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研究综述

2018-01-20 00:23罗小燕黄欣荣
商业经济研究 2018年1期
关键词:共享经济规制综述

罗小燕 黄欣荣

内容摘要:学界对共享经济的内涵、特征、影响、规制以及共享经济企业的市场主体和运营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多学科视角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一定的共识,但还存在较大分歧。由于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样本不同、数据有限等方面的原因,部分研究结论还存在互相矛盾的现象,宏观影响方面的部分结论还未能得到经济统计数据的证实。未来的研究有待在量化研究、历时研究和综合研究等方面继续深化。

关键词:共享经济 内涵 影响 规制 趋势 综述

近年来,以Uber、Airbnb为代表的共享经济的崛起,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Puschmann和Alt根据研究视角的不同将现有研究成果划分为宏观经济视角、微观经济视角和综合视角—宏观视角聚焦于共享经济这种混合市场模型,微观视角聚焦于共享企业的战略、流程、系统以及公司与顾客的互动,综合视角则主要研究与服务导向理念紧密联系的服务科学问题。这种基于研究视角的分类有一定的合理性,但难以囊括不同学科视角的诸多研究成果,未能反映现有研究的全貌。通过对现有成果的分析可以看到,学界的研究沿着“共享经济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影响—共享企业如何运营—共享经济如何规制”的逻辑主线不断推进。

对共享经济内涵的研究

对研究对象较为一致的界定,是学术研究和学术对话的重要基础,然而,“要给‘共享经济下一个清晰的同时又包含了在实践中使用该术语的种种方式的定义,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一方面,学者们用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Gig Economy、On-demand Economy、Peer-to-Peer Economy等不同術语来指称“共享经济”,增加了人们整体把握共享经济定义的难度;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商业模式不断创新,其实践覆盖了从交通、旅行和住宿到停车位、电影/娱乐、租赁等20余个行业,不同行业的共享企业,表现出诸多细节上的差异性,这也使得界定共享经济的难度大增。政府、组织和学者尝试从不同角度给出一些定义,但这些定义在分享对象的界定上尚存较大分歧,例如,Wosskow将共享经济定义为“帮助人们共享资产、资源、时间、技术使用权的在线平台”;我国新近发布的《分享经济发展指南(征求意见稿)》中将分享经济的基本内涵表述为“利用网络信息技术,通过互联网平台将分散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Stephany则将共享经济理解为“通过网络让社区使用未充分利用的资产”;Richardson理解的共享对象则是“未充分利用的资源”。这些定义所指范围明显不一。

尽管在共享对象上存在分歧,学界却在两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一是多数学者强调共享经济中共享的是使用权而非占有权,即所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上述定义也都体现了这一点。二是强调互联网和互联网平台在共享经济中的作用,例如,Botsman认为“消费者行为的变化、社交网络与电子交易市场、移动设备及电子化服务”是共享经济的三大驱动因素;Belk认为,传统社会共享行为和现代共享经济行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互联网。

对共享经济影响的研究

共享经济构成对传统经济组织形式的巨大挑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影响。Munkфe认为,共享经济对经济社会产生五个方面的影响:增加消费者效用、更有效地分配和利用资源、通过提高社会内聚力和第三人信任产生正向的社会外部效应、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率、释放经济潜能。Botsman和Rogers认为,共享经济具备将社会从过度消费中解放出来的潜能。Heinrichs认为,共享经济可能会创造一条新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跨学科的可持续发展科学有机会共塑该路径并随之发展。这种观点的拥护者认为,共享商品和服务的使用权创造了有效得多地利用资源(从汽车到住房)的机会,而这种机会又反过来导致经济活动规模的减小,从而产生环境效应。而且,共享资源使用权有助于建立社会资本并使得更公平地分配商品和服务成为可能。国内学者也有诸多发现:共享经济颠覆了资源配置的传统理念,实现“物尽其用”和“按需分配”,为大众创业提供新思维,同时释放新一代更多的活力,带动万众创新,人人共享使得创业变得更加简单,从而导致就业扩大,收入增加,居民生活品质得以提高;共享经济催生扩大了社会自由职业群体,推动人的关系和角色向本源回归,提升了人际信任模式,从而塑造了一种新型社会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在人们对共享经济褒奖有加的同时,Malhotra和Alstyne援引诸多实例,揭示了共享经济实践中并不鲜见的诸多阴暗面—住房短租对低收入长租房客的伤害、无事实根据的共享偏见、共享企业对监管和税收的规避、临工经济对处于金字塔底层人群的机会剥夺、共享对初次生产者的侵权、转嫁风险和逃避责任。此外,共享经济还对相关传统行业造成一定的冲击。

对共享经济企业的研究

(一)对市场主体参与动机的研究

住宿共享研究方面,Lamb聚焦于对真实经历的渴望,运用现象学的经验世界访谈法对Couchsurfing和Airbnb主人和客人的动机进行了研究,发现真实人际交往经历是吸引用户选择使用Airbnb住宿服务的主要原因,同时省钱在其中起了一小部分作用;Tussyadiah,I.对PSR的用户动机进行了研究,她将用户动机分为可持续发展、社区、经济利益三大类,其中经济利益动机影响最大。

