多个产业学院,有效下放人财事权,促进跨界深度融合,增强了办学活力。

关键词 高职教育;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23-0014-04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与产业集群所在地的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合作兴办的产学研转用一体化、互动双赢的实体性职业教育平台,是深度推进产教融合的机制体制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近年来,四川、广东等地相继展开探索,使产业学院成为增强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匹配、推动二者紧密互动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产业学院整体上处于研究起步阶段和实践探索阶段,发展空间极大。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建设目标,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产业学院的研究与探索,初步实现了理论体系与体制机制上的创新。

一、紧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产业学院良性运行的前提

根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趋势与特点,密切配合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是产业学院设置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区域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技术技能型人才“量”与“质”的新要求,助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等必须与产业发展紧密匹配,这是学校寻求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例如,结合中山市产业布局特点与战略性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打造了独具特色的“一镇一品一专业”模式,即一个镇、一个主导产品和一个专业,建成高度对接专业镇产业的30多个专业,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沙溪纺织服装学院、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小榄工商学院和首个校企共建的“互联网+”产业学院——家造网学院[1],既有产业学院在专业镇上的办学,又有线上办学,大大促进了学校与区域经济的匹配,以及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为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根据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的产业新体系目标,尤其是广州、佛山产业发展规划,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广东轻工职教集团、广东省教育厅、麦可思教育研究院等加强了对行业企业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接广东省现代服务业、佛山市和南海高端制造业及其未来发展,多管齐下推进产业学院建设。

(一)战略整合校区资源,重构专业框架

以一流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战略整合广州、南海两校区资源,彼此互补、各有侧重,如将南海校区打造成为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创业园区、产品研发转化及服务核心区等。同时,构建工科、理科类专业体系新框架,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其中,工科专业立足南海,服务珠三角高端制造业;文科立足广州,服务电商、会展集聚地。

(二)依托二級学院与优势专业建产业学院

以服务轻工行业、广东相关产业集群发展为宗旨,学校大刀阔斧进行院系设置调整,撤销原有系,建立轻化工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等多个二级学院,依托二级学院中的优势专业(专业群),瞄准世界500强企业,与SGS公司、鼎湖山泉公司、白天鹅酒店、瀚蓝环境公司、华为公司、达意隆公司、雷诺公司等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合作,先后成立化妆品学院、雷诺钟表学院、SGS测试学院、白天鹅学院等多个产业学院,实施引企入校、人财事权下放。立足轻工,面向生活产业,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的专业设置重点对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大力推动专业的交叉融合发展,打造并形成轻化工技术、机电技术、食品与生物技术等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群、产业链。

(三)明确产业学院的非盈利目的与功能定位

从合作方式上看,产业学院是一种全新的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优化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内部结构、提升社会影响力,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升华与职业教育的转型。从合作目的上看,产业学院不是以盈利为出发点,而是充分兼顾校企双方合作双异质性基础上的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由此出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集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社会服务及培训等多种功能为一体,一方面成为学校的产学研究基地、“双师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基地、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另一方面成为合作企业的人才培养(训)中心、产品研化中心、营销与推广中心、集团化发展的基础等,同时还是校企双方的品牌辐射重镇、社会形象代表。

二、创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的核心指向

产业学院是有效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实现工学交替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而高职教育“育人”这一本质属性则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才培养是产业学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社会经济正处于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机遇期,以技术创新和进步为核心,强调集聚、高效、协同、自主创新及开放,对产业学院提出了新的人才培养使命与要求。例如,智能制造、“互联网+”、大数据等时代潮流正冲击许多职业岗位和技能,促使知识型技能劳动者逐步替代岗位操作者并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单一岗位能力向复合型职业群能力转化等[2]。又如,对高职院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要求,由此促成了水木创成成立“创e+”大学生创业平台协助校企共建特色产业学院,帮助高校搭建创新创业培育体系等形式的出现[3]。与此同时,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加大,但广东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数比重不到16%,远低于国家高技能人才规划27%的目标[4]。

