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贵的心

2018-01-15 00:57策意
回族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尼亚服务队志愿

策意

“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

王桂珍小传

王桂珍,女,汉族,生于1941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人,小学学历,200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桂珍是呼图壁镇阿同汗社区居民,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创始人,阿同汗志愿服务队队长。所在社区、工作室、志愿服务队因其爱称“阿同汗”而命名。维吾尔语“阿同汗”意为“金子般的心”。

王桂珍2012年荣获昌吉州“优秀共产党员”“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2013年荣获新疆“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14年被评为“最美新疆人”、新疆“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荣获昌吉州“十大道德模范人物”;2015年荣获“全国孝亲敬老之星”、新疆“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荣获新疆“道德模范”称号;2017年被评为“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

开场白

“我们这两天包饺子呢,明天和社区居民一起吃饺子,过冬至!”

“我们包了两千多个饺子啦!”

2017年12月21日,冬至前一天,和往常一样,王桂珍身着佩戴志愿者徽章的红马甲,背后印着“邻里守望  情暖边城”字样,忙碌在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

王桂珍七十六岁了。走路有点蹒跚,却也轻快。她一头乌发,一脸慈祥。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慈爱的眼神,温和的笑容,宽厚的胸怀。

这天下年,王桂珍和几个队友说说笑笑,有人说起最近拍摄完的电影《阿同汗》,她们看过样片。这时候王桂珍笑起来:“我看着看着,自己哭成泪人了。”

《阿同汗》的主人公原型,正是王桂珍。

一个人的善心

天山北麓,有一条叫呼图壁河的季节河从南向北流过,穿过呼图壁县城流向古尔班通古特沙漠。

有一条三工渠从呼图壁县城中心地带流过,有一个团结巷在三工渠两边环绕。这里早年生活着一百多户人家,其中少数民族占大多数。在这里,各族居民和睦相处。团结巷名副其实。

1958年,土生土长的呼图壁人王桂珍与团结巷的小伙陈好德结婚。两口子相继养育七个子女。

邻居们都知道王桂珍是团结巷里的一个好媳妇。

王桂珍刚过门时就照顾半身不遂的婆婆。婆婆1970年去世后公公又瘫痪在床,她依然尽心伺候。

王桂珍第一次给公公擦屎擦尿,公公不好意思地抓住被子不让擦。但这个儿媳妇,认一个理,老人瘫痪了,子女必须要管,儿媳妇同样义不容辞。

她待公公如亲父,一点一滴尽孝道。

公公是王桂珍丈夫的继父。邻居问王桂珍:“你嫌不嫌?”王桂珍答:“公公就我丈夫一个儿子,我不照顾谁照顾呢!”

她像贴心的女儿一样,照顾公公,直到公公1978年去世。

王桂珍爱亲人,爱邻居。

王桂珍家的邻居是维吾尔族,名叫尼亚孜汗。

尼亚孜汗的丈夫早年病故,巧的是,她也有七个孩子。王桂珍和丈夫经常帮助这个单身母亲。两家人跟一家人似的。

日常生活中,王桂珍帮助尼亚孜汗,只当分内事。收拾房间,洗晒被褥,打油买粮,挑水和面,里里外外的家务事都帮一把。特别是夏天,王桂珍和丈夫从三工渠引水浇地,在自家小院里种菜,顺带侍弄尼亚孜汗家的葡萄园子。

本来,两家院落之间有一堵能抬腿跨过去的土墙,形同虚设。日子一长,王桂珍看不过眼,闪过一个念头。

一天她与丈夫商量:“要这个墙有啥意义呢?我看不如推掉,这样两家人来来往往更方便!”

丈夫一寻思,问:“尼亚孜汗愿意吗?”

王桂珍笑了,说:“尼亚孜汗能不愿意吗?”

果然,尼亚孜汗一个劲点头,这个好主意也是她的愿望啊。

两家之间的土墙推掉铲平了。两家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了。

1962年,王桂珍生了大儿子陈铁。尼亚孜汗说:“我要在我家给你的大儿子办满月席,你们家不能不给我面子!”

