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的实践探究

2018-01-22 10:29林芳
艺术评鉴 2018年21期
关键词:合唱教学实践探究初中音乐

林芳

摘要:基于初中音乐新课标背景下,合唱教学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合唱是一种集体形式的歌咏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提升演唱能力及表演能力,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由于初中生合唱认知程度不足、音乐素养薄弱、合唱曲目乏味单一、合唱训练方法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差异等因素,导致初中合唱教学效果欠佳。在此基础上,初中音乐教师需要在实践教学中从音乐素养、情感调动、技巧训练三个维度出发,以更加灵活、合理的教学手段推进初中音乐课程的合唱教学健康发展。

关键词:初中音乐 合唱教学 实践探究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21-0114-02

一、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现状

基于传统教学理念的固化思维限制,初中合唱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困境,笔者结合实际情况对初中音乐合唱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以下几项关键问题。

(一)学生合唱音乐素养薄弱

合唱要求学生掌握节奏、音准、视唱练耳等基本音乐素养,然而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发现,大多数初中学生不具备基本的音乐知识,甚至音乐素养为零。学生对于音乐课或合唱教学的认知,仅停留在流行歌曲的传唱、音乐教材内经典歌曲的简单学唱等概念。大部分学生认为音乐课就是缓解其他学科压力、学几首歌、放松自己的学科,对于教师所授简谱知识,表现出泛泛兴趣,学生竟然将基本的“哆来咪发唆”读为“一二三四五”,着实令人哭笑不得。在缺乏基本乐理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合唱的寓意与形式,教师亦难以展开正常合唱教学,学生薄弱的合唱音乐素养是制约合唱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限制因素之一。

(二)合唱教学内容单一枯燥

一般来讲,合唱教学内容的确定取决于教材内容与教师的主观意志,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选定的内容。基于学生年龄认知情况与教师个人喜好的差异,学生对既定教学内容缺乏兴趣,认为合唱曲目枯燥、乏味,时间久远,与现代流行元素及自身喜好不相符,课堂教学形式缺乏趣味性。因而导致合唱学习中,学生难以在压抑、风格单一的氛围中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忽略发声技巧与方法教学

笔者对多所中学进行调研,发现虽然有些学校在音乐课程中增设了合唱教学环节,但是却忽略了发声技巧与合唱方法的教学。初中正是学生处于变声期的阶段,保护嗓音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实践教学中,很多学生依旧采取“白声”演唱,这种做法对学生的嗓音伤害极大,不仅无法实现合唱教学目标,更无法发挥合唱教学的舒缓情绪作用。缺乏有效的发声技巧教学与合唱方法教学,会导致音乐课堂丧失水准,对学生音乐素养的完善与发展,以及嗓音健康保护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

二、初中音乐合唱教学实践策略

(一)广泛欣赏合唱作品,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许多学生对合唱的定位模糊不清,不了解合唱的种类,更无从知晓著名的合唱作品。而了解合唱、提高音乐素养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便是学会欣赏合唱。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不同种类的经典作品,通过欣赏优质合唱表演,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样的合作作品是值得鉴赏的,合唱作品的种类是根据什么进行区分的,如何通过合唱作品辨析乐曲的情绪变化等。

以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为例,教材中适合合唱的作品众多。在进行合唱作品欣赏时,教師需要通过不同的合唱作品讲述不同的合唱种类:依据声部数量的差异,可将合唱分为二部合唱、三部合唱、四部合唱等;依据人数多少,可分为大合唱和小合唱;依据声音类别,可分为男声、女声、童声以及混合合唱等。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教师首先播放乐曲,将学生引入合唱所描绘的意境中,接着要求学生根据曲调体会不同章节的情感,最后由教师讲述专业合唱知识,教学生辨析乐曲情绪。《黄河大合唱》分为八段,教师可将辨析内容同样拆解为八段,分别通过聆听与对比了解不同合唱种类的差异。片段一为《黄河船夫曲》,依据声音类别归类于混合合唱;片段二为《黄河颂》,合唱声部分明,为男高音或男中音合唱;片段三为《黄河之水天上来》,由三弦伴奏、配乐诗朗诵完成;片段四为《黄水谣》,由女声二部合唱……该合唱作品的节奏感分明,感染力强,合唱种类丰富,教师应当在课前对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在课堂上通过观看视频与教师详解,为学生教授不同的合唱种类,让学生在合唱欣赏中尽可能多地了解合唱。

