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产业子基金激活“造血”功能

2018-01-18 08:13冉阿建
当代贵州 2018年2期
关键词:造血水城县猕猴桃

文_当代贵州全媒体记者 / 冉阿建

脱贫攻坚进入攻城拔寨的攻坚阶段,面对深度贫困这一最难啃的“硬骨头”,关键在产业扶贫。

2016年底,贵州省创新基金筹集方式,设立全国首支省级脱贫攻坚投资基金,计划募集总规模3000亿元,其中,扶贫产业子基金1200亿。

一时间,一笔笔脱贫攻坚扶贫产业子基金向农村倾斜聚焦,一批批以国有企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层次聚合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一项项特色优势扶贫产业在金融活水的浇灌下发生裂变,一个个贫困人口实现“摘穷帽”“拔穷根”,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得到充分激活。

探索贵州经验

摸着石头过河。作为全国首支省级脱贫攻坚投资基金,贵州坚持在推进工作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推进工作,用好用活扶贫产业子基金。

在省级层面,解决了基金投资模式、项目评审标准、基层统筹不够等问题,形成了全产业链、全利益链、全要素链、全流程链、全责任链,定主业、定主体、定模式、定额度、定计划和标准化、绿色化、规模化、品牌化、工厂化的“五全五定五化”总体工作思路,采取了产业专班、“分片包县”督查、分市(州)座谈调度等做法,加强对面上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督查。

在市州层面,六盘水市创造“三变改革”产业扶贫模式,推动了猕猴桃全产业链快速发展,成为全国农村改革的一面旗帜;铜仁市创造“三真三因三定(真情实意、真金白银、真抓实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户施策,定点包干、定责问效、定期脱贫)”产业扶贫经验,走在了全省前列;遵义市创造“三个一(选准一批产业、创建一个品牌、带动一批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指导各地精准选取本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将主导产业的上中下链条和产供销环节整体谋划,推动了全产业链发展。

在县级层面,各地结合实际情况,做强做大县级平台公司,借助强企帮扶契机,以产业为抓手,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

六盘水市水城县是“中国野生猕猴桃之乡”,自2000年引进红阳猕猴桃种植以来,全县已建成猕猴桃产业基地10.3万亩,配套建设了特色农产品仓储物流园、冷链电商物流园、猕猴桃加工厂,猕猴桃全产业链初具模型。

“水城县申报的扶贫产业子基金将集中用于红心猕猴桃这一品牌的全产业链打造,按照国有公司+村级合作社+实施主体(农户、大户、企业)的‘1+1+N’合作模式,形成资源集中、优势互补的助推发展模式。同时,探索创新“反租倒包”土地流转模式,将土地集中适度开发,助推脱贫发展。”水城县常务副县长陈勇说。

壮大特色产业

菌包和香菇销售是安顺开发区宋旗镇传统的村集体经济,建有22个大棚,受产能落后、规模偏小影响,难以扩展市场带动脱贫。宋旗镇富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仕荣说:“以前土地入股做不了抵押,跑了很多家银行资金都没有着落。”

好山好水好土壤好空气的贵州,孕育了独特的优质农产品,但长期以来,农业产业普遍存在“小、散、弱”的现实,而“融资难”“融资贵”更是农业产业规模小,档次低等客观问题的“拦路虎”。

扶贫产业子基金投放,贵州充分发挥基金优势,加快发展食用菌、蔬菜、生态家禽、中药材、茶叶五大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一县一业”发展。

水城美味红心猕猴桃。(水城县猕猴桃产业园区管委会供图)

2017年6月9日,由贵州银行安顺分行主理的安顺市首笔扶贫产业子基金成功落地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每50万元扶贫产业子基金带动一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原则,为安顺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香菇基地建设项目募集资金1176万元。

“有了这笔产业扶贫基金,我们能扩建20000平方米的恒温棚,实现日产20万棒菌包,使179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益,带动贫困人口年均增加收入8000元。”贵州聚福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何霞表示。

截至2017年12月15日,在扶贫产业子基金的投放下,贵州食用菌种植规模从5亿棒增加到9.14亿棒,蔬菜种植面积从1500万亩增加到1688.75万亩,生态家禽从1亿羽增加到1.48亿羽,中药材种植面积从599.45万亩增加到648.46万亩,茶叶种植面积从696万亩增加到732.22万亩。

同时,长顺绿壳蛋鸡、荔波蚕桑、盘州刺梨、关岭黄牛、湄潭茶叶、播州辣椒等80个县的主导产业已报贵州省基金办备案。

带动农户增收

“家里的土地全部都流转出去了,除了土地流转费,每年还有两三千块钱的分红。现在我和丈夫在贞丰县糯食产业园做工,每人每月有2000多块钱的收入,等明年产业园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我们将成为这里的工人,收入会更高。” 西南州贞丰县连环乡纳告村村民程兴春说。

贵州巷诺糯食集团总经理杨平介绍,贞丰县糯食产业园全产业链项目规划面积18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25万平方米,“我们从贵州银行申请到了2.34亿元的扶贫产业子基金,项目区涵盖110户贫困户468个贫困人口,项目建成后入驻40家企业,带动8000人以上就业,项目区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扶贫产业要做强发展,必须要有龙头企业来带领。当前,扶贫产业子基金已投资企业425家,包括147家国有企业、251家民营企业、13家混合所有制企业、14家专业合作社。引进了恒大、雪榕、中垦薯业等龙头企业30家。

在威宁自治县的中垦薯业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心,一群身穿少数民族服饰,正在采挖马铃薯种苗的妇女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我们是本地人,以前在外面打工,收入少也不稳定。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每月工资数千元,很满足。”她们说。

据了解,中垦薯业马铃薯原原种繁育中心已获批扶贫产业子基金2.45亿元,现有100名职工,60%来自精准扶贫户家庭。

繁育中心建成后,年可繁育3季微型薯4亿粒,80万亩一级种薯生产,至少帮助精准扶贫户建立基地2000亩,保证1000户贫困户均增收9000元以上。

数据显示,当前全省累计通过投资评审项目879个,计划投资678.24亿元,计划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9.98万户64.23万人。实际投放项目470个,到位基金267.73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10.47万户33.26万人。

猜你喜欢
造血水城县猕猴桃
让猕猴桃“跑”起来——眉县猕猴桃产业“销售链”调查
为什么猕猴桃身上长满了毛?
猕猴桃催熟日记
咸丰 审计增强支部“造血”功能
水城县荣获全国第二届“关爱明天 普法先行”活动多项殊荣
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