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圆钢工艺系统兼容性设计与应用

2018-01-17 05:38
山西冶金 2017年6期
关键词:压下量圆钢孔型

郭 磊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 山东 莱芜 271105)

山钢股份莱芜分公司特钢事业部(以下简称莱钢)特钢事业部中轧线年产30万t优质圆钢,该成材线2010年生产计划调整:采用Φ550 mm×1/Φ300 mm×4/Φ350 mm×1工艺布局,生产 Φ54~Φ75 mm规格圆钢。2014年8月应特钢事业部要求,中型车间现有工艺布局不变的情况下重新进行孔型设计,将成材规格调整为Φ50~Φ75 mm,为此实施中小圆钢工艺系统整体兼容性设计与应用项目。

1 优化设计思路

1)圆钢Φ50~Φ52 mm中精轧生产工艺系统设计,粗轧孔型系统仍采用9道次箱型共扼孔型,中精轧孔型系统采用六角—方—椭圆—圆,大延伸、大压下量孔型系统,孔型设计与能力验算,强迫咬入,将原Φ300 mmK4轧机用轧辊加粗。

2)兼容性优化合并设计粗轧Φ50~Φ75 mm粗轧工艺,局部优化设计将原粗轧Φ54~Φ75 mm工艺孔型系统局部优化设计为粗轧Φ50~Φ75 mm工艺,孔型中心线不变化,避免料形过充满,杜绝轧制缺陷。

2 优化设计

2.1 Φ50~Φ52 mm中精轧生产工艺孔型系统设计

2.1.1 孔型系统理论设计

基于椭—圆孔型系统延伸系数小,来料85 mm×85 mm,经六角—方孔型得到60 mm×60 mm的方料,限制K4、K3六角、方孔的宽展成为设计的关键,既希望实现大压下,又希望宽展很小,即实现大延伸,需创新设计。宽展与延伸的变化实质上是纵向、横向阻力比的变化,可以通过改变孔型侧壁斜度来改变纵向、横向阻力比。为了避免轧件在孔型中过充满,出现耳子、折叠等缺陷,同时考虑孔型的共用性以及降低轧辊消耗,在参数设计时采取了以下措施:

1)合理确定孔型充满度。轧件在六角孔型、方、椭圆孔型中的充满度分别为80%~95%,80%~85%,85%~90%。

2)适当加大孔型辊缝值(尤其是一些共用孔型),便于轧制时有调整余地。

3)对中间延伸孔型的椭圆孔,R适当取大一些,孔型的宽高比取2.45~3.10,随轧件的断面减小而增大。

2.1.2 孔型系统延伸系数的分配与计算

方件在六角孔型中的延伸系数Ul=1.4~1.8,六角形轧件在孔型中的延伸系数Uf=1.4~1.6,方件在椭圆孔型中的延伸系数Ut=1.25~1.80,椭圆件在圆孔型中的延伸系数Uy=1.2~1.4,根据总延伸系数Ul不得小于1.4,若小于1.4,则六角孔型将充不满,从而造成轧制不稳定,中间方轧件为60 mm×60 mm,以轧制Φ50 mm为例:

2.1.3 小圆钢新工艺延伸孔型设计

其设计孔型的结构尺寸图如下页图1、图2所示。

根据乌萨托夫斯基给出了在平辊上轧制时的相对宽展公式得出:

图1 小圆钢六角—方孔型结构尺寸图(mm)

图2 小圆钢椭圆—圆孔型结构尺寸图(mm)

2.1.4 小圆钢新工艺孔型系统配辊尺寸

2.1.5 轧制压力与电机能力校核

热轧型钢的轧制压力一般采用S.Ekelund公式计算,以45号钢,正常温度轧制计算各道次轧制压力数值表如表1所示。

表1 各道次轧制压力数值表

Φ300 mm轧机主机列电机型号:Y21000-16/1730,功率为1 000 kW,转速为371 r/min,减速机的中心距A=1 000 mm,速比i=3.29,线速度V=1.9 m/s,最大轧制力为100 t,主电机能力满足。

