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对慢性乙型肝炎免疫调控的研究进展

2018-01-15 18:25傅燕燕来杰峰程贤文曾如雪伟施维群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8年3期
关键词:程序性亚群乙型肝炎

傅燕燕 来杰峰 程贤文 曾如雪 倪 伟施维群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不同地区的流行程度有差异。在我国,现有慢性HBV感染者约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 2000 万人[1],并且我国由HBV 感染引起的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癌比例分别为60%和80%。CHB主要的治疗方法有抗病毒、抗肝纤维化等。尽管目前有强效高耐药的抗病毒药物,但仍不能实现CHB的完全治愈。感染HBV后,机体的免疫应答反应不仅控制病毒复制和清除病毒,还参与CHB的致病过程,是决定CHB临床转归和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所以,CHB的免疫调控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目前大部分还在前期研究或临床试验阶段,未应用于临床治疗,这也就为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CHB提供了更多的使用契机。中医药在调节免疫方面具有多层次、多靶点、多途径的整体调控优势[2]。已有大量研究证实中药单体及其提取物、中药复方对CHB有较好的免疫调节作用[3]。可见,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CHB具有明确的优势。

1 CHB中医药治疗与免疫调节的关系

1.1 CHB免疫功能与中医理论 现代医学认为HBV免疫耐受与机体免疫力低下有关,而机体的免疫力与中医所谓的正气相仿。《黄帝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说,认为人体发病是“正气与邪气”“免疫力与治病因子”相互之间斗争的结果。中医认为正虚邪恋是CHB的基本成因,邪正消长的规律贯穿于该病;正邪相争,出现邪侵而正虚,正虚而邪恋的局面,从而导致了疾病迁延慢性化。舒天丽[4]认为正气是机体进行正常生理活动和抗邪的主要动力,可保持机体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与免疫学的防御、稳定、监视三大功能相似。CHB患者正虚邪实、正不胜邪、势均力敌、势不两立的相持状态是CHB的免疫耐受机制。杨育林[5]认为,CHB发病多因正气虚衰,尤以先天之本肾气不足为甚,正气不足以抗御外邪,导致疫毒侵袭,迁延不愈。可见,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与中医的脏腑、阴阳学说密切相关。

1.2 CHB免疫功能和中医证型的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CHB的中医证型与其免疫功能具有关联性。王振常等[6]研究发现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等证型的CHB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肝胆湿热型或瘀血阻络者,免疫状态正常或接近正常。杨丽莎等[7]研究发现CHB患者中免疫耐受组以肝郁脾虚型为主,免疫清除组以湿热内蕴型为主,免疫不全组以肝肾阴虚型为主(P<0.05)。张国梁等[8]发现偏实证CHB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 molecule-1,PD-1)表达显著高于偏虚证者。有学者[9]进一步研究发现同一证型之间,HBeAg阴性和HBeAg阳性CHB患者的免疫状态存在不同,这也符合中医同病异证,同证异病的思想。刘肄辉等[10]研究发现CHB患者湿热中阻、肝郁脾虚两型较其他证型Th17、Th17/Treg比值增高。综上,CHB患者各证型之间免疫功能存在差异,通过检测相关免疫指标,判定该患者的中医证型,也可作为中医药治疗CHB疗效的监测。

2 中医药调节相关免疫指标

2.1 调节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平衡 辅助性 T细胞(T helper cells17,Th17)和调节性 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是近年发现的两种辅助性T细胞亚群,Th17介导免疫应答反应,Treg介导免疫抑制,两者协调平衡是维持机体正常免疫功能的必要环节。Th17分泌的细胞因子通过诱导炎症介质和白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从而加重炎症。白介素-17(Inter leukin-17,IL-17)是 Th17 最重要的代表性效应因子,可诱导其他炎性细胞因子、趋化因子等表达,引起炎性细胞浸润和组织损伤。由此,通过检测Th17频数可判断CHB患者肝脏的损伤程度。在CHB患者体内,Treg数量的增高可能会抑制细胞免疫导致机体HBV持续存在。有研究[11]显示,慢性HBV感染后其病毒载量的对数值与外周血Treg的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耿霄等[12]、邓永佳等[13]发现Th17/Treg失衡是造成CHB病程演变的重要因素,随着HBV感染者病情的发展,外周血Th17/Treg比例升高,机体受到Th17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造成肝细胞损伤。倪伟等[14]观察中药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对CHB患者Th17、Treg及Th17/Treg平衡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24周、48周后治疗组外周血Treg/Th17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中药芪灵合剂可明显减轻肝脏炎症,增强抗病毒效力,改善免疫功能。邹楠等[15]研究发现五色六味方联合拉米夫定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明显减轻CHB患者肝脏炎症、增强抗病毒效力;提示通过调节Th17/Treg平衡,更有利于打破CHB患者的免疫耐受及调控免疫网络平衡,从而增强机体清除HBV的能力并提高HBV DNA阴转率。聂红明等[16]研究补肾颗粒对CHB患者CD4+T细胞免疫调控,发现经补肾颗粒治疗后患者Th17比例降低,Treg比例提高,Treg/Th17比例提高,得出补肾颗粒通过整体调控的方式调节CHB免疫功能,在不同环节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其优势环节在细胞因子水平。通过中医药治疗后,使CHB患者Th17/Treg的失衡得到改善,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之,通过检测该指标变化,可了解肝脏的病变程度。