汽车共享研究方面,为了了解顾客使用共享汽车服务的意愿,Jae-Hun Joo通过对韩国SOCAR用户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便利性和省时是用户使用汽车共享服务意愿的决定因素,费用节省和社交价值对用户使用汽车共享服务意愿的影响并不明显;Efthymiou和Antoniou对希腊年轻人加入汽车共享的意愿进行了研究,发现打车参加社交活动的人群、中低收入人群、环境意识强的人群参与汽车共享的意愿更强;Zoepf和Keith对美国共享车市场上的用户决策和技术选择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在期望的时间和地点取车让用户得到最大效用。endprint

(二)其他方面的研究

Ricarda等对众创空间的研究发现,在众创空间用户之间的学习过程中,创业成就(成绩)得以提高,在这些学习过程中,个人自我效能、众创空间用户之间的信任以及社区等理念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机会主义损害了信任和社区建设,将直接或间接的破坏学习过程。杨学成、涂科以优步为例,通过深度访谈及研讨会,描述了出行平台的价值共创过程,识别了其中影响价值共创的关键因素,并按影响力大小对这些因素进行了排序。谢雪梅、石娇娇以房屋共享领域的小猪短租为实例,研究了共享主体的个人特征对信任形成机制的影响。周礼艳基于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对影响其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结合存在的问题,从创新要素、总体架构、盈利模式、运营策略以及推广对策等角度,研究制定相应的策略,力求为构建O2O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对共享经济规制的研究

学界对共享经济规制的态度也存在较大分歧。Christopher等旗帜鲜明地反对规制,他们援引了一系列历史案例来证明:将过去的监管制度施加于当下的共享经济平台不会产生好的结果。相反,鉴于不断增加的选择以及网络信息的可获得性,解除管制将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改进消费者和公司的产出。Sofia Ranchordás从“创新法律的视角”分析了共享经济规制的挑战,总体上持一种审慎的支持态度—既不能因为规制而扼杀共享经济的创新,也不能没有规制。事实上,彻头彻尾的规制反对者仅是少数,学界的争议更多集中于怎样规制的问题上。澳大利亚公共事务研究所的Darcy Allen和Chris Berg提出了鼓励共享经济增长的规制设计新路径:鼓励自下而上的、组织的、自我调节的体系;减少职业许可,允许私人的认证计划和信誉机制发展;避免行业特定的管制框架体系;个人承包者的地位要在高度约束劳动法中保持独立。唐清利提出建立一个由合作监管和自律监管构成的混合规制模式,阐述了在具体的混合规制实施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要点。卢现祥认为要处理好共享经济运行和制度的关系,要处理好政府规制、法律与共享经济发展的关系,要协调好传统经济与共享经济之间的利益关系,要适应制度需求,提高制度的适应性效率。高明、文成伟认为要避免共享经济中新的消费“遮蔽”所带来的负面可能性,需要在社会建构技术的基础上,改写已有共享经济中的“技术代码”,从而避免消费个体可能因“遮蔽”所带来的新的“异化”。

研究展望

现有成果在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方面尚存不足,未来的研究有望呈现三大趋势。

(一)量化研究的趋势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方法论体系,前者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辨来揭示事物的内在属性,后者则通过比较精确的测量来反映事物的内在属性。两种方法本身并无高下优劣之分,但具体到共享经济研究,早期研究多以定性研究为主,学者们通过概念抽象和逻辑思辨提出的许多观点令人困惑不解。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共享经济会导致就业扩大,但相关文献中没有对此进行详细论证,本文认为这种观点可能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一方面,一些人通过出让闲置的资产(如汽车、住房等)直接对接用户需求,从而增加了直接就业,另一方面,通过共享,商品购买量减少,节约下来的资源用于生产其他产品和服务,消费者省下来的钱,用于其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新增的生产和服务间接地增加了就业。但是,无论是直接就业的增加还是间接就业的增加,都经不起细致的推敲—一方面,直接增加的就业,是对原有就业的挤压或替代,另一方面,共享经济在间接增加就业的同时,也直接减少了节省下来的产品和服务中的就业。类似这样的关系,尚需要建立在数据基础上的量化研究来作出判断。

(二)历时研究的趋势

共享经济是一种全新的且尚处于不断演变发展中的经济形态,它会对消费者行为、特定行业和产业、宏观经济等产生多大影响,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纵向的历时数據的验证。如果我们的认识仅仅建立在局部地区的短时期数据基础上,就很容易掉入以偏概全的认知陷阱。例如,有学者认为,在共享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现代经济将进入一个生产率增长的新纪元,但事实上,无论从发展中国家还是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统计数据来看,人们寄予共享经济的期望都没能得到验证,这便是共享经济的“生产率悖论”。Munkфe给出了“生产率悖论”的三种可能的解释—一是学界对共享经济条件下生产率增长率的期待是不正确的;二是当前的技术和数字化发展尚不够成熟,尚不能转化为宏观经济水平上可感知的生产率增长;三是导致我们不能充分理解数字化的真实生产率效应的测量问题。类似这样的问题,只有通过长时间的纵向跟踪研究才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三)综合研究的趋势

