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物流:城市、物流發展,契機下的瓶頸

2018-01-17 10:51
澳门月刊 2018年12期
关键词:民眾規劃發展

尖離峰差異大,市民少選擇

對於澳門交通,很多人是以自身的出行體驗來作為一個評估標準,以自身的出行體驗來看,因為避開了最尖端的高峰時期,所以在澳門交通的整體感受上,認為處於尚可接受的程度。但一旦到了尖峰時段,感受的差距相當明顯。原本澳門5-10分鐘的車程,可能被擁堵到超過半小時以上,大大增加市民的出行成本,長期的擁塞導致民眾怨聲載道,反映出澳門交通狀況是嚴峻的。

根據統計局的交通數據統計,從2016年開始,澳門車輛持有的數量呈下降趨勢,從25萬機動車數量現在已經跌破24萬,這期間恰逢澳門的賭收調整期,因此也反映到汽車持有量的浮動變化。當然持有量的下降,也不排除擁車成本的不斷提高,其中包括了停車成本以及相應罰款的成本等,即採用經濟手段進一步控車。

談及公共交通服務,尤其是巴士,對於本澳居民、遊客而言,在尖峰時段的服務體驗感非常之差。而避開高峰,進入離峰時段,大家認為澳門的巴士服務較好,滿意度甚至高過香港。當澳門面對遊客數量大幅上漲,巴士系統根本無法進行如此龐大的人流運輸,所以從十幾年前澳門就開始規劃建設輕軌,希望能夠在公交優先的理念之下,強化輕軌對於澳門的運輸能力,但近年輕軌狀況不斷,至今還未能通車,未來的期待只能是期待。同時,巴士自2010年至今已增開50-60多個班次,而司機、公車總量也不斷增加,但在澳門人力資源短缺等綜合因素影響下,仍然沒有辦法通過開拓巴士資源來運輸澳門目前的超負荷人流。

因此,在公共交通系統沒有完善的情況下加之政府並沒有實際方法引導私家車、電單車一族放棄原有的出行方式轉乘公共交通,一味通過強硬的經濟手段比如加價等,自然引發市民反彈。停車、擁車成本的大幅提升,讓民眾有了被從荷包中拿錢的相對被剝奪感,尤其加價之外並未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自然被民意反噬。

客觀來看,澳門的泊車定價是相對較低,常年穩定,目前已不符合澳門的供需結構,但簡單的經濟強制手段並無助改善交通,尤其是電單車大軍亦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出行工具。基於澳門特殊地理,很多人擁有電單車,長期路面無序擺放不僅佔用社會資源,更有極大安全隱患。礙於狹窄的道路,電單車的進出、擺放可能會帶來新的馬路危機,所以路邊泊車位的設置是需要盡快檢討的。

過去在中央公園附近有大量咪表位,如今是否直接強制減少,要看實際的需求,當然這就涉及到大區域的道路規劃和出行的安排。所以經濟手段不是萬能,市民也要調整相關出行習慣。是否很短的購物車程,仍然需要私家車、電單車而不是以步行替代?學校放學的高峰時段,交通已經塞爆的情況下,可否放棄私家車等改以步行或者公車系統?都是社會可以思考的方向。市民出行習慣的改變是長期的過程,尤其是在澳門,目前電單車使用頻率很高的,便捷快速,即使遇到交通堵塞,也能從中穿梭。但隨著而來的停車亂、開車亂的亂象又如何合理解決,從而引導安全、綠色、便捷出行呢?

綠色出行,強化溝通對話

所以在此情況下,綠色出行的理念就應該大力宣導,其理念包含三個方面:零排放、單車、步行。就單車而言,鄰近的城市都在推動,尤其是共享單車等,不少意見都認為澳門地方狹小,可以嘗試用單車來連接各個分散的交通點,但其實在短期內並無可能。道路狹窄,致使很多地方只有單一的通道,最多是雙向通道。那在很多小巷中,一旦單車穿梭,就可能與私家車、電單車等發生碰撞的危險,比如現在已經出現的送外賣單車穿梭在大街小巷的危險。因此客觀條件的限制讓當局很是掣肘。至於在路氹地區有無可能推動特定的單車徑,這被視為一種休閒工具,並不是綠色出行的初衷,但對於休閒城市而言,值得一試。

