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生态思想对中医药专业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2018-01-23 01:49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8年20期
关键词:儒家万物中医药

云南中医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土壤污染,水资源短缺和污染严重,大气污染;耕地减少,水土流失;动植物锐减……与此同时,一些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研究表明[1],超剂量土壤重金属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伤;而人类80% 的疾病和50%的儿童死亡率都与饮水水质不良有关。水体质量每下降1%,消化道癌症则提高9.7%。2013年10月22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试行)》正式发布,PM2.5作为损害呼吸道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主要元凶正式进入人们的视野。雾霾天气比较严重的地区,人们呼吸道疾病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2]。

医学生作为掌握现代医学知识,高素质的群体,担负着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使命,对其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尤为重要。而对中医药学生来说,中医学科的人文属性以及现代医学模式的新趋势等都要求对中医药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仅仅停留在人际领域,还应扩展到自然领域。我国儒家传统思想文化体系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思想,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怀”和“博大的生命境界”[3],成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借鉴儒家生态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有利于构建和谐德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大学生道德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使中医药大学生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的生态道德意识,具备爱护自然,敬畏生命的生态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并在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中医思维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1 儒家主要生态思想

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其中以儒家为主。儒家生态思想以“天人合一”为其哲学基础,以“仁”为核心,以“生生”为其终极价值目标,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平等、生态保护及生态发展的理论,为今天的生态道德教育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资源及实践借鉴。

1.1 天人合一 中华文化历来关注“天”、“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类自身与其生存环境的研究。在这个问题上,儒道两家均提倡“天人合一”。儒家认为,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整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以和谐的态度来处理与自然界的关系。正如《易传》中所说:“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凶。”与天地自然规律合拍就是天道,有德行。这是一种从整体角度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的“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模式。儒家创始人孔子虽没有直接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但其思维中明显具有这种整体性思维。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4]270”天不说话,但天主管四季运行和万物生长,其功能和目的就是所谓的生生之德。《孟子·尽心上》也有言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5]。”指出人应尊重自然,掌握自然规律,同样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后宋儒张载在《正蒙·乾称篇》中正式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儒者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6]。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民胞物与”的境界。这是从认识的角度对“天人合一”关系的说明。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以整体观来看待人类自身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关系,强调天地人一体,人与自然是一个平等和谐的整体,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智慧。

1.2 仁民爱物 儒家的核心思想为“仁”,最初由孔子提出,孟子继承并发展了这一思想。孟子认为,仁爱思想包括三个不同层次的涵义:“亲亲”、“仁民”、“爱物”。孟子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7]。”意思是:“君子对于禽兽草木万物,爱护它,却不用仁德来对待它;对于民众,用仁德来对待他,却不亲爱他。君子由亲爱自己的亲人,进而仁爱民众;由仁爱民众,进而爱护万物。”

汉代的董仲舒也明确提出:“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8]”也就是说,单单爱自己,爱亲人以及爱亲人以外的人是不够的,还要将仁爱之心扩展到天地万物。宋代张载则提出了著名的“民胞物与”的观点,指出宇宙就像一个大家庭,天地为父母,人为儿女。君子应以同胞的关系待人,以伙伴的关系对待天地万物,尊重和善待自然。“仁民爱物”,儒家生态思想将道德共同体的范畴扩展到自然万物。尊重自然,关心、爱护自然的生态保护意识成为儒家生态思想中的重要内容。

1.3 顺应时中,取物有节 儒家认识到大自然、天地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要求人们“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遵循自然规律,依时而行,与时偕行,合理地、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做到取物有节,取物有度。孔子明确提出“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4]5和“钓而不纲,弋不射宿”[4]108的进步主张,充分体现了孔子取物有节,节制利用资源的思想。《荀子·天论》中也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自然界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存在和运行不因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合理利用资源,使自然资源的生产、开发、利用进入良性循环的状态。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食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9]。”这说明,人类一方面需要从自然界索取生活资源;另一方面,又要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以促进万物的绵延生长和人类的共同发展。决不能取之无度,用之无节,而最终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应保持自然万物的可持续发展。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这就是一种生态可持续发展观。

1.4 生生之德 儒家“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及“顺应时中,取物有节”等生态思想均指向“生生”的生态价值论。《易传》中有“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表述。“生生”是自然的自我生长特性,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生态理念就是为了实现天、地、人“生生”的一致性合德,即天地之生与人类之生相互促进,相互协同,天人合德,共存共荣。人实践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生生不息。

