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向希雄教授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的思路

2018-01-23 01:4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败酱草咽部鼻塞

*

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5;2.湖北省中医院,湖北 武汉 430061

向希雄教授现任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系湖北省名中医,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指导老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医30余年,善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儿科疾病,对中医肺系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向希雄教授对儿童上气道咳嗽综合征做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治疗本病病位和病性相结合的辩证思路。

上气道咳嗽综合征( Upper Airway Cough Syndrome,UACS),曾经被命名为鼻后滴漏(流)综合征(Postnasal Drip Syndrome,PNDS),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两次颁布指南,指出其为慢性咳嗽的重要病因。我国2013年版的《中国儿童慢性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将其定义为鼻部疾病引起分泌物倒流至鼻后或咽喉等部位,直接或间接刺激咳嗽感受器,导致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1]。西医治疗本病立足于对症处理,多选用抗组胺类药物、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局部外用喷雾剂等,病情需要时酌情加入抗生素,但疗效欠佳,病情易反复。中医辨证论治治疗本病具有绝对优势。向希雄教授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自拟通鼻止咳方治疗上气道咳嗽综合征,疗效确切。现就其治疗本病的思路做一总结,以飨同道。

1 明确病位,治疗之基石

本病病因繁杂,发病机制目前尚无统一定论。中国古代无UACS的记载,因本病临床表现有咳嗽、鼻塞、鼻痒、涕多、咽痒、喷嚏等特征,一般可参照中医“咳嗽、鼻窒、鼻渊、鼻鼽、慢喉痹”等治疗[2]。向希雄教授翻阅大量古籍及相关文献,根据《内经》“咳嗽,不止于肺,亦不离于肺”及《景岳全书·咳嗽》“咳证虽多,无非肺病”的记载,认为咳嗽均与肺有关。肺开窍于鼻,又参考《灵枢·忧恚无言第六十九》中有“咽喉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及《疮疡经验全书》中“喉应天气乃肺之系”,咽与喉同居一处,位于鼻之下,肺胃之上,是气息出入之门户,肺气之通道,与鼻、气道及肺同属肺系[3]。鼻病及咽部病久不愈,邪郁于内,肺失宣降,故可见咳嗽频作,鼻为肺窍,咽喉为肺卫之门户,外邪入侵,上先受之,鼻咽首当其冲,故可见鼻塞、鼻痒、涕多、喷嚏、咽痒等不适。故向希雄教授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位于鼻、咽喉、肺。

2 审证求因,治疗之根本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曰:“凡治病,先需识因,不知起因,病源无目。”指出了明确病因是精确治疗的前提,只有明确了病因,治疗用药才有理可依,有据可循。根据《灵枢·五变》“肉不坚,腠理疏,则善病风”、《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及“风为百病之长”等记载,可以看出小儿形气未充,腠理疏松,易于外感风邪,且肺为华盖,其居高位,外合皮毛,最易受到风邪的侵袭,肺气宣肃失常,故可见咳嗽、流涕、喷嚏;小儿为纯阳之体,热病居多,风邪犯肺,在表不解,入里化热,且(或)现今小儿进食不节,食郁而化热,多素体有热,风热恋肺,肺热灼津,炼液为痰,痰结于里,热附于痰,痰热互结,则成胶着之势,故可见咳嗽频剧、咳痰色黄、鼻涕色黄等症,痰邪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亦可痰瘀互结,故可见病情反复,迁延难愈。

故向希雄教授认为本病的病因为风、痰热、瘀互结于体内。总的病机关键为风痰恋肺,郁而化热,循经上犯,鼻咽不利,肺失宣肃[4]。

3 辨证论治,自拟验方

“小儿脏腑薄,藩篱疏,易于传变。肌肤嫩,神气窃,易于感触。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症,则莫知其乡”[5]。向希雄教授在临床工作中,根据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小儿具体病情,合理用药,根据本病的病因病机特点,以祛风清热化痰,理肺通鼻止咳为法,自拟治疗本病的基础方通鼻止咳方:苦杏仁10 g,紫苏叶10 g,前胡12 g,麸炒枳壳12 g,酒黄芩10 g,射干6 g,木蝴蝶6 g,炒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白僵蚕10 g,炙杷叶10 g,川芎10 g。每日1剂,早晚分服。以上剂量适用于6岁以上儿童,各年龄段小儿剂量据此酌情加减。