2.2 将原Φ54~Φ75 mm工艺粗轧孔型系统兼容性设计

1)孔型槽口、槽底宽度适当调整,侧壁斜度尽量小一点,减轻黏钢上轧线充满度过大,槽口磨损快尤其是上辊,容易拉丝前几道不用加凸度,增加了最大压下量造成咬入困难,料型尺寸较大时本身很稳定,但是导卫尺寸要严格。后3道考虑加凸度,增加稳定性用上表格计算,只需调整h即可,7、9道成品高度小点考虑放料操作,同时应加上凸度,孔型槽口、槽底宽度都调整,成品内圆角小点稳定。奇数道次尽量设计出方形,及时扭转也不影响咬入和轧制,但是反面出口横梁必须固定牢固,尺寸控制严一点。

2)重新分配压下量,调整h即可发生充满度的变化,减小下轧制线压下量,增大上轧制线压下量,料型高宽比调整合适对导卫要求不高,易咬入,取消孔型凸度,增加稳定性,增大孔型侧壁斜度,压下量均衡分配,辊缝调整,缩小压力差等技术,增大孔型调整余地,提高轧辊使用寿命,改善轧材表面质量。

3)将粗轧机压上、压下调整轮底盘厚度又65 mm减为50 mm,拓宽径向空间,轧辊直径由575 mm增为590 mm,材质由铸钢70Mn2Mo改为锻钢42CrMo,中辊高度位置不变,提高轧件咬入能力。

优化后减轻轧槽应力集中,避免断辊事故,减少轧辊开新数量,成套过钢量由6 000 t增为9 000 t左右,年可节约换辊时间36 h,减轻职工劳动强度,降低外委堆焊轧辊费用,其优化前后孔型结构尺寸图如图3、图4所示,其孔型充满度数值表如下页表2、表3所示。

3 应用效果

中小圆钢工艺系统整体兼容性设计发与应用项目,2015年3月在特钢事业部推广应用,已安全运行1年多,效果良好。

图3 原Φ54~Φ75 mm粗轧工艺二轧辊孔型配辊尺寸图

图4 优化合并后Φ50~Φ75 mm粗轧工艺轧辊孔型配辊尺寸图

表2 设计优化前中轧线粗轧机180 mm×220 mm坯孔型充满度数值表

1)该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中轧线中小圆钢生产线工艺系统工艺装置整体稳定性,实现轧制能力匹配、节奏均衡,简化岗位操作,减轻职工劳动强度,提升产品实物质量,符合当前转方式、调结构钢铁产业政策,投资可忽略不计,年可创经济效益1218.1万元,社会效益显著。

表3 设计优化后中轧线粗轧机180 mm×220 mm坯孔型充满度数值表

2)粗轧减道次,中轧大压下量生产工艺的成功应用。为解决轧制道次不足.料形延伸困难问题找到了有效可行方法,为国内同类型企业解决此问题提供了范例。

[1] 赵松筠,唐文林.型钢孔型设计[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0.

[2] 李曼云.小型型钢连轧生产工艺与设备[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99.

[3] 赵志业.金属塑性变形与轧制理论[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压下量圆钢孔型
Φ18mm热轧带肋钢筋三切分孔型优化及装备改进
退火温度及冷轧压下量对低碳铝镇静钢退火织构的影响①
微张力定(减)径机厚壁孔型优化
压下量对工字钢矫直质量的有限元分析
变换视角解法多样
动态轻压下技术在轴承钢GCr15连铸矩形坯生产中的实践
全浮芯棒二辊孔型中轧管金属变形行为研究
优化孔型设计在四线切分生产中的实践
40Mn2圆钢热顶锻裂纹产生原因分析
Q460C圆钢的研制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