其二,在步行方面,澳門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有八成民眾居住在澳門半島,從南端的新葡京到關閘約為40分鐘左右,對於長者而言,時間則會稍長。很多民眾考慮到澳門的濕熱、多雨、長夏天氣,所以上班時段為了工作形象而選擇搭乘交通工具,而下班時段不少人會選擇步行來紓壓、運動與綠色出行。當然,當政府鼓勵市民大量採用步行,就應該思考結合澳門獨特的天氣狀況,如何能夠滿足市民提供步行中遮蔭、擋雨的需求。比如,新加坡的組屋,從家門前到巴士站有五分鐘的距離,但是民眾並不會擔心下雨或者烈日酷陽下的長時間行走,因為政府建立了大量的綠色走廊,可以實現遮風擋雨等功能,自然吸引民眾多多步行。

目前澳門在氹仔也開始修建步行系統,效果如何尚待完成後的體驗。但目前已進行三年的施工亦會對周圍的環境、交通造成影響,市民還無法直觀感受到步行道的便捷。

綠色出行除了環保與有益個人健康外,我們也看到一個無奈的選擇。過去十年,澳門道路只增加不到10%,而我們總體的車輛持有率增加40%左右,供給與需求的嚴重不平衡的情況下,更要鼓勵市民結合需要,適時改變出行方式。

當然,政府任何新的規劃都應加強與市民的溝通,突然提出強硬措施,勢必被民意反噬。但過去十多年中,我們也遺憾的看到,政府針對諸多公共議題舉辦多次的諮詢會議、公眾諮詢,市民真正願意去參加的零零散散,市民也並未積極表達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比如早前政府宣佈塑膠袋收費,這其實在內地、臺灣等很多地區已經推行,當澳門推出時,市民錯認為政府未征詢其意見就強推,其實早在2、3年前,政府就陸續進行多場公眾諮詢,當時市民忽視了這樣的公共議題。

因此,一方面我們希望市民加強對公共議題的關注度和主動參與度,另一方面期待政府能夠更加大力地來宣傳公共諮詢、政策等,盡可能地鼓勵市民參與,從而形成理性的溝通,而非政策面直接落地對撞。澳門每周都有澳門論壇,它提供了一個對澳門公共政策辯論的空間,論壇給市民帶來的反思與啟發是非常好的,未來希望政府各局處能夠積極地參與回應,同時適度延長時間,讓民眾暢所欲言,與政府、不同的專業團體進行溝通,找到適合澳門最便利、最有效率的政策方向。同時,在網路時代,政府也要意識到借助網絡與社交媒體可以進行強有力的傳播與宣導。比如通過設置Facebook專頁來與民眾溝通,討論哪些區域的停車場,因為實際的供需失衡所以才加價引導市民更合理地規劃出行方式,只有深入社會與市井,才能更好地聆聽民意,也才能更好地政令宣導。

這樣的思維也啟發政府需要區隔不同的情形,制定不同的政策。例如新加坡,在高峰時段,會加收擁堵費,而且針對不同的路段,採用不同的計算標準,通過電子收費方式引導民眾合理規劃自己的出行路線等。而在離峰時段,就不會加收擁堵費用。因此,澳門要思考的不單單是可否在尖峰時間段試行一些引導政策來鼓勵市民調整出行,更要明白政策不能一刀切,具體情況亦要分類處理。

系統規劃,尋求行業突破

當然對於澳門整體行業而言,交通的順暢是關鍵所在,其中物流運輸業更是重點行業之一,因為我們日常的吃、穿、住、用都會涉及到物流的運輸,但這個在全球大熱,尤其是近年來內地快速發展的行業,但在澳門尚屬於相對冷門,沒有得到社會充分的關注,近幾年物流業發展是相對低迷的。政府亦在前幾年撤銷了物流業發展委員會,導致業界會有一種聲音認為政府並沒有幫助物流業界做一些事情。

當然在澳門,每一個行業都期待政府幫忙,其實更多的則是要靠自身的競爭力。對於本澳物流行業而言,並不缺生意,原則上發展行情不會太差,但在目前的發展困境中,我們要思考的是澳門物流業發展的空間夠不夠?廣義上,物流業的需求空間必然存在,但實際的地域空間遠遠不夠,物流業需要大量的碼頭或者存儲的倉庫,在目前澳門本島地區是無法提供這樣的大型空間的。

