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桥区农村土地流转的新特点及新问题

2018-01-17 15:17
河南农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种田大户种粮

信阳市平桥区平桥办事处农技站 郭晶晶

为全面掌握平桥区土地流转现状,进一步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和家庭农场的发展,平桥区经作站用7天的时间对区里7个乡镇的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调研,重新梳理了当前平桥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特点及问题。

一、实地调查与样本描述

2017年6月1—7日,笔者先后深入洋河镇、龙井乡、胡店乡、彭家湾乡、肖王乡、五里镇和五里店办事处7个乡镇,对种粮流转户实地进行调查与访谈,调查范围涉及7个村21个流转户,其中6.67 hm2左右的种粮流转户有18个。

(一)调研分布情况

按照每个乡镇解剖1个行政村的指导原则,调查分别选取洋河镇姚寨村、龙井乡洪山村、胡店乡新店村、彭家湾乡李岗寺村、肖王乡梁湾村、五里镇大堰村和五里店办事处王水村进行,每个村抽查3个种粮流转户,其中6.67 hm2、33.33 hm2和66.67 hm2的各1个。因此,调查样本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相关数据分析的结果可以反映现在平桥区土地流转的基本情况。

(二)个体特征情况

从总体上来看,被调查种粮流转户的个体特征差异不大,以男性居多,并且年龄段相对集中在41~50岁,其中年龄最大的已经69岁。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家庭基本情况

被调查种粮流转户家庭的平均人口数为3.7个,其中大部分家庭的人口数为3~5个,这类家庭的比例占总数的85%以上。绝大部分家庭的劳动力数为2~3个,占总数的80%以上。在所有被调查者的家庭中,劳动力数最多的是洋河镇姚寨村的吕本杰,两代人,5个劳力,种40多hm2土地,全家纯收入12多万元;最少的则没有劳动力。肖王乡梁湾村的张清旺,是一个乡供销社退休职工,承包20多hm2土地,全部都是雇工干活,这是个例,不属于普遍现象。这些种粮流转户主要家庭收入来自农业,平均人均收入2万元左右,种粮多点的33.33 hm2以上的就是纯种田收入,种粮少点的6.67 hm2左右的还有养鱼养猪养鸡等其他种养收入。这些种粮流转户的家庭收入水平跟在外打工差不多。

二、农村土地流转的新特点

据初步测算,目前,农村家庭承包经营总户数的60%已经不再种田,家庭承包经营土地总面积的60%以上已经实现了流转。其中,实现33.33 hm2左右规模经营的种粮流转户最多,是当前种地的主要力量(解决了地由谁来种的问题)。结合调查所得的资料和数据,土地流转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土地流转方式趋于多元化

土地流转方式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书面合同流转。66.67 hm2以上的大户流转主要靠签订书面合同。签订书面合同较多的乡镇是五里镇、洋河镇、五里办。另一种是口头协议流转。6.67 hm2左右的种粮户没有长期约定流转期限,种一年是一年,你回来我退田。33.33 hm2左右的种粮户也不需要文字协议,大部分是口头达成协议,说给你一袋米那是决不能反悔的,庄稼人厚道,靠的是诚信。像这种灵活安排土地流转的方式比较切合农村实际,双方都愿意接受。

(二)土地流转过程趋于市场化

土地流转呈现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流转过程的市场化。66.67 hm2以上的流转户流转费用为400~500元/667 m2,流转费用最高的是五里镇大堰和松岗的土地,每667 m2都在500元以上。这不仅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而且也是土地流转“效率”与“公平”协调统一的要求。当然这些流转户都不是以纯种粮食为主,有种苗木的,有种西瓜的,种西瓜的收益高,流转费用自然高。对于6.67~33.33 hm2纯种粮的流转户来说,他们的流转费用就限定为200元/667 m2。有的什么都没有,白捡。这样的种粮流转户不亏本,能够把田继续种下去。

(三)土地流转趋于固定化

流转6.67 hm2左右的流转户继续种田,不愿意种田的常年在外打工,也不打算再种田。因此,土地逐渐向这些家庭农场型的流转户集中。每个村民组有几个庄,每个庄基本上就是一个家庭在种地。邻居的地都逐渐转移到一直坚持种田的家庭,我们把他们称作家庭农场型,基本模式就是一家大约5口人,常年投入劳力2.5人,孩子在外务工,有小型耕作机械,农忙时请临工帮忙。

(四)土地流转价格趋于合理化

土地里刨不出来金娃娃。因此,靠种粮为主的流转户,原来由于政府鼓励致使流转价格过高的现在都趋于理性回归。特别是五里店办事处的几个种粮大户,一开始流转的时候跟农户签订的协议是600元/667 m2,但因为种粮食生产不出来高效益,一下子流转66.67 hm2以上,投资高,处于亏本状况。因此,老百姓也理解,在不能退田的前提下,流转价格变低了,现在是400元/667 m2。即使这样,种粮食还是不挣钱。

现在看来,纯种粮食户的土地流转价格最合理的就是200元/667 m2,即使碰到年成不好,也不至于赔本。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新问题

