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初探

2018-01-19 17:43
现代农村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灰霉病蚜虫病斑

赵 亮

(和县乌江镇政府 安徽 和县 238200)

草莓是一种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范围较广,其果实色泽艳丽,柔软多汁,酸甜适度,故有“水果皇后”的美誉。现在国内栽培规模日益扩大,乌江镇现有草莓种植面积350亩左右。多年来草莓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影响着草莓的产量和品质,给农民带来了经济损失。笔者通过几年的观察实践,总结出草莓常见病害病毒病、灰霉病、白粉病等的发病特点,及蚜虫、螨虫、地下害虫等虫害的为害特点,结合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种植特点将草莓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 种苗及土壤消毒

草莓种苗带菌,种植前可用多菌灵500倍液浸根1 min后定植。土壤消毒有助于防治土壤带菌的病害和地下害虫,消毒方法有2种:一是晒太阳法,草莓采收后,空地成垄盖膜后于7~8月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暴晒10~15 d。太阳辐射可使地表土温升高到60℃以上,可有效防治土壤中的病毒病菌。二是施毒肥法,栽苗前可将地虫杀星等颗粒剂和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入农家肥中,按每亩2~3 kg撒施于栽植沟内,能较好地防治地下病虫害。

2 加强栽培管理

2.1 科学定植。在发芽分化开始前10~15 d定植,而最适合定植时期为9月上旬。定植时苗木的根茎直径要超过1 cm,具有4~6片展开叶,健壮无病毒、根系发达。在做好的畦上栽植2行,要求株距16~20 cm、行距30~35 cm。栽苗后,可浇水渗透,栽培深度要求浅不露根、深不埋心。阳光过强需遮阳,以利缓苗。

2.2 合理施肥、浇水。草莓忌旱忌涝,对水分敏感,特别是在开花到果实成熟期,肥水要均匀充足供应,保持土壤湿润,每采收1批果就要追施1次肥。追肥以磷钾肥为主,一般在顶花芽现蕾后开始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15~20 d追肥1次。追肥时随着浇水每亩施入氮磷钾冲施肥5~10 kg。在接近成熟时,要增加钾肥的追施比例,以提高浆果的含糖量。判断土壤含水量。一般可在晴天上午查看草莓植株的幼嫩叶片边缘是否吐水。如果幼嫩叶片边缘吐有大量水珠,表明草莓土壤含水量适宜;如果幼嫩叶片边缘没有或者很少有水珠,可判定田块缺水。

2.3 植株整理

2.3.1 掰芽。促成栽培由于定植时间较早,在顶花序抽出前,只须保留1个顶芽即可,选留2个方位好而粗壮的腋芽,其余掰除。

2.3.2 掰叶。随着新叶的展开,定期及时掰除老叶、黄叶、病叶,以减少养分消耗,有利于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和增强光照。

2.3.3 掰花茎。要及时掰掉花茎,第1和第2侧花序一般于3月下旬、4月上旬采收结束,为促进新花序的抽生,应及时掰除老花茎。

2.4 轮作倒茬。轮作倒茬是防治土传病害的关键措施。大田轮作时前茬宜选玉米、小麦、水稻、瓜类等作物,番茄、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与草莓有共同病害,不要与此类作物轮作。

3 草莓主要病虫害识别

3.1 病害识别

3.1.1 叶部病害。①蛇眼病:病斑圆形,大小均一,似蛇眼。②叶枯病:病斑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会产生小黑点。③灰霉病:病斑大而不规则,湿度高时会产生灰色的霉菌。④炭疽病:病斑呈楔形;⑤轮斑病:病斑从小斑点向外扩大,形成轮纹,呈楔形病斑,老化时出现小黑点。⑥白粉病:叶背面产生白粉状物,茸毛状。⑦黄萎病:小叶中的1~2枚黄化、变小而呈畸形。

3.1.2 果实病害。①蛇眼病:种洼部变褐色,且凹陷;②白粉病:果面产生白粉状物;③灰霉病:果面产生灰霉,逐渐变软腐败。

3.1.3 芽的病害。①芽枯病:幼芽、蕾枯萎,叶柄基部等发生褐色病斑;②灰霉病:芽、蕾等变褐色并产生灰霉而腐烂。

3.1.4 匍匐茎的病害。①炭疽病:发生凹陷的黑褐色病斑;②轮斑病:发生赤褐色的病斑。

3.1.5 全株表现的病害。根腐病:根尖变黑褐色,而中心柱呈赤褐色;萎黄病:新茎的导管变褐色,而后叶由外向内逐渐枯死;炭疽病:新茎部由外向内褐变,但导管正常,逐渐枯死;毒素病:株高变低,叶变小,植株矮化。新叶展开慢,先尖卷曲,左右两小叶大小不一;萎缩症:外叶变成赤紫色,植株萎缩。

3.2 草莓主要虫害识别。斜纹夜盗虫:幼龄期群生,食害新叶和芽或者叶肉;随着虫龄增大而散布于背面,吃食叶片,主要在夜间为害;铜绿金龟子:成虫于夜间吃食叶片;叶螨类:叶面出现针尖状白点,形成白斑,进而萎黄枯死;草莓根蚜:新叶萎枯,根际部堆起松土,并共生有蚂蚁;草莓芽线虫:新叶变成畸形,富有光泽,无茸毛。芽变成赤芽,多在苗期;蜓蚰:食害果实,尤以成熟部分被害为多,吃成深穴,使果实腐烂;斜纹夜蛾(幼虫):花和蕾、幼果被食害;蓟马:花心部呈黑色,果面呈茶褐色,果肉变软;根线虫:根上产生瘤状物而腐烂,叶萎缩,生育停止;胡桃根线虫:根变褐色,腐烂脱落。叶缘变红,植株枯萎;蛴螬:根或根茎部被食害,地上部枯萎而死。

4 草莓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技术

4.1 主要病害的预防与治疗。长江中下游地区严重影响草莓产量和品质的病害主要有灰霉病、病毒病、根腐病、白粉病、炭疽病,尤以灰霉病、病毒病较为突出。灰霉病的防治主要是做好深沟沥水,控制田间湿度,如遇连阴雨需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克菌丹800倍液,隔10~15 d喷雾1次,病残体及时摘除带出田外集中深埋消毒。病毒病主要传播媒介是蚜虫,春秋干旱多湿季节加强对蚜虫的防治,少量发病时喷病毒A等抗病毒剂防治。

4.2 主要虫害的防治。虫害主要有蚜虫类、叶螨类、斜纹夜蛾类,蚜虫类主要用吡虫啉类杀虫剂喷雾防治效果较好,螨类用专用杀螨剂防治,主要喷叶背面。蚜虫和螨类虫小易治疗,但危害不容小视,需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斜纹夜蛾类主要用敌百虫、阿维菌素防治。

4.3 主要草害防治。草害主要以提前预防为主,田间杂草主要有青棱草、水花生等,一般栽培前预防,田间管理以人工清理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草莓生长主要季节为冬春季,气温较低,实践证明铺设黑色地膜不仅有利于提高地温,还有利于抑制杂草的生长。

猜你喜欢
灰霉病蚜虫病斑
蚜虫婆婆
番茄灰霉病巧防治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出生十天就当“外婆”的蚜虫
散叶莴苣灰霉病药剂筛选试验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莘县地区灰霉病菌对腐霉利的抗药性研究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爱吃蚜虫的“花大姐”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