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2018-01-19 11:33李艳花
健康必读·下旬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检验结果血液

李艳花

【摘 要】:目的: 探究血液标本质量和检验结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检验科2013年3月-2014年3期间收集的116份血液样本,开展本次研究。其中有58分为质量合格样本,另58分为质量不合格样本。质量合格血液样本为对照组,质量不合格血液样本为观察组,观察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原因并对比组间检验结果差异。结果: 观察组血样质量不合格调查中,血样放置超过6h导致质量不合格的比率高于其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检测,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且与标准值偏差较大。组间数据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血液样本质量严重影响检验结果,质量合格的血液样本可准确检测出患者疾病,以便临床就诊治疗。

【关键词】:血液;标本质量;检验结果

【中图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11-03--01

前言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检验的常规项目,其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血红蛋白等内容[1]。其可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快速且准确的依据,以便疾病确诊。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血细胞分析仪精密度和检测效率也不断提升。其可有效检测人体血液标本,提升疾病检测准确率[2]。但在为患者开展血常规检测分析前,需严格控制血液标本質量情况。临床检验时,常出现因血液标本质量不合格影响检测结果的事件。故本文选取58例血液标本,开展标本质量与检测结果的探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3-2014.3健康体检者开展血常规检查的血样标本116例,依照血样质量分为对照、观察两组,各58例。对照组男29例,女29例,年龄29-73岁,平均年龄(51.3±23.1)岁;观察组男28例,女30例,年龄30-72岁,平均年龄(51.7±23.3)岁。本研究经患者同意,并已签署知情告知书。所有血样患者基础资料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1)纳入标准:纳入无心肺衰竭及凝血障碍患者。(2)排除标准:排除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

1.2 方法

叮嘱患者于清晨到院参加采血,清早不可进食。选取需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16例,取其清晨空腹静脉血开展检测。对被检验者食指处表皮进行无菌消毒,并采用一次性采血针针刺采血。将血液放入子弹头抗凝管之中,待检。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美国贝克曼公司),以配套专用稀释液进行检测。

1.3 评价指标

观察对比组间检测结果差异[3]。组间对比的所有指标标准值均可参见WTO《血常规标准参考值》[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分析数据,所有计量资料通过“”表示,对比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n(%)”表示,对比采用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样质量不合格原因分析

血样放置超过6h导致血样质量不合格的比率较高,与其他组相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2.2 两组检测结果对比

所有数值均取均值记录对比。观察组血样检测出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值均高于对照组,与标准值存在较大差异,组间数据相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血常规检测可为疾病确诊提供依据,以便及时为患者开展救治。但血样质量往往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增加疾病漏诊及误诊例数。故为患者开展血常规检测时,需加强对血样质量的监控。影响血样质量的条件是多种多样的,例如:血样采集、血样保存、血样运输等。故本文选取本院血样质量较差的血液样本,展开调研。

本次在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原因调查之中,发现了血样放置超过2h、末梢采血和下午3:00采血三个主要原因。第一,血样放置时间超过两小时,属于贮存、运输、送检因素。故本院日后将加强对血样运输和储存送检等环节的关注,提升待检血样的质量。同时,采血完毕后需及时将血液标本贮存于密闭容器内,于室温下保存。需保证贮存温度不可低于18℃[5]。本次调查之中,还有少数病理因送检过程中导致血样剧烈晃动,出现溶血现象。故应规范血样送检人员的血样运输能力,降低溶血事件发生率。第二,末梢采血。当前认为血液样本采集最佳为静脉血,静脉血样的质量能为理想。但是,末梢采血会受到穿刺因素,环境因素,温度因素的影响,导致血液标本出现较大变化。如采末梢血液,就会造化岑高校动脉被穿刺,可明显增加白细胞计数。故本次末梢采血也导致了血液标本不合格,影响了检测结果。第三,下午3:00采血。人体血液常会受到进食,运动,情绪、时间等因素影响,故需取清晨静脉血予以检测。下午采血患者因身体代谢、环境等因素,故检测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院日后将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提升血液标本质量,提升检测结果的准确度。

除此之外,还存在多种因素影响血样质量,导致血液样本质量降低[6]。第一,药物因素。血常规患者血样质量,常常受到药物影响。因患者服用药物会导致白细胞降低,或其他因素改变,不利于疾病诊断。故在采血前,护理人员可询问患者是否存在服用情况。如有服药情况,可建议其停药后再行采血,保证采血质量。第二,抗凝剂因素。当前,采血抗凝剂多为EDTA盐汇聚的EDTA-NA2。因该种药物溶解度更高,对白细胞影响更小,故临床应用交织较高[7]。但其浓度为1.5mg/ml可发挥最佳效果,故检测是常会导致红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偏高,需严格掌握抗凝剂浓度以提升检测效果。第三,采血量因素。采血多少与抗凝剂比例关系密切,血液比例过大则会导致血液样本形成血块,造成血细胞分析仪阻塞。不仅会阻塞细胞分析仪器,也会影响检测结果。故需加大样本量,提升检测效果。第四,溶血凝血因素。采血时需避免用力挤压穿刺部位,避免血细胞受外力因素引发溶血。同时,禁止针头在经脉中反复穿刺,导致溶血或凝血现象产生。第四,加强采血人员穿刺技术。部分采血人员静脉穿刺过程中因技术不佳,导致采血失败。不仅影响血样质量,对患者的皮肤也造成一定损伤。同时,还需加强采血人员的心理素质教育,避免采血人员因采血偏差增加纠纷事件,影响血样抽取和检测。第五,加强患者血样检测前的教育力度。部分患者因检测前紧张,穿刺部位不合格,导致血量不足,影响正常采血。也会因采血前患者大量饮水导致血液稀释,影响检测结果。故需加强患者检测前的教育工作,需详细询问患者采血前曾有什么活动,叮嘱患者血常规检测相关事项,以便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孙玉华[8]在《探讨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护理对策》中,针对影响血液样本质量的情况开展了探究。本人探究与其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论题的不同。故可综合观之,提升血液样本质量提升意识。

综上所述,血液标本质量严重影响了检验结果,导致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数值均出现偏差,影响检测效果。故临床检测之中,可加强对血液标本血样放置时长,采血方式,采血时间等条件的控制,确保血液样本的质量。

参考文献

田平.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6, 7(16):150-151.

黄晓东.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 16(41):114.

赵晓红, 李明安, 徐庆雷. 多种临床标本微生物检验阳性率结果的比较分析[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6, 37(22):3126-3127.

王雪菲. 浅析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相关因素[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19):112-113.

张凤侠, 高淑芹, 赛凤英,等.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及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J]. 中国保健营养, 2017, 27(10):20-21.

孙巽华, 赵翠平. 临床血液标本的质量缺陷分析及管理措施[J]. 中国卫生产业, 2017, 14(15):36-37.

许世琴. 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相关性措施对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的影响观察[J]. 中国医学工程, 2017,5(7):65-67.

孙玉华. 探讨分析血液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及护理对策[J].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28):25-26.

猜你喜欢
检验结果血液
尿毒症患者的治疗中采用常规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与高通量血液透析的临床效果对其肾功能的影响分析
血液透析中风险护理的应用探索
血清胆红素与尿酸检验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研究
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探究
溶剂残留量检验结果影响的重要因素分析
谈提高食品质量检验结果的准确度
单手肩上投篮支架式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EXPLAIN详解血液与血管老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