这一天,尼亚孜汗喜出望外,请来一大桌维吾尔族和汉族亲朋好友,共同庆贺。她端详着满月的陈铁,像对大家宣布一件了不得的大事一样,兴奋地说:“我要当这个孩子的维吾尔族妈妈!我给他起一个小名:黑娃。”

从此陈铁的小名就叫黑娃。

后来尼亚孜汗的孩子长大都不在身边,自己患肺气肿,最后瘫痪在床,日益难过。王桂珍是她身边最好的帮手,最大的依靠。尼亚孜汗心里一本账,王桂珍也有七个孩子,一大家子事儿都忙不过来,却还要操劳邻居家的事情。

王桂珍是这样一个人,“看见人有难处,我心里忍不下。”她常说这句心里话。

做邻居二十多年了。一天,尼亚孜汗心有所动,她特别想对王桂珍说些什么。就在家里,她突然动情地对面前再熟悉不过的王桂珍说起来:“就算我的亲戚,也没有像你一样对我家这么好。你就是汉族人里的阿同汗,你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阿同汗,金子般的心啊!”

王桂珍一瞬间怔住了。继而,她爽快地笑起来。尼亚孜汗也笑起来。

是王桂珍陪伴尼亚孜汗度过了人生最后的春秋。

2011年5月,尼亚孜汗病情恶化。弥留之际,她拉着王桂珍的手,欲言又止,不住哽咽。王桂珍懂得她的心,安慰道:“放心吧!你的兒女就是我的儿女,我会尽力帮助她们!”

尼亚孜汗安然去世。

渐渐地,团结巷的各族群众喜欢称呼王桂珍为“阿同汗”。“阿同汗”成为王桂珍的爱称。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称呼王桂珍为“阿同汗”。一些人见了王桂珍,就向这位“阿同汗”问好。

很多年后,尼亚孜汗的二儿子马合木提也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一天他在大街上遇见王桂珍,脱口而出:“您的名字,是我妈妈起的!”王桂珍笑容满面。两人特意合影留念。

是啊。王桂珍终生难忘老邻居尼亚孜汗。她常常对人说起这段刻骨铭心的轶事。她的一段话让人铭记在心:“尼亚孜汗送给我一个幸福的名字‘阿同汗,这个幸福的名字,让我去奉献,助人为乐。”

从1961年1月到1996年12月,三十五年间,王桂珍是呼图壁县粮食局副业队的“五七工”。她很能干,干活背麻袋也不在话下。

那些年头,王桂珍的月生活补贴只有一百五十元,丈夫的月工资几百元不等。这一大家子在艰苦岁月中艰难度日。后来退休工人的生活同样可想而知。她的退休金一千多元,丈夫三千多元。七个子女只有两人有稳定工作,三个子女是下岗工人,两个经常患病的女儿主要打零工。

尽管如此,三十多年,王桂珍固定尽心照顾十六名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孤寡老人,其中八位孤寡老人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安然辞世。

王桂珍与他们非亲非故,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不可思议的。

2002年,王桂珍认识了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王庭才。

有一天,王庭才突然带两个老人来王桂珍家串门。王桂珍留下来客吃饭,做了一条鱼,王庭才笑道:“年年有余啊。”

面前的三个老人,都住在镇敬老院里。王桂珍看他们的衣服有些破,想起家里有些闲置衣服,就抽时间改衣服,新的旧的,长的短的,过几天送去,几个老人穿上怪好看的。老人们笑呵呵的。

这一年是王桂珍的忙年。她忙里偷闲裁剪缝补,改制了不少老人衣服。

第二年,王庭才一个人来,有口难开的样子。他因为是五保户,一时间没地方挂户口。王桂珍很干脆,“就挂在我家户口簿名下吧。”

王庭才双手作揖,叫王桂珍“一百岁”。他再不改口。他祝愿大善人王桂珍活个一百岁。

王庭才接二连三患病住院,王桂珍一直照顾,给他做饭送饭。

2006年秋天,一天半夜,敲门声惊醒王桂珍,是敬老院里的小马来找,小马也五十多岁了,见到别人没话,见到王桂珍就鞠躬。

“‘一百岁,王师傅喊你!王师傅不行了!王师傅说要吃你做的饭!”

