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知识迁移,提升教学实效

2018-01-17 07:28潘国芬
数学教学通讯·初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知识迁移初中数学策略

潘国芬

[摘 要] 知识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学习这个连续的过程是建立在学习者已经具有的知识经验、认知结构和动作技能以及习得的态度基础上的. 其不仅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本文结合实际,具体阐述了知识迁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并探索优化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数学;知识迁移;策略

在传统的教学中,师生对数学教学很重视,但在教法上难以突破,学法无法提升,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积极改善,要在原有基础上加强知识迁移,给教学提供崭新的思路,以此激发学生思考,并给其提供探究平台,充分运用迁移条件与教育契机,引导学生认知、探究,在不断深入中培养学科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最终落实到学科素养的提升上.

完善认知,促进迁移

良好的认知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基础. 一般来说,认知结构较好的学生,对知识结构有较深的认识,能发现学科知识前后的关联,以此分类、组合,能促使知识、经验系统化. 这样,其在知识迁移中就会表现得很灵活. 反之,则无法迁移,甚至出现思维混乱.

在教学中,为了给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资源,就要关注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帮助其完善认知,提高知识的系统性,以此促进知识迁移,并在运用中确保速度与准确性. 函数与方程、不等式之间存在着联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展开知识迁移,将方程看作“已知函数值求对应自变量的值”这一问题,并将不等式看作“已知函数值的范围,求对应的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这样一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能加深对函数的理解,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还能深化对方程与不等式的理解,以此完善认知体系,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引导过程中,教师不能单一地讲,而要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重新建构认知结构,以此促进认知,加深理解,使知识间融会贯通. 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意识到知识间的相互关系,以此深化知识理解,综合运用,并在知识迁移中完善认知. 此外,要加强基本概念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以此提高知识概括水平,并在已有经验不断具体化的过程中促进认知,领会基本原理与概念,为深入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以提高教学效率. 长此以往,学生就能在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的基础上完善认知,把握知识本质,寻找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最终促进知识迁移.

这样的设计是传统讲解模式的不断优化,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让学生在不断认知中建构知识体系,完善认知,并优化学习.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在知识驱动下不断深入,提高学习效率,把握要点,灵活运用.

新旧联结,加深理解

“温故而知新. ”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建立在原有认知经验基础上的,单一独立存在的学习是不存在的. 意识到这一点,设计教学时,我们就要寻找新旧知识的最佳联系点,在巩固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提供上位固定点,以此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在新课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关注新知,更要关注旧知,并及时巩固,以促进新知的学习,为学生的深入探究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对顶角”一课时,为了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其掌握有关对顶角的概念(包括互为余角、互为补角、互为邻补角、直线相交以及反向延长线等),笔者抓住“反向延长线”这一关键点,采取适当方法展开引导,以促进知识迁移,为对顶角提供上位固定点,促进学生有意义的学习,避免学生机械记忆,让他们在灵活认知中深化理解,完善认知. 具体教学时,笔者首先会考虑与本节课知识点密切相关的知识有哪些,关键内容是什么,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到哪些旧知,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是什么……以此设计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不断认知中找到知识的最佳联系点,让学生由易到难,步步深入,促进教学反馈,达到预期目标. 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突破,笔者会在重难点处加强引导,提供充足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班级讨论. 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完善学生的认知,还能让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尤其是设计教学的环节,我们要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其“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在“先行组织者”引导下不断深入,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这样一来,就能借助旧知导入新课,让学生在任务驱动下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不断深入文本,以此奠定认知基础,为深远的课堂探究活动做准备.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及时给予引导,以促进教学有效开展.

比较探究,引发思考

深入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有些知识之间存在很多相似的地方,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习材料间的相似程度直接影响着知识迁移的范围与效果,所以,需要运用的原理越多,就会让学生产生相似的直觉,以此影响迁移量的多少.

教学中我们会发现,不同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结构和功能的众多可比性,我们可以抓住这一点,加强新旧知识的对比,以促进对新知的掌握. 以“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为例,这两者在知识呈现方式与发展轨迹上非常相似. 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对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的异同进行比较,就能在探究中领会新知,以此促进学生建构认知,让学生在知识迁移中深化思考. 在这一过程中,随着认知的深入学生会发现,“表面成分”相似,但“结构成分”不同的材料会引发混淆,从而导致错误的知识迁移. 再如,讲平方差公式(a+b)(a-b)=a2-b2时,字母作为其表面成分,需要学生再深入一步,根据“两数的和与两数的差的乘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来探究其结构成分. 在此基础上,笔者会让学生继续探究(a+b)(-a-b). 如果学生不懂得知识迁移,与之前所学进行对比后就会得出“a2-b2”的错误结论,从而产生理解误差,无法把握公式的本质. 为了避免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我们就要新旧联系,促进知识迁移,鼓励学生把握学习内容的共同因素与不同因素,以此明确知识点之间的相似点和连接点,透过表面深入内里,分析材料的表面成分和结构成分,以提高学习迁移.

学生能在比较中促进知识迁移,并充分借助旧知展开新知探究,深化理解,完善认知,提高知识理解能力,这便为后续的探究奠定了基础.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密切关注“学困生”,并及时提供帮助,给予必要的指导,以让他们深化认知,培养思维能力.

综合应用,完善认知

初中数学教学最终都会落实到运用上,所以我们要结合实际创设运用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知识背景,让学生在任务调动下,主动参与教学,掌握要点,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探究,实现知识重组,为更深入的活动奠定基础.

如教学完分式的意义和性质以及通分、约分等内容后,就会进入分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小学同分母、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运算基础上深入学习,以此建构新的认知,充分调动学生,帮助其有效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发展认知结构. 这样,不仅能促进知识迁移,还能提供自主探究的广阔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强化知识运用,从而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科探究,达到预期目标. 在运用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受思维定式的影响,无法掌握迁移方向,进而进入理解误区,以至出现知识混淆,无法灵活处理问题的情况. 要避免这一情况,我们就要充分发挥思维定式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安排循序渐进的教学,辅以训练,不断深化学生的认知;另一方面,提供探究、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不断深入,在变式教学引导下掌握知识要点,解决问题.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促進知识的综合运用,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让学生在不断提升中培养探究能力;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在理解与感悟中提高学科能力,发展学科素养,落实教学目标,达到预期效果.

总之,知识迁移是促进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对此,我们要加以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其在兴趣驱动下不断深入,把握知识要点,在任务引导下培养思维能力,提升学科素养,为深远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知识迁移初中数学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在素质教育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开展学习活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由一道物理题引发的对绳子张力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