2.2 阻断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信号通路 PD-1是一种持续表达于活化T细胞表面的免疫抑制分子,与相应配体结合可抑制T细胞的增殖以及白介素-2(inter leukin-2,IL-2)和 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等细胞因子的产生。慢性HBV感染时,肝细胞表面过度表达PD-1的配体程序性死亡分子-配体1(programmed death molecule-ligand1,PD-L1),通过 PD-1/PD-L1 信号通路抑制CD8+T细胞的表达,T细胞耗竭导致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抗病毒细胞因子的表达减少,病毒持续存在。阻断PD-1/PD-L1途径能恢复外周血和肝脏HBV特异性T细胞的功能,是治疗慢性HBV感染的一种方法。多项研究[17-18]表明,CHB患者外周血PD-1/PD-L1的表达与病毒感染阶段、病毒载量、肝损伤程度、炎症程度等有关。周振华等[19]发现经补肾健脾方治疗的HBeAg阳性CHB患者能够显著降低外周血CD4+T细胞PD-1的表达,降低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和髓样树突状细胞(medullary dendritic cells,mDC)PD-L1表达水平,其提高HBV病毒学应答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PD-1/PD-L1的表达有关。孟庆宇等[20]研究发现经芪灵合剂联合拉米夫定片治疗的CHB患者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及其表面的PD-1/PD-L1的表达明显下调,并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加有效地下调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PD-L1表达水平。研究者认为芪灵合剂可改善CHB患者免疫功能,并能增强抗病毒药物的效力。蔡本强等[21]发现补肾解毒方灌胃联合PD-L1腹腔注射于HBV转基因小鼠免疫2周,可显著提高HBV转基因小鼠体内HBV抗原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cytotoxic T cells,CTL)活性,降低脾脏CD8+T细胞表面PD-1分子的表达。总之,在通过中医药干预治疗后,CHB患者PD-1/PD-L1表达明显下降。

2.3 改善CD4+/CD8+T比值 T淋巴细胞根据其表型不同可分为CD4+和CD8+T淋巴细胞,HBV感染后患者体内T淋巴细胞发生了数量及质量上的变化,导致细胞免疫损伤,感染慢性化。CD4+和CD8+T淋巴细胞各亚群共同维持着机体的免疫微环境。慢性HBV感染者体内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主要是由CD8+T淋巴细胞比例升高、CD4+T淋巴细胞比例下降引起,并且和HBV-DNA滴度有一定的线性关系。易婉婉等[22]通过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公开发表于各大数据库所有关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中英文相关文献,系统评价得出HBV可导致人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其变化与HBV-DNA含量呈相关性。聂红明等[16]研究发现补肾颗粒能提高CHB患者外周血CD4+、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调CD8+细胞比例,该作者认为补肾颗粒通过多个环节使CHB患者的免疫状态实现良性调控。郑艳华等[23]应用穴位埋线联合α-干扰素治疗CHB患者,研究发现该法能有效改善经络气血运行,可激发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应答能力,以增强机体清除病毒的能力,并可改善CHB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进一步研究的意义。有研究[24]显示补肾、健脾、解毒法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CHB患者外周DCs的功能,恢复DCs下游T淋巴细胞功能,其中以补肾法最优。林建军等[25]自拟解毒化瘀疏肝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CHB患者,同样发现观察组CD4+、CD4+/CD8+值明显上升,在加用解毒化瘀疏肝方后,CHB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且抑制HBV DNA,其机理可能与改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关。综上,CHB患者T淋巴细胞失衡,CD4+/CD8+比值下降,通过健脾补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中医药治疗后明显好转。

2.4 调节Th1/Th2平衡 Th1、Th2是辅助性T细胞(Th细胞)的两种,Th1主要介导细胞免疫应答,能促进慢性HBV感染者体内HBV的清除,若反应过度会造成肝组织的损伤;Th2则与体液免疫相关,与HBV持续感染状态有关。Th1和Th2细胞通过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发挥相互调节和制约作用。Th1/Th2比例失衡是制约机体有效清除病毒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主要因素。刘宁等[26]研究发现CHB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受到抑制,Th1/Th2平衡发生漂移,对HBV病毒的清除作用受到抑制。蒋士生等[27]研究表明疏肝理脾方可通过升高Th1细胞因子IFN-γ、IL-2水平,降低Th2类细胞因子水平,从而改善Th1/Th2表达的失衡,恢复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清除慢性HBV感染。王虎德[28]研究发现,经六味五灵片辅助治疗后CHB患者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分泌发生改变,尤其是Th1细胞因子,如IL-2分泌增强,作者认为是由于Th1细胞主要介导细胞免疫。研究[29]发现,Th1/Th2失衡可能是CHB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一种机制。不同纤维化程度的CHB患者外周血中及肝组织内均存在Th1/Th2失衡,并且随肝纤维化程度进展,其中Th2反应有利于形成肝纤维化。高慧等[30]自拟抗纤方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CHB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显著,其通过改善患者Th1、Th2细胞亚群水平,从而纠正Th1/Th2失衡,疗效安全且可靠。可见,中医药通过纠正Th1/Th2失衡,调节CHB患者免疫功能以清除病毒,也改善其肝纤维化或者延缓肝纤维化发展的进程。

