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教材观

2018-01-15 11:37赵静亚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7年21期
关键词:长方体长方形乘法

赵静亚

新课程在“教材观”上有了重大转向:就教材与教师的关系而言,教材的权威被打破了,它由垄断的“圣经”,变为一纲多本的“材料”,对话生成彻底改变了搬运和移植知识的教学形态;就教材与学生的关系而言,学生不再是教材的被动受体,而是对教材进行能动实践的创造性主体.在新课程实施中,我们应该牢牢树立“为我所用”的思想,重新审视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用好教材

就是要充分重视教材在教学中的基础作用.从理论上来说,正式发行的教材,是由众多课程专家历经长时间研制并经由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无论是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还是对特定年龄段学生学习特点的适应,以及对相应内容的选择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权威性.教材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首先要钻研教材、客观地分析教材,根据教学实际,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合理选用教材,努力挖掘、拓展教材内容的探索空间.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三册“认识多边形”一课中的“练习三”第2题:

下面的图形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

这一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使学生感受到各种多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豐富学生对多边形的认识.进一步挖掘题目本身的思维因素,我们不难发现“图形的边数与所分三角形个数之间相差2”的数学规律.数学课更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因此我在处理该题时做了适当的拓展:“如果把七边形分成三角形,最少分成几个?十边形呢?二十边形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对拓展的问题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通过生生之间的讨论,从表面的数学现象中逐步发现了数学规律,学生也在发现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重组教材

就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具体的教学情境出发处理教材.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是一个动态、活动的主体因素,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问题.当事先设计好的教案与实施之间产生落差时,一定要活用教材,把握住课堂,灵活处理突发事件.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于“认识图形”这部分内容的编排是这样的:第一册让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立体图形,第二册由描画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平面图形.但是在第一次教学活动时,当我一一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立体模型时,许多学生脱口而出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虽然也安排了摸一摸、看一看、说一说等活动,但到课结束时,还有几名学生固执地把长方体说成长方形、正方体说成正方形、球说成圆.课后了解到,学生在幼儿园时经常用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纸片做手工,所以对这些平面图形已有所认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对新知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因此,第二次教学活动时,我及时调整了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对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进行比较.

师:(举起长方体模型)这是长方体.(举起一张长方形的纸)这才是长方形.像老师一样,在你的桌上拿起一个长方体和一张长方形纸,看看哪个图形能稳稳地站在桌面上?

生1:长方体能稳稳地站着.

生2:我把长方形纸片竖起来放在桌面上,它倒下去了,不能站着.

生3:长方形的纸片只能平平地摊在桌面上.

师:看来,长方体和长方形是有区别的.摸一摸、看一看,你还能找出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生4:长方形只有一个平平的面,而长方体有六个.

生5:长方体的六个平平的面都是长方形.

生6:长方体平平的面中也有正方形.

在认识正方体、球的环节中,也都设计组织了这样的比较.当再次出示立体图形时,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了.

教师用教材,就要研究学生的现实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调整,不拘泥于教材的限制和原有教案的设计.面对课堂的生成,我们应更多地着眼于学生的学,关注学生的学.

三、拓展教材

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教材仅仅是众多教学媒体的一种,只要是适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管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所有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任何方面的材料都可以作为学习内容.生活即教材,我们要努力寻找、提供丰富的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第二册“认识乘法”一课时,当学生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后,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

师:乘法的用处可大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到处都有乘法.老师带来了很多盒子,请同学们猜一猜,这里面是怎么放的?

投影出示胃苏冲剂(15 g×3袋),学生猜后打开验证猜测.

其他盒子分别是:牛奶(200 mL×12包)、餐巾纸(10张×3层)、21金维他(60片×5瓶)……

再出示六灵解毒丸上的标识:30粒×5支×2板.问:知道表示什么意思吗?

师:请同学们课后也去找一找这样的例子,看看有没有猜对,把你找到的结果写到数学日记里.

当学生在常见的物品上发现乘法时,都情不自禁地喊了出来:“真的有乘法!”个个争先恐后地抢着来解释.并且这一情感延续到了课后,他们积极去寻找生活中的乘法并进行了思考、解释,写出了一篇篇生动的数学小日记.

我们要走入生活,开发课程资源,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萌发用数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意识.

四、整合教材

传统的课程观过分强调分科教学,而在现实中,学生往往更多地关注课程之间的联系.打破学科界限,满足学生综合学习的需要,是新课程所要求的,也是我们应努力做到的.在教学实践中,把数学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把部分适宜于网络教学的教材内容以网络课件的形式让学生学习,使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地、协作式地学习,使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探索过程、不同的体验和发现.

我们都知道,在数学教学中,练习计算相对来说比较单调、枯燥.教学完百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后,我尝试着把计算练习与学生喜爱的FLASH游戏相结合,以期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每个游戏中电脑随机出题,即时判断对错,并记录下学生的成绩,每通过一个游戏,才能进入到下一个游戏中.实践证明,用网络游戏的形式来练习计算,使计算练习课摆脱了枯燥乏味,变得鲜活、生动、有趣、刺激.学生参与学习积极热情、专注投入,课件交互的及时反馈,学习方式的自主探究,有效地提高了计算练习课的教学效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11条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这使我们看到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作用.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教材,还要利用好身边的教学资源,合理、恰当地使用这些资源来处理教材.

新课程下的教材最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师的专业创造,满足了教师的教学创新,引导而不是禁锢、规范而不是限制教师利用教材对教学进行建构和创造.当我们由教材的忠实执行者成为自己的课程的创造者,才能充分释放自己的创造精神,从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长方体长方形乘法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算乘法
我们一起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
拆拼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巩固练习
把加法变成乘法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