王桂珍什么都明白了。她立马下挂面,放香菜,倒香油,煮红薯,做好赶紧端去。王庭才卧床不起,就在床上吃了挂面,吃了一个半红薯。吃罢,最终心满意足地离世了。享年八十七岁。

八十五岁的萧老人一人独居。她念叨王桂珍,像念叨亲姐妹。

萧老人好多年一直便秘,这个难言之隐,着实让她难为情。儿女不在身边,帮不上忙。萧老人只要一打电话,王桂珍二话不说,立即放下手头事,匆匆赶到萧老人家,助一臂之力。

通便药经常不起作用,没办法,王桂珍就用手帮她抠。萧老人感叹:“我的命就在你手里呢!”

通便没有时间节点,有时在半夜或凌晨,到医院很不方便。萧老人总是内疚,却不好麻烦儿女。她只对王桂珍最放心。王桂珍照顾了她三年。

自己的儿女都做不到的事,王桂珍做到了。好多次,萧老人躺在床上掉泪,“你真是不嫌麻烦!让你吃饭都恶心啊!”

王桂珍轻描淡写,“我照顾公公婆婆,照顾惯了,也习惯了。洗洗手就是了。”

在维吾尔族媳妇努尔古丽心目中,王桂珍像妈妈一样,有妈妈一样的无私关爱。

婚后一个月,努尔古麗的丈夫阿巴斯出了车祸,从此靠双拐走路。努尔古丽体弱多病,阿巴斯的哥哥又是智障残疾人,一家人仅靠低保金困难生活。

一段日子,王桂珍像走亲戚一样,带上生活必需品,三天两头看望努尔古丽一家。她家缺什么,就买什么,从不空手。努尔古丽粗略一算,王桂珍每年给她家买东西要花两千多元。

2011年,阿巴斯到了癌症晚期,王桂珍一边安慰努尔古丽,一边拿出几千元,让她带阿巴斯到乌鲁木齐治疗。次年,阿巴斯临终前夕,看见来病房探望的王桂珍,他背过脸去,面对墙壁抽泣开来。

茫茫人海,一个维吾尔族汉子,在生死一线,看到汉族老妈妈痛惜的眼神,泣不成声。

早年几个住平房的孤寡老人,架炉子需要柴火,王桂珍和丈夫合计,一块到城郊去捡。孤寡老人家里的柴火够一冬天用了,王桂珍两口子才歇脚。每次背柴火,王桂珍的脊背往往湿了一大片。王桂珍对丈夫笑谈:“这样一晚上睡得舒服。”

王桂珍没有打出租车习惯。她看望人家,往往是走路去的。一坐出租车反而转向迷路。其实,她不打车的根本原因,是省下这个钱,送给困难户。“省下七块钱,还可以走一家人,能买上一把菜,或者买两个馕吃呢!”

“多出点力,少出些钱。”王桂珍总是这样想。

维吾尔族大妈阿瓦罕念念不忘,从她上学到做生意,从她的大姐阿依古丽患肺心病去世,从她已过世的妈妈海丽其汗摔伤右腿到换膝手术后不能下床,都少不了王桂珍忙前忙后。十几年里,很多家务事由王桂珍代劳。

她忘不了,当年她六岁的小儿子,一见王桂珍来,就高兴地喊:“发低保的奶奶来啦!”

这孩子将王桂珍奶奶当成发低保金的工作人员了。

2003年,王桂珍住了半辈子的团结巷,成为政府要改造的棚户区,这里规划建设县城中心景观带——世纪园。王桂珍带头配合征购。她花四万元就近买了一套五十九平方米、建了二十三年的二手楼房,又掏一千元买下原房主的一些用具,照旧住进去了。

这是大爱无疆的老人真实的生活空间。

满目旧家具、旧用具、旧衣服,小卧室还有一台至今使用的老缝纫机,见证了朴素的老人缝缝补补的流年。至今,她和老伴平时在家常穿着补丁衣服。子女们成家,条件好了,她还是舍不得买衣服,她穿的最贵的衣服,是三百多元的一件大衣,二百多元的一件毛衣,还是两个儿媳妇给她买的。“不是没有新衣服,好衣服出去才穿。”她总是说,“习惯了,习惯了!”

