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地,懂地

2018-01-18 08:13尹邦明
当代贵州 2018年2期
关键词:纳雍县华龙工作队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尹邦明

最近,一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十八洞村》广受好评,观众纷纷为影片中帮扶干部及村民不认命、不服输、勇于向贫困宣战的精神所感动。

尽管电影中的故事在湘西,但与之毗邻的贵州大地同样为打赢脱贫攻坚立下愚公移山志。纳雍县董地乡就是其中之一。

到达董地乡时,已是晚上。乡政府楼顶上的几行字熠熠生辉: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小康不达,誓不罢休。

随行的乡政府宣传委员杨仕贵说,这几行字反映了董地乡干群鏖战脱贫攻坚的精神面貌:“不脱贫誓不罢休。”

群众实干

初冬,朴德村贫困户彭志艳家的一亩华龙菌草郁郁葱葱。

而在往年这个时节,这一亩地是收割苞谷后留下的满目萧条。

早些年,为了让家里多点收成,彭志艳干脆把田挖成了土,全部种植苞谷,一年下来,顶多也才收800斤。

不甘贫穷的她狠下心再一次向地要粮,又在有限的地里套种黄豆、洋芋和萝卜,结果等到大儿子上大学时,作为猪食的苞谷洋芋所剩无几。

“这到底是为什么?”尽管万分不解,彭志艳还是年复一年,如此轮回。

董地,系彝语地名,原意指像厢子一样的田。典型的石漠化山区,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一亩,土地贫瘠,经济结构单一。

董地乡党委副书记龙淑凯告诉记者,当地农作物有“三宝”:土豆、洋芋、马铃薯。虽然是一句玩笑话,也透露出产业发展的无奈。

2017年开春,董地乡调整产业结构,号召村民种植华龙菌草,彭志艳将信将疑试种了一亩华龙菌草。“死马当成活马医,反正都是穷。”彭志艳说。

令彭志艳意外的是,华龙菌草不仅让她的2头猪有了充足的饲料,而且还有一大半牧草被华龙集团按市场价回购,一亩地收入多了近3000元。

“加上我在公司上班的工资,三个孩子的杂费都解决了。”彭志艳信心满满。

政府实帮

“中国扶贫看贵州,贵州扶贫看毕节。”此言非虚。

2016年,纳雍县董地乡被确立为全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成为主战场和决战区。

2017年初,贵州省副省长钟勉定点扶贫董地,多次到董地乡指导精准扶贫工作。

纳雍县安排45名副县级及以上领导为乡镇(街道)主战场指挥长,选派了208名干部驻村帮扶,招聘扶贫特岗人员509名,增加贫困乡村力量。

而董地乡养鸡产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又给彭华昌当头一棒。

董地乡之前就有较大的土鸡养殖产业,但不知为什么,鸡倒是销售了不少,但是蛋不好卖。

彭华昌意识到,要在新的一年推开其他产业,首先要解决“鸡盛蛋衰”的顽疾。

“自产自销!”彭华昌斩钉截铁。

2017年2月,纳雍县主要针对董地乡启动了“一个鸡蛋营养改善计划”,全县中小学及幼儿园在内的513所学校15.3万名学生每天中午吃上一个土鸡蛋,撬动了土鸡产业的巨大扶贫效应。

一个鸡蛋,5毛钱。纳雍县有营养改善计划的513所学校,15.3万名学生,每天鸡蛋需求量达15.3万枚,每天产值7.66万元,每月160多万元,每年1000余万元。

每个学生每天增加一个鸡蛋,直接为贫困群众带来千万元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有效助推教育扶贫和产业扶贫。

进入脱贫攻坚决胜阶段,产业扶贫已经不是新词了。可是产业究竟要怎么发展?彭华昌说,远远不止想的那么简单!

在线二维柱切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人血清中多索茶碱浓度 ……………………………………………… 郑玲利等(9):1264

产业是铲除穷根的根本之策。要吃透产业扶贫,就得精雕细琢。

如何精雕细琢?彭华昌说:“董地乡脱贫攻坚,首要任务就是懂地。懂地,就是要围绕全乡5.97万亩耕地、6.95万亩林地做好养殖业和种植业的大文章。”

2016年,董地挂上产业扶贫“歼灭战”的作战图;

2017年,董地乡就实施了300亩药膳蔬菜种植、3000亩华龙菌草种植、改扩建年出栏仔猪1万头糯谷猪原种场基地,建成6个200头以上规模的肉牛养殖基地。

董地乡的快速减贫,折射的是政府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勇气。

干部实驻

“如果不是小梁,我们还在种玉米。”董地乡朴德村村民张青爱告诉记者。

张青爱口中的小梁是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土地整治中心的工作人员梁世骥。

2016年10月,梁世骥来到董地乡,成为董地乡脱贫攻坚指挥部前线工作队的一员,负责董地乡土地整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

此时,董地乡计划大面积推广种植华龙菌草。

事实摆在眼前,要规模种植菌草,就需要有良好的土地条件和田间基础设施作支撑。董地乡作为典型的高海拔山区农业乡,这是一个短板。

“必须整治所有耕地,完善田间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打下基础。”梁世骥打算啃下这块硬骨头。

梁世骥和其他工作人员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到土地整治项目经费1.08亿元,在全乡11个村实施57个土地整治项目。

如今,已种植的2248亩华龙菌草,十分繁茂。看着一条条产业路环绕在半山腰,梁世骥感慨地说:“真不容易。”

董地乡的快速减贫,折射的是政府带领群众决战脱贫攻坚的决心和勇气。图为朴德村村民正在培育华龙菌草。(董地乡政府供图)

梁世骥只是董地乡驻村工作队倾情帮扶董地脱贫攻坚的一员。

自进驻董地后,驻村工作队7名队员仅用7天时间,就走遍了全乡11个村132个村民组,摸清了耕地、林地、森林、石漠化程度及人口等情况。

在工作队的扶持下,青山村的本地糯谷猪养殖企业已建成年出栏仔猪1万头的原种场基地,建设放养基地4个,成功打造“纳雍董地糯谷猪”品牌,有望带动贫困户285户1404人脱贫。

为了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群众的人畜饮水问题,工作队在玉龙村、青山村、黎明村、朴德村、罗嘎村打出7口井。并完成联和村、黎明村、新华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解决了4543人的饮水困难问题。

一组组鲜活的数据反映了董地的点滴变化,也书写了驻村干部倾情帮扶“大文章”。

猜你喜欢
纳雍县华龙工作队
吉林省各地驰援长春工作队
——兰台人名录
好好去爱
江苏民革助力贵州省纳雍县猪场乡脱贫出列
刀笔“写”出的艺术生命——华龙宝的雕塑创作及其他
扶贫工作队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纳雍县委离退局认真学习贯彻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
纳雍县委离退局开展“三爱一践行”主题教育宣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