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论心之开窍❋

2018-01-23 17:09任红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7期
关键词:心气经文心脉

孙 欣,任红艳

(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

《灵枢·脉度》曰:“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1],明确指出脏窍之间的联系。就心而言,《内经》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以及心开窍于目说,本文对此将从生理病理及临床依次进行梳理。

1 心开窍于舌说

因《内经》对心与舌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论述最多,故后世医家多宗“心开窍于舌”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2]”《灵枢·五阅五使》云:“舌者,心之官也。[1]”以上经文均明确指出“心开窍于舌”。尽管舌虽非孔窍,但因心与其联系密切,且舌与人体感觉亦紧密相关,故舌当为心之窍[3]。

1.1 心与舌之生理联系

1.1.1 心与舌经络相通 《灵枢·经脉》云:“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腕一寸,别而上行,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1]”经言手少阴心经之别络入于心中而连系舌下。《灵枢·脉度》亦云:“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1]”经言心气上达于舌而荣养舌窍,故心气调和则舌可辨别五味,由此可见心之经脉与舌窍直接相连。

1.1.2 心主藏神,以助舌言 《灵枢·邪客》亦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1]”而《灵枢·忧恚无言》曰:“舌者,音声之机也……横骨者,神气所使,主发舌者也。[1]”经文明言心主藏神,舌之于言非常重要,而舌之能言则受心神调控。故此,心神清明则舌能言事,舌体灵活。反之,若神不内守则可言语不利。

1.2 心与舌之病理联系

《灵枢·五阅五使》云:“心病者,舌卷短,颧赤”[1],表明心与舌之间有着相应的病理联系,即心若有病变则舌可见卷而短缩。《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2]”也同样表明,心脉异常可见舌卷而失却言语功能。可见,心与舌在病理情况下也是相互联系的,舌体的正常与否也往往是心之或常或病的外在表现。

1.3 心开窍于舌之于临床

《素问·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血者”[2],记载了心病治疗可使用点刺舌下放血之法。在此,邓铁涛曾采用舌下放血法治疗痰热蒙蔽心窍而神昏的病人,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4]。

2 心开窍于耳说

《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1],明确指出心开窍于耳,并有郭哲阳、王永钦等学者认为心寄窍于耳[5-6]。

2.1 心与耳之生理联系

2.1.1 心与耳经络相通 《素问·缪刺论》云:“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2]”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别气者,心主之气也”[1],指明心之脉络与耳相通,耳窍受纳心之气血,以助耳听。

2.1.2 心主血脉,与耳相关 《素问·痿论》云:“心主身之血脉。[2]”又《灵枢·口问》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1]”从经文可见,心之血气能上聚于耳,以滋润耳窍,故心气和、血脉通则耳聪以听。

2.2 心与耳之病理联系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心脉急甚者为瘛疭……微涩为血溢,维厥,耳鸣,颠疾。[1]”经文表明心脉异常即耳听异常而鸣。再如临床心血、心气不足、血不能濡养、气不能温煦者也常见耳聋、耳鸣,而心火亢盛、上扰耳窍者亦可致耳肿痛流脓,心脉瘀阻常耳鸣不能听。又《伤寒论》云:“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试教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指出过汗误损心阳,以致阳虚难以布津于耳窍而耳聋。

2.3 心开窍于耳之于临床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云:“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1],手少阳者,心主手厥阴之表也。可见,从耳窍的色泽可观气血之盛衰,以测心脉之常变,因而调理心之气血,亦可治疗耳疾。如林天东指出,临床之耳聋、耳鸣往往与心脏相关,而从心论治常可获佳绩[8]。

3 心开窍于目说

《素问·解精微论》云:“夫心者,五脏之专精也,目者,其窍也。[2]”张志聪云:“五脏,主藏精者也。心者,五脏六腑之主,故为五脏之专精。心开窍于目,故目者心之窍。[9]”又《灵枢·大惑论》:“目者,心使也。[1]”以上经文及注均明确指出心开窍于目。

3.1 心与目之生理联系

3.1.1 心与目经络相通 《灵枢·经别》云:“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1]”又《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1],经文明确指出目与心经络相连。

3.1.2 心主神,神精而目炬 《灵枢·大惑论》云:“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1]”而《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2]”经言目乃五脏六腑精气所聚,神之所往来,而藏神者心也。故此,心精而神明则目光如炬,炯炯有神。

3.1.3 心主血脉而聚于目 《素问·口问》载:“目者,宗脉之所聚也。[2]”《素问·五脏生成》云:“心之合脉也……诸脉者皆属于目。[2]”又《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1]”经言心主脉,目聚宗脉,人体经脉之血气上注于面之精纯者行于目,以成其视物功用。由此可见,心脉充盈、气血和调、上荣于目则目明有神。

3.2 心与目之病理联系

《灵枢·大惑论》云:“目者,心之使也;心者,神之舍也。故神分精乱而不转,卒然见非常处,精神魂魄,散不相得,故曰惑也。[1]”经文指出心气涣散、神不内守则目不明而眩,于此心与目之病理联系明显可见。

3.3 心开窍于目之于临床

《灵枢·大惑论》曰:“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则精散,精散则视歧,视歧见两物。[1]”而《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1]”可见,脏腑之精以伤则精气散而不能上目,不能上目则“视歧”可见。陈氏、叶天士亦指出,心神内守则视物精明;心神失守,可幻视、失明,心与目的脏窍联系在临床上合理可循,“心开窍于目”说对临床有实际的指导意义[10-11]。

4 结语

《内经》系统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及其学术思想,但因其非一时一人所作,故同一问题存在不同理论实属正常。所以在探究主流理论的同时,也不能遗漏其他观点,而应力争广泛深入地研究各种论述,不同论述相互映参,彼此互补,同施拓展思维,裨益临床之功。就本文所梳理的心之开窍理论而言,“心开窍于舌”“心开窍于耳”“心开窍于目”3种学说并立不废,后世所宗虽有殊重,指导临床当勿分伯仲。

猜你喜欢
心气经文心脉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研究及经济学评价
经文
企业分拆上市的动因及经济后果研究
——以心脉医疗为例
水管通了 心气顺了
盖经文:一个基层人大代表的日常故事
暖“心气”,聚“人气”,接“地气”
空相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了解社会底层心态为精准扶贫把“心脉”
心气不够要慢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