为有效实现工学交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主动应对广东现代产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新需求,产业学院围绕“国内一流、国际知名”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制高点,坚持立德树人,提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新的职业能力观,即面向职业群或职业面,强调适应性、迁移性、创新性、融合性及沟通与协调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中文写作能力、国际语言和规则通识能力等复合能力的培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依托广东轻工职教集团、广东轻工职教协同育人中心等平台,深化“横向拓展,纵向延伸”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纵向上注重创新性技能的培养,从横向上注重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这既是时代对学校“后示范”阶段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产业学院面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应尽的职责。endprint

三、以产业为纽带的产教融合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途径

产教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产业学院提出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途径和特色所在。长期以来,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如缺乏工业文明积淀和校企主动合作、企业主体地位偏低、企业缺乏合作动力、政府支持力度不够、高职院校合作能力匮乏等,而产业学院的建设有利于突破产教融合的惯弊,有针对性地实现从“贴近产业”到“融入产业”的转变,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性和实效性的产教融合之路。

(一)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理事会主导,政校行企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构建利益相关各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为非独立法人机构,实施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理事会成员组成中学校人数占51%以上,合作单位必须要有实体产业经济组织参与,并具备相应的人才、技术、定岗实习岗位数、技术研发成果转移与孵化承接体系等条件。同时,产业学院采用二元甚至多元投资主体结构,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服务、师资、教学标准、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的投资,合作单位以现金、校外办学场地、实验实训设备等形式进行投资或捐赠[5]。

(二)创新性打造权力下放与承接体系

产业学院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是否有承接上层分离出来的人、财、事权限的足够能力,也意味着需把握好产业学院与上层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为增强学校创新性技能人才培养的活力,同时也为合作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技术等支持,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标准、高要求打造“学校层面—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梯级人、财、事权的下放与承接体系,开展具有实效性、创新性與监控性的动态建设、责任管理、绩效评估与质量监控,实施产业办学、混合所有制办学。例如,雷诺钟表学院通过人事管理、教学管理、技术服务与科研管理等改革积极承接机电技术学院的权力下放,主要采取的措施有:开展绩效工资制度改革、建立项目驱动型人才管理模式、实行现代学徒制和弹性学制、制定“三三制”(三性——文明性、创造性、技能性;三会——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做好;三育——通识教育、创新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监督机制等。

(三)校企共建共有师资队伍

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长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不高、产业发展追踪意识薄弱与能力不足等通病,尤其是偏学历导向轻“工匠精神”、具有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的高水平教师以及较强行业影响力的专业领军人物的匮乏,更制约了校企关系的稳定与深入合作[6],自然而然地成为产业学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为建立一支数量充足与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素质较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用“共建共有”的模式建设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学校和合作方有关人员编制共用,双主体考核,双主体付酬。原则上共建共有的师资人数不低于师资总数20%,合作方提供兼职教师人数比例不低于1:1,并提供一定数量的创新创业导师”[7]。

(四)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调查数据显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覆盖率只有54.8%,开发课程的覆盖率只有5.8%,开发教材的覆盖率只有10%”[8],反映了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程度与成效较低的现实难题。如何破解校企合作育人困局成为摆在产业学院面前的关键问题。产业学院积极探索校企联合招生、招工、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并围绕真需求、真项目加强教学做一体化实训条件建设。例如,化妆品学院依托广州市合力合美企业管理策划有限公司丰富的企业资源、教学与培训经验,与容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探索订单班和现代学徒制教学改革,打造自己成为特色校中厂、厂中校;钟表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设立钟表专业工匠室,打造精密制造的实训基地,作为体现专业文化宣传和技术服务的钟表文化基地。

