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 李白的白月光 杜牧的明月夜

2018-01-17 10:46李振华丁慧琴
全国新书目 2018年3期
关键词:旅舍沈括静夜

李振华 丁慧琴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那时他大约只有二十六岁,写作地点在当时的扬州旅舍。这处扬州旅舍,现在已完全无法追寻。据权威人士的研究,唐代的扬州城位于现在的扬州城北边,李白当年作诗的旅舍应在扬州城北的古城墙一带。

可以说,在中国,没有一个人不熟悉这首诗。它的影响之大,流传之广,其他任何诗词都无法与之抗衡。也许很多人不知道, 《静夜思》还存在另一个版本:“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如今来扬州寻找唐代的影子,我们选择唐城墙遗址为目标。隋代,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进入唐代,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当时,唐城包括子城和罗城两部分,城周长二十公里。

今天登上扬州城北的唐子城遗址,可俯视扬州城十里美景,微风轻抚,杨柳依依,风韵无限。可以肯定,就在这片土地上,当年曾留下年轻李白的脚印。前面的某一个土坡上,曾挺立过一座普通的旅舍。在一个静静的秋夜,李白住在这里,他抬头望着天空的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静夜思》。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他又写下《秋夕旅怀》: “凉风度秋海,吹我乡思飞。连山去无际,流水何时归。目极浮云色,心断明月晖……”

时间的扫帚在不停地清扫这个世界,一千多年后,它早已将那座普通的旅舍清扫干凈,将那块地方变成了我们眼前的模样。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曾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做过推官和掌书记,与当时同在幕府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杜牧离开扬州回到长安以后,经常怀念昔日在扬州的时光,怀念同僚韩绰判官,就写了这首诗。

扬州在唐代是长江中下游最繁华的都会,店铺酒肆比比皆是,更有许多风景如画的好去处。诗中提及的二十四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现在它在哪儿?

其实,从宋代起, “二十四桥”就成了一宗众说纷纭的疑案。有人说,它是一座桥。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二十四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二十四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有人说,它们是二十四座桥。宋朝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中说:“扬州在唐时最为富盛,……可记者有二十四桥。”并注明,“今存”者只有六桥及一处“新桥”。显然,他认为历史上有二十四座桥。沈括以治学严谨著称,因此,这一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更多的人还是倾向于二十四桥是一座桥。

现在,如果你想探寻二十四桥的踪影,就来扬州的瘦西湖吧。站在瘦西湖湖滨,你就可以看到,这里有一座二十四桥。这是一座单孔拱桥,汉白玉栏杆,如玉带飘逸,似霓虹卧波。它长24米,宽2.4米,栏柱24根,台级24层,处处都与数字“24”对应。洁白栏板上彩云追月的浮雕,桥下巧云状的湖石堆叠,周围遍植的丹桂树,使人看到云、水、花、月在这里交集,感受到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妙境。

许多游人都知道二十四桥是一座名桥,或者是知道它的来历,围在这里不肯离去,更多的人登到桥上,举目远眺,体会玉人吹箫的意境。

猜你喜欢
旅舍沈括静夜
沈括
沈括真的害过苏东坡吗?
旅舍之家
静夜思乡情意浓
古代的“十万个为什么”
蝶恋花·静夜思
钱锦杨??《静夜思》
成都青年旅舍空间研究
我国青年旅舍发展核心竞争力初探
“妻管严”沈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