一群人的暖心

从团结巷走来的王桂珍,三十多年如一日走进了各族群众的心里。

生活在狭小的二手房的王桂珍,没有停下献爱心、做好事的脚步。

自家那点钱入不敷出,王桂珍开始捡废品,丈夫帮着整理,再拉出去卖。一个瓶子五分钱,一个纸盒子五角钱,一分一角地积攒,最后这些日积月累卖废品挣的钱不断给困难人家买吃的、喝的、用的。

王桂珍省吃俭用惯了。她管家里的钱,拿钱帮助别人,家里无人反对。

当出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希望工程这样的大事,或是路边遇到、旁人诉说需要救助的人,她都会解囊相助,三块五块、两百三百、三千五千,在所不惜。

有时候,王桂珍感到一个人很孤独,感到自己的力量太微弱了。有一天,王桂珍向所在的双桥社区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她在思想汇报中这样写着:“我有两只手,我把左手放在社区,吸收党的正能量,然后用我的右手,把正能量输送给困难人家。”

2007年7月,六十六岁的王桂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这顿时成为全县一大新闻。

丈夫在家里悄悄地叮咛:“你入党了,可不要半途而废呀。”王桂珍回答:“入党了,我要做得更好,把党的旗帜举得直直的,高高的!我活到一百岁,就要服务到一百岁。”

2012年3月5日,在学雷锋纪念日,阿同汗志愿服务队成立。2013年9月,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成立。

当时骨干成员十名,主要是王桂珍曾经帮助过的人。

陈江叫王桂珍为王阿姨。她自称是王阿姨的受益者。

在2010年,陈江的丈夫因脑溢血导致偏瘫。陈江一个人忙里忙外,感觉无依无靠。就在陈江家庭陷入困境阶段,王桂珍常去看望她,给她带去好吃的包子,帮她做饭,安慰她,引导她。

陈江说:“王阿姨有一颗慈母的心,老惦记着我。让我经常吃上现成的饭。有妈妈多好啊。我感觉很温暖。我有依靠了!”

陈江成为阿同汗志愿服务队第一批成员,很兴奋。她说要跟随王阿姨送温暖。平时送丈夫去康复中心做康复,她却从不误志愿队的事情。她常去潘刚家里帮忙,用她长年照顾爱人所学的一些手法给这个近乎植物人的年轻人按摩,有时走的时候还要放下一二百元钱。

孙秀玲曾经一度悲从中来,认为自己是苦命人,想跳楼结束一切烦恼的悲观念头都有过。

王桂珍让孙秀玲重生了一次。

孙秀玲照顾偏瘫婆婆四十四年了。后来几年中,婆婆、丈夫、女儿先后不幸辞别人世。她处在极度悲伤绝望中。

王桂珍一次次给她打电话,一遍遍开导,“你不能压抑自己,老待在家里,要走出来。”

每次接到王桂珍的电话,孙秀玲就感到精神解脱了一次。最后她放下家庭不幸,心甘情愿加入了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她说:“我必须参加志愿队。王阿姨帮了我,我也帮别人。”

2016年孙秀玲被授予县道德模范,她将奖金三千元全部给了身边更困难的家庭。

买热木汗的生活因为与王桂珍相遇而改变了。

多年以前,维吾尔族姑娘买热木汗和汉族小伙因爱结合成一个幸福家庭。一些人老用异样眼光看着这对异族夫妇,在背后指指点点。买热木汗出门,总觉得矮一截似的,“我跟了汉族人,感觉出来干什么都像是背了一个包一样。”

这个时期的买热木汗,日子过得很窝心。

2012年元旦,买热木汗来参加社区活动,第一次见到王桂珍。王桂珍把她当親女儿,鼓励她勇敢面对人生,“你们两个人好,和睦相处,就行了嘛。你管别人说什么呢!”