當澳門地少且路面狹窄之時,又如何期待這麼多的運載車輛能夠進入到市區去做物流的運輸或者倉儲,它可能會給市民的出行帶來額外的風險與擁堵。例如在黑沙環區,有快遞的物流倉,因為其上貨只有一條通道,所以每當上貨、卸貨時,因為貨車在狹窄的街道上佔據一條車道,原有的雙車道變成了單車道,就會對北區造成擁堵。通常一個點出現停車或者擁堵狀況時,整條線都瞬間開始擁堵,交通的癱瘓對於市民出行和相關行業的發展都造成很大的挑戰。

所以要發展物流運輸等行業,必須要找到適合的發展空間。未來業界是否能夠同政府商討,在新的填海區,構建一個大的物流倉,進行有效的分裝,然後通過小車輛分裝、運輸到相關的集散地,或者提供特定場所方面客戶領取,這都是可以思考的方向。

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開通,對於本澳物流業的發展又有了新的方向與使命。過去澳門與香港之間的物流基本上是靠船運,物流運輸量較為有限且耗時較長。如今大橋開通,港澳之間的行程縮短為半小時左右,這給交通運輸行業、物流行業帶來很大的提升空間:縮減成本與時間。

但問題來了,當港澳兩地的物流業可以聯動之時,試問大量的貨物從香港運輸到澳門,下橋之後怎麼辦?會否造成車輛擁塞?這些貨物又要運輸到哪里去?所有這些都涉及到物流倉的規劃,車流、人流量引導的規劃,政府目前還沒有公佈相關資料,也看不到較為長遠前瞻性的規劃,配套措施遙遙無期。

要知道,港珠澳大橋下橋點的東方明珠地段已經有嚴重的擁堵狀況。未來隨著私家車的開放,或者貨車逐漸的開放引入,是否會造成東方明珠地段更加嚴重的擁塞?不言而喻。所以政府未來在這一地區,是通過構建天橋、立交來改進,還是要通過興建其他的大橋、隧道來引流,都要加快推進。因為未來隨著A區的逐漸建成,道路交通壓力更大,結合港珠澳大橋的流量,當A區民眾要到澳門半島,在只規劃兩條橋的狀況之下,未來怎麼可能出現不擁堵的狀況。

所以對於A區這樣密集的住宅區,又規劃了10萬的人口,政府是否有能力拿出相關的配套方案,能夠將10萬人口的交通需求與港珠澳大橋不斷的人流跟貨流在澳門半島的北區進行分流與引導?這考驗著政府的施政能力,所以千萬不可等到完全堵塞之後才去思考解決方案,將會造成更大的城市交通困擾與壓力。因而在未來,無論是澳門物流運輸業的發展,還是澳門整體交通的改善,政府都背負市民的高度期待。

被寄予厚望的輕軌,本可以進行大量的人流運輸,但歷經過去十多年的規劃與建設,讓民眾的信心大打折扣。未來如何加快使用輕軌氹仔段與輕軌澳門本島站的興建與連接,將更多的道路使用權釋放出來,是解決澳門交通問題的關鍵所在。同時如果能將輕軌與觀光有機結合,將大幅提升城市的綜合旅遊形象,一舉多得。事實上,臺灣觀光局早已推出相關的捷運旅行路線,遊客滿意度很高;歐洲不少小城市也已有相關推動,因此在澳門這座國際旅遊城市就更有推動的必要。

同時作為一個小而美的國際都市,對於推動步行也應加大力度。因為這不僅可以讓市民充分體驗綠色、健康出行,也能在合理路線的規劃下讓前來澳門的遊客感受到澳門的人文、歷史、建築等各種風貌,又何樂而不為?所以整個交通的改善,它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它對於澳門城市的改變也是全方位的提升。

猜你喜欢
民眾規劃發展
遊記的形成與發展
中庸之道的傳承和發展
張維迎 城市應為人而建
張高麗「十三五」規劃 要加快經濟轉型
胡釋之 市場理念成為共識 政府才能放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