四、切合学校实际融合特色是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关键

作为一个较新的实践形态,产业学院的整体研究与实践尚在起步阶段,面临着运行机制体制的诸多关键问题和发展空间。因此,四川、广东等地高职院校已有的产业学院实践探索和模式多有不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虽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成功经验,但从未开展过产业学院的尝试与探索,同时,中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产业学院的模式又不能直接照搬使用,如何在“他山之石”和“自我发展”中寻求结合点、建设产业学院并达到真正的教育实效,从办学特色、院系与专业设置实际及资源整合优化的角度出发,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展开了特色性的实践探索。

(一)撤系建“院”,“院”中有“院”

学校开展了院系设置上的较大调整,撤销原有系,按照专业群设置了10个文理科类二级学院,如机电技术学院、轻化工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技术学院、生态环境技术学院等。同时,在二级学院的框架下,利用其中特色显著、对口程度较强的专业开办产业学院,相当于二级学院下设的“三级学院”,而中山职院的产业学院在建制上相当于学校的二级学院,这是体制上的重要不同。

(二)制定产业学院设置、管理与建设办法

若仅有院系的撤并、人员的调整和产业学院的宏观架构而缺乏相应规章制度的保障、职能的转变、角色的重塑及流程的再造,并不能激发产业学院的办学功效,甚至陷入组织机构改革表面意义上分分合合的怪圈。为此,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采取3项举措:一是制定并颁布了《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对产业学院的性质、管理模式、投资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设置条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与指引;二是研究并编制产业学院发展长期规划,并通过报告等形式公开各产业学院年度发展质量情况;三是推进建立产业学院定期工作会议制度,反思当前工作情况,并确定未来工作计划与重要目标。endprint

(三)以点带面,紧密对接产业经济

学校以优势专业为基础建立产业学院,带动相关专业产教融合的发展,由此打造“专业—产业学院—专业群”紧密对接产业群的良性链条,如依托机电一体化、电气自动化技术等优势专业与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达成建立达意隆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开展现代学徒制及共建国家级工程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方面的合作协议,依托食品与生物技术等专业建设SGS测试学院,带动学校建筑装饰材料及检测、工业分析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等专业的加入与发展等,通过优势专业(群)对接产业群,促进学校逐步改造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供应的整个链条。

参 考 文 献

[1]中山成立首个“互联网+”产业学院[EB/OL].(2016-8-26)[2016-12-26]. http://news.163.com/16/0826/06/BVCIQ7HR00014SEH.html.

[2]朱雪梅,周红莉.社会经济新浪潮中高职教育的危机与生机[J].教育学术月刊,2017(3):75.

[3]“孵化”产业学院——全面升级创业教育[EB/OL].(2016-4-13)[2016-12-30]. http://zgsc.china.com.cn/zxun/zhzx/2016-04-13/487940.html.

[4]人才饥渴,“渴”从何来[N].广州日报,2014-1-20(A20).

[5][7]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产业学院设置管理暂行办法[EB/OL].(2016-9-24)[2016-12-27]. http://my.gdqy.edu.cn/detach.portal?.pmn=view&action=bulletinBrowser&.ia=false&.pen=pe76&bulletinId=65595588-817c-11e6-bd81-3dd00f8cac60.

[6]葉小明等著.服务社会 缔造辉煌——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办学实践探索[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9.

[8]提高职业教育育人质量 引领校企合作深度融合[EB/OL].(2015-03-18)[2016-12-30]. http://www.gdjy.cn/show.php?contentid=104517.

Abstract To establish industrial college with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 demand and the link of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ing a major strategic initiative to deeply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Sichuan and Guangdong.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as a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having great influence and high social recognition in mainland China, basing on the light industry and facing the life industry, has established the goal of "domestic first-class,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and has set up 10 subordinate colleges through the resources integration, and has set up several industry colleges aiming at the world's top 500 enterprises, decentralized the rights and powers, and promoted the transboundary depth of integration, which has improved the school-running vigorousness.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dustrial colleg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Author Lu Kunjian, professor of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Guangzhou 510300); Zhou Hongli, research associate of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 Li Zuowei, Guangdong Industry Polytechnic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产教融合高职教育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产业学院
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