王桂珍给买热木汗带来温暖的阳光。买热木汗一天天走出了心灵的阴影。

2015年2月,买热木汗遭遇车祸,王桂珍去看她,她抱着王桂珍像亲娘一样,大哭起来。

买热木汗对亲朋好友诉说感受:“王桂珍阿姨不分民族一视同仁,我没有见过谁这么维护人。”

加入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参与公益活动,买热木汗心里舒坦起来。她完全像变了一个人,开心多了。

如今,买热木汗谈起志愿服务队话题,喜欢说的一句话是:“志愿服务,养生又养心。”

李洋是下岗职工,身体不好,心境不好,曾经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了。了解了王桂珍的故事,她重新感悟了人生。“王阿姨的事迹感染了我,我慕名加入到阿同汗志愿服务队,要做温暖人心的事。”

从此李洋脚踏实地做王桂珍的得力助手。

哈力莎与王桂珍是二十多年的老邻居。她最敬重的人就是王桂珍。听说成立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她不由分说加入进来。她很高兴跟着王桂珍去做好人好事。

自从成立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王桂珍每天都要来一趟。队友们说:“我们可愿意来了,像一家人在一起,天天快乐。志愿队一有事,我们都高兴得很。”

陈江这样说:“王桂珍每天数指头算一算,今天到谁家去,明天到谁家去,后天到谁家去,看看谁家有什么困难。”

“看到困难群众,我心里就不好受,就想去帮他们,帮了他们,我心里就舒畅、踏实。”这是王桂珍实实在在的心声。

有一天哈力莎对王桂珍说:“我看见了你的心。你是真正的阿同汗,你比金子还珍贵。你激动了我的心!”

一城人的爱心

“你为啥不多捐一些钱呢?”

“我当时身上口袋里就这么多钱嘛!”

这对话来自王桂珍与陈好德老两口。

2016年冬天,园户村牧场的阿克拜尔家里电线老化引起自燃,烧毁房屋。王桂珍闻讯,赶到他家,送上米面油,递上五百元钱。她说起一夜之间一家三口无家可归的情景,老伴动了恻隐之心,嫌慰问金少了点,引发一点嗔怪。

“下次你多捐些嘛。”

“行呢!”

老两口在长吁短叹中结束一次伤感的话题。

王桂珍是这样的人:“我见不得别人难过的日子。看到别人的困难,我都偷偷地抹眼泪。那个难受啊。”

王桂珍自己就是生活困难的人。她一直在困难中帮助更多的困难人群。

帮一点,是一点。这是王桂珍心底的最朴素的善念。

王桂珍的二儿子陈红亮在克拉玛依石油公司工作,每次回家,他都要自掏腰包,领上儿子陈强,陪妈妈去市场买些生活用品,一起看望困难户。他长年坚持这样做,成了看望母亲时必做的一件事。

如今陈强二十五岁了。他在奶奶面前不能提“饺子”两个字。有次提起来,他哭了一小时。“我那时候咋那么傻啊,奶奶一个饺子都舍不得吃,都让我吃了。”

陈强十三岁那年,中午放学,王桂珍下了四十个饺子,陈强一阵子吃完了,然后王桂珍端出一碗面肺子小吃,让陈强给八十多岁的孤寡老人张素清奶奶送去,张奶奶爱吃面肺子。

陈强哭他年幼不懂事,奶奶下饺子让孙子吃了,花六块钱给张奶奶买爱吃的面肺子,奶奶自己一口都没有吃,她心里面装的全是别人啊。

现在,陈强也是奶奶志愿服务队的“编外人员”。尽管工作在外地,只要回到奶奶家,他就会跟着奶奶参加志愿服务活动。

王桂珍的好助手陈江体会最深:“王桂珍阿姨心里想的都是别人的事,唯一没有自己。今后不管多艰难,我都要做一个传递爱心的人。”

这么多年,王桂珍舍己為人的善心义举被一些人笑话。“提着要饭盒子学雷锋!”用新疆话说是“勺子”,即傻子。

王桂珍坦言:“困难的人,我看不过眼。我给别人舍得,给自己舍不得。”

“各民族同胞把我当亲人,我也把他们当亲人。”王桂珍的肺腑之言,感动了一城人。

2014年4月,呼图壁县倡导学习阿同汗,将每月30日定为县全民公益日,号召全县人民做公益。2016年7月,县上决定将双桥社区更名为阿同汗社区。2016年12月,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搬迁到阿同汗社区新址,加上爱心超市,面积达五百多平方米。“阿同汗”拥有了更大的发展平台。

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和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如同巨大的磁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需要帮助的人,和愿意帮助人的人。不少人慕名而来寻求救助,口口声声:我们就知道“阿同汗”。