2 儒家生态思想对中医药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影响

作为建设现代中国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儒家生态思想对于医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而中医药学科本身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从这个角度来看,利用儒家生态思想对中医药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有利于中医药学生在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态道德行为。反之,生态道德教育对于中医药学生的整体思维,道德素质的完善等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1 有助于培养中医药学生树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增强生态道德意识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启发我们正确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决定着人们的环境行为取向,指导我们如何处理对自然的适应和改造、利用和保护、索取和补偿的关系[10]。利用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思想,有利于在中医药学生中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整体观,认识到人仅仅是自然链条上的一个环节,这根链条无论在哪个环节断裂,整个生态系统都濒临崩溃。因此,人既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改造自然、利用自然,满足人类的利益需求,同时又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保证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基础上进行人类活动,从而建立起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关系。中医药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自身价值,保证自然界的权利。要树立“人身小天地,天地大人身”的整体观念,将天地和人身看作是一个同构、同序的生命体。

与此同时,引导中医药学生重视人体自身的内在联系、人体与大自然、人体与疾病、人体与人类社会的各种外在联系,构建人体功能自身内在和谐统一、人体与外在大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体与人类社会和谐统一的整体观念,能充分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病因、病机和治疗等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密切关系。以大地万物基本规律为着眼点和立足点,学会从人体本身以及人生存的社会和自然环境来认识人的疾病、生死等现象,综合考虑致病因素,从而确立“人与天地相参”的中医药学理念。

2.2 有助于培养中医药学生确立“敬畏生命”的生态价值观,培育生态道德 情感生态系统之所以可以被引入到道德层面和精神层面,主要源于一个特殊的终极价值的假定,即“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具有价值”,都值得道德关怀。儒家“仁民爱物”的生态思想启示人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的、内在的自身价值,它们在生命的尊严上都是平等的,都应得到敬畏和尊重。因之,我们应平等地对待生命,道德地改造自然。人不仅应善待人类的生命,同时应将这种道德情感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万物之生命同样心生敬畏之情,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

中医药学生要确立自然万物都是生命的结晶的观念,自觉地将自然包容万物、关爱生命的本性充盈到自身的人格塑造中,用生态德育观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一颗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之心去对待医疗卫生工作,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对待患者和家属。这既有利于整体人文素质的提升,又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改善。此外,中医药学生的专业学习必然受到中医药文化的影响,而中医药文化受易学影响,认为“德”是外在生命形态改变的关键。修德养性成为中医追求内心平和,维持内环境稳定的数术和方法[11]。既然如此,医者治病救人为大德实施者,更应具有“德行”,更应对生命有敬畏、爱护之心。

2.3 有助于培养中医药学生具备“顺应时中,取物有节”的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观,养成生态道德行为 君子节用,知足知止,遵循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地、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以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这是儒家生态伦理思想的精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的可持续支撑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是资源、环境和生态对发展的可持续支撑,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生态的可持续性得以保障前提下的发展。

儒家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要爱护自然资源,使其能够生长、繁衍,维持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满腔热情去维护自然界的完整性、多样性和动态平衡,尤其要珍惜和爱护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因此,儒家节用的思想具有反对人类的奢侈浪费和攻杀破坏的意义,为大学生生态道德意志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道德行为准则。

中医药学生要珍惜自然资源,自觉认识到中药资源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一旦适应中药资源生存的生态环境消失,或环境的变动幅度超过中药资源的适应范围,就会造成中药资源储存量的急剧下降或消亡,从而自觉增强保护和节约中医药资源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此外,养成勤俭节约的生态道德行为,并改变既有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态消费习惯。在日常消费中,要养成可持续消费的理念,树立重复使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的理念。要做到适度消费,勤俭节约,形成科学的发展观和健康合理的消费观。

3 小结

“天地之大德曰生”,儒家所提倡的一系列生态理念就是为了实现天地人“生生”的一致性合德,让自然万物具备蓬勃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厚生”的目的。在儒家看来,顺应天地的自然规律,尊生、贵生、奉生、厚生就是所谓的“大德”。中医药文化同样以“生生不息”为其终极目标,用儒家生态思想不仅有利于中医药学生确立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具备仁民爱物的生态道德情感,形成“取物有节”的生态保护及发展观,从而具备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道德情感,养成生态道德行为,而且在巩固中医药专业知识,形成中医思维,领略中医药文化等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

猜你喜欢
儒家万物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万物皆可折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万物生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假如万物会说话,绝对会把你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