3 小结

通过中医药治疗增强人体正气,使CHB患者紊乱的免疫功能得以恢复。目前对于CHB中医药调控的客观化研究大都为小样本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未能很好的体现出中医药治疗CHB的优势及长处。通过扩大临床上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CHB,运用现代医学检验方法,检测相关免疫指标,实施规范化、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实现更有效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减少CHB患者向肝硬化、肝癌的发展。运用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思维,将中西医的有效治法结合起来,探索一套规范、有效、可重复的中西医综合疗法,实现CHB的整体免疫调控,对最终实现CHB的完全治愈,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1]王贵强,王福生,成军,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版)[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2015,9(5):570-589.

[2]高月求,张鑫,李曼,等.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6,24(19):2943-2949.

[3]宋芳芳,赵文霞.中医药免疫调控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J].中医研究,2014,27(4):76-78.

[4]舒天丽.传统中医免疫的概念和认识[J].世界中医药,2011,6(4):277-279.

[5]杨育林,施维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J].中医杂志,2011,52(3):247-248.

[6]王振常,毛德文,黄彬,等.慢性乙型肝炎免疫状态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7):1058-1059.

[7]杨丽莎,范剑薇,梁志清,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不同免疫状态的中医证候特点[J].中医杂志,2013,54(13):1135-1137.

[8]张国梁,万和荷,刘丽丽,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程序性死亡分子-1表达与肝脏病理及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6):324-327.

[9]谢维丽.肝郁脾虚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h1/Th2类细胞功能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1.

[10]刘肄辉,郭艳,张永华,等.辅助性T细胞17/调节性T细胞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及意义[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3):137-140.

[11]蒋自卫.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慢性化中的作用[J].肝脏,2013,18(4):239-240.

[12]耿霄,张蓓,周文超,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比值变化的意义[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4,30(12):1304-1306+1310.

[13]邓永佳,张房英,赖小丽.Th17细胞与Treg细胞在HBV感染患者中的检测意义[J].肝脏,2015,20(11):858-861.

[14]倪伟,施维群,唐翠兰,等.中药芪灵合剂对拉米夫定片治疗CHB患者Th17细胞及Treg细胞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8(10):1168-1171.

[15]邹楠,杨百京,袁洪文,等.五色六味方联合拉米夫定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7/Treg平衡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6,57(13):1121-1124.

[16]聂红明,梅昭荷,高月求,等.补肾颗粒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CD4~+T淋巴细胞整体免疫调控网络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0(2):14-18.

[17]孙立华,朱斌,王昕红.慢性乙肝患者血中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表面PD-1/PD-L1的表达与病情的相关性[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6,26(20):30-33.

[18]张玉喜,闫树英,王惠成,等.PD-1和PD-L1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不同感染阶段患者的PBMCs表面表达[J].宁夏医学杂志,2016,38(9):790-792.

[19]周振华,孙学华,李曼,等.补肾健脾方对ALT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影响[J].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31(1):58-62.

[20]孟庆宇,施维群,倪伟,等.芪灵合剂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1和程序性死亡配体1表达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4,24(4):210-213.

[21]蔡本强,贺劲松,邢宇锋,等.补肾解毒方联合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抗体对HBV转基因小鼠T细胞免疫应答影响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3):151-153.

[22]易婉婉,孙奋勇.慢性乙型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 Meta 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4):438-444.

[23]郑艳华,张瑞芬,牛晓露,等.穴位埋线联合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效果观察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8):34-35.

[24]张茜茜,孙克伟.补肾、健脾、解毒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DCs介导的T淋巴细胞的影响[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5):825-830.

[25]林建军,赵冬久,童美琴,等.解毒化瘀疏肝方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5,33(7):1747-1749

[26]刘宁,徐杰,刘金花,等.慢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2):158-161.

[27]蒋士生,贺双腾,韩育明,等.疏肝理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Th1/Th2型细胞因子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1):2449-2451.

[28]王虎德.六味五灵片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4,29(9):1023-1027.

[29]车宏浩,赵彩彦,王亚东,等.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Th1/Th2细胞及其细胞因子的变化[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5(6):332-337.

[30]高慧,肖芙蓉,许小珍,等.自拟抗纤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Th1/Th2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6,24(11):864-867.

猜你喜欢
程序性亚群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是关键
甲状腺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术后感染的相关性
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相关性
CD11b和CD27定义人类NK细胞新亚群的研究进展
全面化心理行为干预在妊娠合并乙型肝炎患者围生期中的应用观察
二至丸对慢性乙型肝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为什么我们不会忘记怎样骑自行车?
腹腔镜手术治疗复杂性阑尾炎对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