本方中苦杏仁宣降肺气、止咳平喘,为治咳喘要药,《本草拾遗》谓之“以利咽喉,去喉痹、痰唾、咳嗽、喉中热结生疮”,《滇南本草》曰“止咳嗽,消痰润肺”;紫苏叶疏风解表、宣利肺气,降气平喘,且现代研究表明紫苏叶有抗过敏的作用[6],二药相配,一宣一降,使肺宣发肃降功能正常;黄芩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及上焦实热,《本草正》谓“消痰利气,定喘咳,清咽”,三药联用,宣降相宜,宣清并使,调肺气而清肺热,共为君药。辛夷花主入肺经,辛温发散,外能祛除风寒邪气,内能升达肺胃清气,善通鼻窍,为治鼻渊头痛、鼻塞流涕的要药,亦为治疗鼻病之圣药;苍耳子,祛风寒之力较强,兼有通鼻窍之功,还可抗过敏;二药相伍,共奏祛风解表,宣通鼻窍之功,共为臣药。佐以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木蝴蝶清肺热、利咽喉;白僵蚕善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三药都入肺经,治疗风热上攻之咽喉肿痛、咽痒,痰黏难以咳出者,疗效颇卓。前胡化痰以宣散,枳壳理气化痰以通降,一升一降,乃利气化痰止咳必用之药;川芎活血行气;炙枇杷叶清肺润肺止咳;诸药合用,表里同治,温清并用,共奏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通窍利咽之效,使痰去而肺恢复宣发肃降功能,咽喉利而咳嗽除。

4 随证加减,灵活应用

热重伴痰液粘稠者加败酱草15 g,天竺黄10 g;头身疼痛加藁本10 g,白芷10 g;痰多加白芥子10 g,莱菔子10 g;咳剧加百部10 g,紫菀10 g,款冬花10 g;夜间鼻塞严重,伴打鼾加石菖蒲15 g,远志10 g;咽痒、时有清嗓加蝉蜕6 g,蜈蚣1 g;大便干结加决明子15 g,瓜蒌皮10 g;瘀象明显加桃仁6 g,红花3 g。咳嗽不甚去枇杷叶,鼻塞较轻去辛夷花、苍耳子;热较轻去黄芩。

5 典型案例

陈某,女,7岁4个月,2018年4月21日初诊。患儿因反复咳嗽4月余。患儿母亲代诉,患儿4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吐少量黄色粘痰,晨起及睡前明显,遇异味、粉尘则咳嗽加重,流黄白相间脓涕,鼻塞,夜间尤甚,晨起喷嚏,咽部异物感,口服西替利嗪口服液及抗生素(具体不详),并外用“海水”洗鼻,稍有好转,但易反复,无发热、喘息、吐泻等不适,纳可,大便干结,1~2日一行,小便可,睡眠欠安。既往有过敏性鼻炎病史。查体: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肿大,咽后壁可见黄色粘涕样分泌物,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异常。舌红,苔黄厚,脉滑数。辅助检查:血常规+CRP未见异常。中医诊断:咳嗽,辨证属风痰郁热证;西医诊断为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治当疏风清热化痰,理肺通鼻止咳为法,予以通鼻止咳方加味,拟方如下:苦杏仁10 g,紫苏叶10 g,苏子10 g,前胡12 g,麸炒枳壳12 g,酒黄芩10 g,射干6 g,木蝴蝶6 g,炒苍耳子10 g,辛夷花10 g,白僵蚕10 g,炙杷叶10 g,败酱草15 g,天竺黄10 g,石菖蒲15 g,远志10 g,决明子10 g(华润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中药配方颗粒)。7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分服。2018年4月29日二诊,患儿家长诉患儿咳嗽减轻,偶咳吐出白色粘痰液,晨起明显,流少许白色粘涕,鼻塞较前好转,咽部异物感减轻,遇异味时喷嚏,无发热、吐泻等不适,纳食可,二便调,眠安。查体:咽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咽后壁可见白色粘涕样分泌物,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异常。舌尖红,苔薄黄,脉滑。于上方去败酱草,调整黄芩用量为6 g,继予7剂,服法同上。2018年5月5日三诊,患儿家属诉患儿偶咳几声,干咳无痰,轻度鼻塞,未见流涕,无喷嚏,无咽部异物感,纳眠可,二便调。查体:咽微红,双侧扁桃体I°肿大,咽后壁未见分泌物,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部平软未见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浮。于上方去枇杷叶、天竺黄,5剂,服用方法同上。后电话回访,患儿无咳嗽、鼻塞等症状,嘱其注意护理,不适随诊。

按:患儿反复咳嗽4月余,咳痰黄稠,流黄白相间粘涕,伴鼻塞、咽部异物感,且有过敏性鼻炎病史,结合查体,以上诊断成立。故予通鼻止咳方加减治疗。患儿初诊痰液粘稠,鼻塞明显,大便干结,咽部充血,舌红苔黄厚,脉滑数,为痰热象较重,先驱邪气,故加败酱草、天竺黄、远志、石菖蒲清热化痰, 决明子清热通便;二诊是患儿鼻涕、痰液渐白,为热势渐去,故去败酱草,减轻黄芩用量,以免清热太过而损伤患儿脾胃;三诊时患儿咳嗽明显减轻,痰量减少,故减去枇杷叶、天竺黄以巩固疗效,使邪去而病向愈。

猜你喜欢
败酱草咽部鼻塞
常吃辣能防口咽部肿瘤
中药水提物抗菌作用研究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灭菌水雾化式口咽部湿化法对脑卒中后意识障碍患者排痰效果的影响
基于数据挖掘含败酱草中成药组方规律研究
宝宝鼻塞,妈妈有哪些对策
治疗热毒疮痈的良药——败酱草
咽部不适或是消化道疾病
9种处理宝宝鼻塞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