(一)提高效益靠规模化经营,但专业大户高成本、高投入存在高风险

66.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土地流转成本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大,大型机械配套投资大,因此种粮效益低下,很多大户弄好了每667 m2有个200元的纯收入,弄不好就处于赔本状况。6.67~33.33 hm2的种粮流转户种植效益随着种植面积的增加呈递增态势,因为他们的土地流转成本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入小,机械化投资小,因此种粮效益较高,每667 m2纯收入在500元左右。这些流转户种粮的积极性高。

(二)存在土地撂荒现象

尽管当前的土地流转方式已经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但是调查显示80%以上的土地流转都发生在小规模分散经营的农户之间,他们往往由于土地经营效益低、家庭劳动力不足、太辛苦以及长期在外工作等被动的原因,自发地将土地流转给愿意在家种田的亲戚、朋友或邻居。这样,每个庄都出现一个或数个家庭型农场,面积通常都不大,在6.67 hm2左右。有的农户不种田但是又觉得流转效益低,既不种又不流转,所以就把田地撂荒;还有的农户水利条件不好,自己不种但是又流转不出去,所以也就把田地撂荒;还有的田地偏僻,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流转不出去,因此田地也撂荒了。

(三)专业技术服务跟不上

种粮需要专业技术支撑。一是农机维修点数量少、分布远,大部分农机维修都是靠种粮户自己维修,而当地乡镇又缺少农机配件。二是缺乏技术支持和培训。大部分种粮流转户迫切需要从选种、播种到田管的配套技术支持,但是渠道不畅。有的想搞机械插秧,但心里没把握,很茫然,处于徘徊状态。但是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了技术服务搞得好的典型。如龙井乡农发中心主任张训柏,常年深入流转户中提供农业技术和植保信息服务,深受本乡流转户的信赖和好评。

(四)农田基础设施薄弱

农田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种粮收益。大部分家庭型流转户流转过来的田地都是本村本庄的,他们熟悉情况,只有那些农田灌溉设施好、有水源、既通电又通路等基础设施过硬的田块,他们才愿意流转种植。但由于平桥区近几年连续干旱,东大岗又是以水稻种植为主,流转户集中反映的问题:一是水源没有保障;二是部分村存在农用电不配套,缺少三相电,有水源但抽不出水;三是缺少与机械化生产相配套的大田块、操作路和生产路。以上三项困难不同程度地制约种粮大户的生产。但是由于土地流转承包期短,好多又是口头约定,33.33 hm2以下的流转户不愿意花钱 去投资打机井、接三项电以及平整田块、配套农机操作路,基本是靠天收,最多就是修修补补。

(五)劳动力成本高

特别是农忙的时候,插秧高峰期每个劳力人均每天120~150元。有的论亩,但现在大多数都不论亩请劳力,因为论亩请的话,有的插秧插的稀,达不到质量要求,这样就人为地抬高了种粮成本。当然也有处理好的典型,龙井乡洪山村齐山谋流转了33.33 hm2土地,自己办了个砖瓦厂,平时工人在窑厂干活,农忙时在田地里帮忙。还有彭家湾乡李岗寺村张德强流转33.33 hm2土地,自己办了个大米加工厂,为了让劳动力稳定,防止农忙时抓瞎,常年雇请农民帮忙,闲时工资开的少点,忙时工资开的多点。

四、结论

(一)土地流转呈加速趋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目前,全区农业生产经营已经从传统“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的一家一户小农模式向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土地、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据调查,平桥区土地流转率已达60%,部分乡镇高达80%。3.33 hm2以上的流转户,其中洋河镇60多户,龙井乡30多户,胡店乡40多户,彭家湾乡30多户,肖王乡20多户,五里镇70多户。这些专业的种粮户大都种了一个庄、一个组甚至几个村民组的地。

(二)种粮大户机械化程度高,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

种粮大户特别是66.67 hm2以上的种粮大户,由于拥有旋耕机、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大中型机械,机械化程度高,种的地又多,因此,影响力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特别突出的就是洋河镇的涂明玉、五里镇的李停干等,像6.67 hm2左右的种粮户基本上都自发地到他们那里去观摩、取经。他们的影响往往不是一个乡,而是附近几个乡镇,甚至全区。当然,他们这些大户中也有不赚钱甚至赔钱的,但是这些小流转户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总结他们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利于自身的发展壮大。

(三)粮食生产得到保障,特色种植进一步显现

经调查,平桥区东大岗土地流转户基本上是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为主,兼有少部分花生,在粮食生产得到保障的同时,特色种植也得到充分发展,如五里镇的麒麟西瓜、蔬菜,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猜你喜欢
种田大户种粮
河南父子种粮打“擂”科技实力添“金”
稻茬麦翻旋浅覆栽培技术 种粮大户年增收50万元
手机在线浇水、施肥 5G种田就像在玩『开心农场』
股田制让种粮效益最大化
画画就如种粮
“AI”种田让农民“洗脚上田”
耕地种田也能成为风景
船祸
技术营销要抓住种植大户的“痛点”
中国农村真的“无人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