除了教材内所呈现的合唱曲目,教师也可以引入合唱有关的电影组织学生观看。如《放牛班的春天》《合唱之声》等经典电影,让学生在电影中理解合唱的精神与形式,并通过电影中的合唱作品,为学生分析它的合唱种类及其他乐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合唱音乐素养。

(二)自主选择合唱曲目,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呼吁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初中音乐课堂的合唱教学中,教师亦应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师主体教学模式,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由教师提供下节课需要学习的合唱风格或特定主题,学生自主选取合唱教学曲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对教授课程充满期待。教师在学生选曲过程中,需要做好引导与管理工作,对学生所选曲目进行合理筛选。

譬如笔者在合唱教学实践中,曾在某节课的下课前3分钟,对下节课的合唱风格进行确定,要求合唱曲目符合“励志”主题,同学们需要在周末晚上20点前在班级讨论群中提出自己想学习的合唱曲目。合唱歌曲的选择可以源于教材、网络或其他渠道。任务布置完毕,学生开始积极针对“励志”主题进行选取,有些学生选择了现代流行歌曲,如羽泉的《奔跑》、汪峰的《飞得更高》、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以及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等;有些学生选择了经典传唱歌曲,如《明天会更好》《让世界充满爱》等;还有一些学生选择了民俗歌曲。在学生积极提供的曲目中,笔者首先筛除那些不适合大合唱的歌曲与语言难以统一的歌曲,接着针对其所含蕴意与节奏选定合唱效果较好的几个曲目,最终保留了《明天会更好》《奔跑》和《隐形的翅膀》。最后的决定权依然在学生手中,在班级群中将这三首歌曲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由学生投票选择最喜欢的歌曲,最终多数学生赞同羽泉的《奔跑》。

课堂正式开始前,学生已经对自己投票选出的《奔跑》抱有极大期待,有些同学甚至在课下已经学习了这首歌曲。在课堂上,学生们对本课的合唱教学表现出极大兴趣,这些现象都为合唱教学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课堂教学效果远优于平常。由此可见,赋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可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提高合唱教学效率。

(三)关注声部协调训练,提高学生合唱能力

在合唱过程中,音色不和谐、音量不均衡、低声部旋律演唱不准确都是造成声部不协调的主要因素。初中生在合唱时,通常展现出的仍旧是一种独唱的状态,不知道怎么配合其他人的声调,一味认为“声音响亮、旋律突出”就是好的表现。殊不知,在合唱演奏中,突然“冒出”的声音会扰乱整个演奏。针对初中生变声期的特殊阶段,音乐教师需要做好声部协调训练,让学生适当运用假音协调整体音色,提高学生的合唱能力。

人教版初中音乐教材的合唱作品大多是二声部合唱。以《踏雪寻梅》为例,这是一首经典的合唱歌曲,歌曲中大量运用附点音符和八分休止符,洋溢着人们骑驴赏花,怡然自得的神情,四次“响叮当”用断音来表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驴儿颈上的小铃声。像这种歌曲应注意正确地唱好断音,多唱多练习,并体会断音与连音唱法上的对比,能够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演唱,体会不同情绪情感的表达,对歌曲的学唱将有很大帮助。因此,在学习《踏雪寻梅》二声部合唱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先练低声部,再练高声部,让学生在强化低声部训练的同时,学会配合其他学生的音色与音调,在主观教学中应当更加关注低声部的教学。

教师在课前准备工作中,需要对本节教学内容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旋律的特点找到学生合唱中可能出现的难点,并针对此进行课程规划,指导学生在难点处加强练习,重点关注声部协调的合唱教学,促使学生合唱能力得到提升。

三、结语

合唱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通过对教学作品的分析制定更加合理的教学设计。基于科学有效的教案指导下,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合唱作品欣赏、赋予学生自主权以及关注声部协调训练等教学策略,为学生创作愉快的音乐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合唱能力以及发展学生的合唱素养。

参考文献:

[1]张玲玲.初中音乐合唱教学之我见[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8,(09):162.

[2]李敏.浅谈初中音乐合唱教学[J].学周刊,2017,(20):166-167.

猜你喜欢
合唱教学实践探究初中音乐
浅谈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探究式科学活动的组织策略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与传统文化结合的实践探究
初中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研究
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试论师生互动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的应用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基于能力培养的合唱教学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