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北民俗:穿 土 的 孩 子

2018-01-18 02:22赵红
农业知识 2018年8期
关键词:婴孩沙土砂锅

我的家乡在偌大的黄河三角洲腹地,黄河水裹挟了泥沙滚滚而来。人说黄河水“一碗水,半碗沙”。在鲁北平原博兴老家,沙土窝子到处可见。这些沙土,不单单将花生、山药等作物养得茂腾腾,还成长了我们一代代农家的儿女。

孩子落地降生前,最先筹备的就是足够的沙土,沙土就是他们的衣衫。沙土到处可寻,极为经济。壮实的汉子会到野坡里挑选干净的沙土。村里老人说,远落淤,近落沙。有的沙土不够纯净,掺杂了红淤土,这样的沙土质地不纯,会沾黏皮肤,婴儿娇嫩的皮肤更不受用。

如品赏古玩的坐镇专家,汉子们将拇指、食指和中指拢聚一起,轻轻捻着沙土,鉴别着土的质地,细细的沙土便在指尖指肚间松散开来。结实、敦厚的汉子有时候竟比天生敏感的女人还要心细。他们将挖到的湿沙用铁锹培实,装在藤篓里,用独轮车吱吱呀呀地推回家。或是用粗布口袋装了沙土,用阔实的臂膀背回来。黄灿灿的暖阳拖了大片的光芒洒在身后,烘托出一个个轮廓鲜明的剪影。他们的眼角眉梢透出掩不住的喜悦,即将为人父的紧张也偷偷地溜上脸庞。

沙土被摊开在太阳地里,尽享阳光的抚爱。农人需拿了筢子于来往间搂出一道道沟痕,不停地翻晒,像翻晒他们赖以生存的食粮。攥一把晒干的沙土在手,柔柔绵绵细细,愈是攥得紧些,便愈从手中如水流出,纷纷扬扬争抢着随风散去,在太阳光下闪烁着晶亮。这便是上好的沙土了。

用箩筛筛除杂物之后,沙土便可以放进砂锅里加热了,这道工序叫作炒沙土。缺了主劳力的家庭挖不来沙土,便端了砂锅到邻家去借一些。无论到谁家,她的砂锅都会被装满已然筛净的细沙,几乎要溢出来。他们懂得加热沙土,能够蒸干水分,杀死细菌,具有更强的吸水性,保暖又舒适。到现在我都固执地认为,其透气性也是远高于今天流行的“尿不湿”一族的。当初我家孩子落地时,就曾下了决心,让孩子也能如我们这代人一般,享受沙土口袋这一自然的恩赐。因为种种阻挠,终未如愿,徒增一桩憾事。

沙土是很容易炒熟的,用灶膛的余火就能把它烧开,沸腾的沙汩汩突突如涌泉。倘若心慈的母亲不放心,就多填一把灶火,将它烧至滚滚烫烫。把砂锅搁置一边,稍作降温,就可以倒入沙土口袋了。

沙土口袋——也就是婴孩的睡袋,是妇女们用它勤劳的双手织成缝就的,这样的手织粗布细密不漏沙,且愈洗愈是柔软舒适。那时候吃穿住行用全来自于自己的劳动,很少成品,甚至半成品,可谓“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口袋大多是红色的粗布,代表了吉祥如意。记得我家年轻的婶子特别爱美,就挂了一枚制钱儿在布袋上作为装饰。沙土装进口袋时,还热得多,母亲们便会探了手进去,慢慢地摊匀、降温,用自己的肌肤感受着沙的温度。脱离母体不久的婴孩,被抱进暖暖的沙土口袋里,便如重新住进母亲的怀抱,欢喜地举了小拳头,抬高了小脚丫,土布口袋便此凸彼鼓,一同表达着它的快意。再大些的婴孩,更是欢喜地把小屁股高高地擎起、落下,口袋周遭便落下一些欢腾着的沙尘。孩子托管给老人看,也有失手的时候。记得我表妹降生时,她年迈的姥姥把孩子抱进没有摊匀的沙里,表妹紧挤了双眼,摇着小拳头,横咧开小嘴,猛然爆出抓心的哭声。舅母赶忙把她抢出来,可是表妹肉肉软软的脚丫子已然烫伤,舅母的眼泪便跟着哗哗地落。

孩子拉尿在布袋里,只需提起口袋尾部抖一抖,湿作一团的沙便会滚在一边,不会脏了孩子。因为有了土口袋,妇女们也就耽误不了手头的活计。推磨、烧火、纺棉、织布、纳鞋底,样样不落。因为沙土重实,孩子穿了也不会爬开去,从土炕上跌落,就相对安全些。大人把孩子放在沙土口袋里,甚至放心地到坡地里干活。记得大姨家孩子多,没有人手看孩子,个个孩子穿沙土到一周岁多。那时,孩子已经能够站立,大姨把孩子装在布袋里,随即用了绳拴在窗棂上,由他自己玩耍。等大姨回来,孩子依旧乐呵呵地隔了窗棂,伸了小胳膊呼唤着娘亲;孩子忽闪的瞳仁,咿呀的叫声更是猛烈撞击了娘亲的心扉,揪扯得她心疼不已,猛然扑过去,把孩子紧紧地抱将在怀里……

穿了沙土的孩子大多不感冒发烧,不生痱子。冬天沙暖,孩子的屁股温温的;夏日沙凉,则爽爽的。就是久病卧床的老人,常睡沙土,便也不会生长褥疮。现在有些地区流行沙土浴,人们将自己囫囵淹没于沙土中,直至脖颈,只留了脑袋在外面,据说有着排汗、祛毒及美容的功效。由此看来,我们的先人自有他们的睿智。

(赵 红)

猜你喜欢
婴孩沙土砂锅
人生路
成长
差别最大的字母
山东90后小伙卖黄河沙土
做炖菜砂锅最好选无釉的
沙土裤里的生命密码
砂锅里也有重金属
打破砂锅问到底
细微的阳光
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