综观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这样的研究视角,充分体现了现阶段人们对共享经济的主要兴趣点所在,一方面共享经济是对传统市场模式的扬弃,人们迫切需要了解这种新型经济形式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影响,另一方面,参与市场角逐的共享企业热切渴望解开“独角兽”企业的成功密码,各国政府对于规制之道的探索也显得非常紧迫,这个意义上,现有研究视角不可谓不适当。但是,共享经济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往往和社会、文化等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在不同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传统下,人们对共享经济往往会有不同的态度,参与共享经济的行为也体现了很大差异,进而对其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要达成更为科学的、更有解释力的研究结论,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Thomas Puschmann,Rainer Alt.Sharing Economy[J].Bus Inf Syst Eng,2016(1)

2.Juliet Schor.Debating the Sharing Economy.Great Transition Initiative[EB/OL].(2014-10)[2017-02-28]. http://www.greattransition.org/images/GTI_publications/Schor_Debating_the_Sharing_Econnomy.pdf.endprint

3.刘国华,吴博.共享经济2.0:个人、商业与社会的颠覆性变革[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5

4.Wosskow,D.Unlocking the Sharing Economy:An Independent Review[EB/OL].[2017-03-14].Department for Business,Innovation and Skills,London. 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378291/bis-14-1227-unlocking-the-sharing-economy-an-independent-review.pdf.

5.tephany,A.The Business of Sharing: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nd Making it in the New Sharing Economy[M].Palgrave Macmillan,Houndmills,Basingstoke,Hampshire,New York,2015

6.Lizzie Richardson.Performing the sharing economy[J].Geoforum,2015(67)

7.Botsman R.Sharings not just for start-ups[J].Harv Bus Rev,2014,92(9)

8.BELK R.You Are What You Can Access:Sharing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Onlin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4(67)

9.Malthe Mikkel Munkфe.Regulating the European Sharing Economy:State of Play and Challenges[J].Intereconomics,2017,52(1)

10.Botsman,R.,Rogers,R.Whats Mine is Yours:How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s Changing the Way we Live[M].Collins,London,2011

11.Heinrichs,H.Sharing economy:a potential new pathway to sustainability[J].GAIA-ECOLOGICAL PERSPECTIVES FOR SCIENCE AND SOCIETY,2013,22(4)

12.Chris J.Martin,Paul Upham,Leslie Budd.Commercial orientation in grassroots social innovation:Insights from the sharing economy[J].Ecological Economics,2015,118

13.董成惠.共享经济:理论与现实[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6(5)

14.王喜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共享经济[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5(11)

15.宋逸群,王玉海.共享经济的缘起、界定与影响[J].教学与研究,2016(9)

16.丁元竹.推动共享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基于对国内外互联网“专车”的调研与反思[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6(2)

17.何方.新型社群与共享经济的持续发展[J].浙江学刊,2016(6)

18.Arvind Malhotra,Marshall Van Alstyne.The Dark Side of the Sharing Economy...and How to Lighten It[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14(11)

19.Lamb,Z.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t experience:Analyzing the motivations of travelers in person-to-person hospitality networks[D].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Chicago,2011

20.Tussyadiah,I.An exploratory study on drivers and deterrents of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in travel[M/OL].Tussyadiah,I.& Inversini,A.(Eds.),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Switzerland: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2015

21.Jae-Hun Joo.Motives for Participating in Sharing Economy:Intentions to Use Car Sharing Services[J].Journal of Distribution Science,2017(2)

22.D.Efthymiou,C Antoniou.Modeling the propensity to join carsharing using hybrid choice models and mixed survey data[J].Transport Policy,2016(51)

23.S.M.Zoepf,D.R.Keith.User Decision-Making and Technology Choices in the U.S.Carsharing Market[J].Transport Policy,2016(51)

24.Bounchen Ricarda B.,Reuschl A.J.Coworking-spaces:how a phenomenon of the sharing economy builds a novel trend for the workplace and for entrepreneurship[J].Review of Managerial Science,2016(9)

25.楊学成,涂科.共享经济背景下的动态价值共创研究—以出行平台为例[J].管理评论,2016(12)

26.谢雪梅,石娇娇.共享经济下消费者信任形成机制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16(10)

27.周礼艳.基于O2O的共享经济商业模式分析及构建[J].商业经济研究,2016(22)

28.唐清利.“专车”类共享经济的规制路径[J].中国法学,2015(4)

29.卢现祥.共享经济:交易成本最小化、制度变革与制度供给[J].社会科学战线,2016(9)

30.高明,文成伟.“解蔽”与“遮蔽”的技术消费—共享经济中信息技术的哲学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0)endprint

猜你喜欢
共享经济规制综述
主动退市规制的德国经验与启示
SEBS改性沥青综述
NBA新赛季综述
保护与规制:关于文学的刑法
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制范畴
“共享经济”在中国变味儿了吗
JOURNAL OF FUNCTIONAL POLYMERS
内容规制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