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精神富裕缘何重要

2018-01-16 02:43王建亭
人民论坛 2018年36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

王建亭

【摘要】走向精神富裕,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实现精神富裕,需要不断加强教育扶贫,提升贫困群众精神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增强文化自信;需要实现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

【关键词】社会主义 精神贫困 精神富裕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丧失了理想信念,出现了精神贫困现象。“精神”是内在的展现,是無形的,而精神贫困与精神富裕是一对动态概念,精神富裕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体现。只有实现精神富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从精神贫困走向精神富裕是新时代的要求

精神富裕是实现脱贫攻坚的题中之义。当前,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冲剌决胜阶段,但受观念、思想等因素的影响,一些群众虽然摆脱了物质贫困,精神上却依然存在贫困问题,影响了脱贫致富目标的实现。比如,贫困地区多处于偏远山区,一些人观念陈旧、思想僵化,没有很强的自主发展意愿,重复着祖辈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一些人保留着重农轻商的守旧思想,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存在“等靠要”等心理。这些滞后的价值观念以及陈旧的思想阻碍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是实现精神富裕的阻碍。此外,部分贫困地区陷入“扶贫一脱贫一返贫一扶贫”的恶性循环,出现了“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等现象。由此可知,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不仅需要物质富裕,还需要精神富裕。

精神富裕是激发群众自主脱贫意识的内生动力。群众是脱贫致富的主体,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需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受物质条件的限制,部分贫困地区的劳动者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文化水平不高、受教育程度不足,既“缺智”也“缺志”,不知道如何脱贫。尤其是在一些极度贫困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机会较少,文化知识匮乏,缺乏一定的劳动技能。因此,为了提升人民群众获取和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能力,我们要通过教育实现贫困群众的精神富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眭。

精神富裕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外来负面思想逐渐渗透到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比如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这些思想的侵入,导致部分群众缺乏文化自信。比如,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的传统,但是负面思想的侵入导致一些人轻视劳动者,劳动光荣、勤劳致富等思想被弱化,一些人甚至以非法和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发扬坚韧不拔、积极进取、甘于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加强教育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脱贫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育可以从根本上转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能够提升其知识水平以及思想道德境界,具有育民、启民、安民、富民的功能与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教育扶贫主要包括扶志、扶智两个方面。

首先,扶志就是扶思想、扶观念、扶信心。为了实现精神富裕,我们要帮助贫困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志气,唤起其自主脱贫的斗志和决心,使其自立自强。一方面,要努力解决贫困群众就近务工、就近入学、医疗保障等具体问题,满足贫困群众的基本物质需要。同时,要关注贫困群众的精神世界,了解贫困群众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帮助贫困群众克服悲观情绪,增强其脱贫的自主性。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等观念,实现精神富裕。

其次,扶智就是扶知识、扶技术、扶思路。为了提升贫困群众的自主脱贫能力,我们要抓住教育扶贫这个根本,针对贫困地区不同人群的需求,实施教育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另外,为了确保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到基本的教育,我们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新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方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对各种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密切关注各种社会思潮的动态,筑牢我们的精神家园,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我们必须要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党的领导下,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首先,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其次,应加强文化扶贫,大力推进乡镇、村级等基层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针对部分农村地区文化发展水平滞后等问题,我们要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分配,确保农民文化权益,营造和谐乡村氛围。再次,应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宣传,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最后,应竭力消除外来思想的影响,重塑精神贫困群众的价值观念,破除贫困群众消极萎靡、不思进取等思想,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活力。

实现精神富裕,需要更平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助力脱贫攻坚任务的完成。脱贫攻坚以及精神富裕的实现不是在短期内就能达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仍存在贫富差距较大等问题,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实现精神富裕,必须要有雄厚而又均衡的物质基础。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为了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实现区域、领域、群体以及时间上的平衡。要在已取得的发展成就基础上,实现注重速度到注重质量的转变,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促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更加科学、更加可持续。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意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效率与公平经历了“前者重于后者一两个同等重要一后者优于前者”的转变过程。新时代,我们既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又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实现共同富裕。

(作者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讲师)

【注:本文系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2018年度青年教师发展基金立项项目“智慧校园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改革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①李晓延:《教育为何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人民论坛》,2017年第10期。

②濮扬:《新时代实现精神富裕应走出拜物教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年第4期。

③廖富洲:《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研究》,《学习论坛》,2018年第8期。

责编/孙渴 美编/李月敏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对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代中国“两会”与社会主义民主两种重要形式的关系
借助乡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创新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需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关于正确认识和处理“两制”关系的几点思考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