人们在这里感受着爱心的暖流……

“让爱传递”“予人玫瑰,手留余香”“雷锋精神,永放光芒”……

阿同汗志愿服务队在发展壮大。全县成立了一百二十七支各种类型的爱心服务组织,有七千多人注册成为志愿服务者。

雷锋车队志愿服务分队,“花儿妈妈”志愿服务分队,团结之花志愿服务分队,丹霞书院志愿服务分队,“红色商圈”志愿服务分队……都活跃在县城大街小巷,奔走在乡村大道小路。据统计,阿同汗志愿服务队成立至今,办实事好事三万六千余件,帮助困难群众近三万人次。阿同汗爱心互助基金达一百余万元。

阿同汗有口皆碑家喻户晓,年复一年成为一张金名片。

2016年7月,雷锋的亲密战友乔安山老人,参加“中国雷锋车队”大型公益活动时,来到呼图壁县。他与阿同汗王桂珍老人相见恨晚,交谈甚欢。说着说着,两人不约而同大笑起来,无巧不成书,两人竟然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人。

乔安山笑道:“巧啊!”

王桂珍叹道:“缘啊!”

在乔安山眼中,眼前的这个阿同汗,就是当地雷锋精神的化身。乔安山感慨万分,“阿同汗精神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榜样的力量不断扩展,阿同汗精神不断传承。阿同汗是人心所向。

王桂珍的事迹感动了很多人。一位乌鲁木齐的企业家情不自禁对王桂珍说:“你坚持三十年如一日自己掏钱帮助别人做好事,我很受感动。我一年给你补一万!”他当场捐赠爱心互助基金三十万元。

“全民皆志愿,人人做公益。”呼图壁县这个二十三万各族人民的边陲小城,众志成城创建一座志愿者之城。

阿同汗志愿服务工作室有许多锦旗,“洒向人间都是情,阿同汗精神暖人心。”“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始终如一不忘初心。”……这都是阿同汗精神的真实写照。

2016年,阿同汗志愿服务队被推选为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走进王桂珍家的小客厅,一面墙上挂着一幅传统风俗画,画面中,一个老寿星和两个孩童在一起嬉戏。题名《仁爱得福》。这幅画在家里贴了十年。王桂珍很喜欢这幅画。她用手机拍下来,想看就翻看一眼。她拿着手机让人欣赏这幅画的时候,眉开眼笑。

王桂珍有点腿疾,陈好德有哮喘病,这都是当年工作干重活积累下的。

2016年冬季,王桂珍做了一次体检。她笑语盈盈对人说起了结果:“没病。好着呢!”她依然乌发满头,间有几根银丝。

呼图壁县人民政府决定补助奖励王桂珍一套一百○八平方米的楼房,2017年秋天竣工。王桂珍冬天装修选择简装。这套新房,从阿同汗工作室的后窗能看得见。2018年新春,王桂珍告别住了十年的二手楼房,喜迁新楼。《仁爱得福》这幅画还大大方方挂在新居。

画外音

2017年12月26日,昌吉州美术馆内,很多人来参观《昌吉州重大历史现实题材美术作品展》,一群人在一幅国画前驻足观赏,画作题为《金子般的心——王桂珍》。

“看,她就是王桂珍!”

“哦,她就是阿同汗!”

“阿同汗……”

这时,有人在一旁念出声来,“金子般的心……”

协奏曲

2018年7月26日,电影《阿同汗》首映式在昌吉市友好国际影城举行。更多的人,从银幕上看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演绎人间大爱的“阿同汗”王桂珍老人的暖心故事。

这一天,电影《阿同汗》又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新闻。

电影主人公原型王桂珍老人来到了首映式现场。

王桂珍的扮演者、国家一级演员岳红等演职人员来了。

昌吉州党委书记王国和来了。

王国和与王桂珍紧紧握手。

王国和说:王桂珍和“阿同汗”志愿服务队是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的展现,为全社会树立了道德标杆,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面旗帜。

《阿同汗》电影LED首映球启动了。

很多观众流下了感动的泪珠。

猜你喜欢
尼亚服务队志愿
The Price of Beauty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社区快讯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优秀志愿服务党组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