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厦门博物馆的变迁解读城市文化发展趋势

2018-01-23 23:09赵庆生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鼓浪屿厦门市厦门

□ 赵庆生

前言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不论是闻名遐迩的国际级大都市,还是默默无闻的乡间小镇,每座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总会留下许多物质和精神的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在经年累月的岁月积淀中便慢慢形成了这个城市所独有的“城市记忆”。作为城市记忆的一个主要承载体,博物馆保留了那一份份珍贵厚重的历史记忆,同时忠实而又鲜活地展示了城市记忆的精彩内容。作为一名厦门市博物馆的工作者,笔者亲历见证了厦门市各大博物馆的变迁和新建,渐渐体会到这种变迁和新兴现象不仅仅是博物馆地理位置的改变或者空间范围的扩大,而是其背后所折射出的城市文化发展的大趋势。

一、厦门市博物馆的变迁

1.厦门市博物馆原址

厦门市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至今已走过了30个年头。1983年3月,厦门市政府批准成立厦门市博物馆,将鼓浪屿岛上的八卦楼辟为厦门市博物馆馆址。鼓浪屿八卦楼始建于1907年,原主人是台湾富商林鹤寿,由美籍荷兰人郁约翰设计。设计师借鉴了古希腊、古罗马和中国等多国的经典建筑风格,最终设计出这幢融东西方建筑文化于一体的独特建筑[1]。笔者曾于2002年亲手仿制了鼓浪屿八卦楼的木制模型。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八卦楼的红色圆顶是直接摹仿意大利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大圆顶;四周的82根大圆柱是参照公元5世纪建造的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样式;其中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又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相似;加上中国歇山式的红瓦顶,方格木窗和东西南北四门台阶处的石狮子,整体建筑充分展示了中西结合的古典美,成为鼓浪屿的标志性建筑[2]。

而今回溯近代史,伴随着这幢优美建筑背后的城市记忆却令人不堪回首。1842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以中方的惨败收场,《南京条约》的签订正式拉开了中国成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序幕。作为《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的城市之一,厦门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历了这一段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民族屈辱史。在此期间,大量的外国人蜂拥涌入厦门鼓浪屿,抢占风景最美的地方建造别墅公馆。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原英国领事馆,原美国领事馆,天主教堂等许多具有欧陆风格的建筑。此后,许多东南亚归国华侨也纷纷在厦门鼓浪屿定居,建造了一批融合中西方建筑特点的别墅,其中不乏如八卦楼,黄家花园中楼,八角楼等精品建筑。时至今日,鼓浪屿上的这一座座的老房子构成了小岛上一个著名的景观——万国建筑博览群。

“以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厦门市博物馆原址所处的鼓浪屿八卦楼不仅承载了这一段屈辱辛酸的城市记忆,也鞭策我们的后辈要以史为鉴,发奋图强,永远拒绝那段历史的重演。

2.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

自1978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作为首批4个经济特区之一的厦门在经济发展和特区建设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厦门市博物馆的硬件设备却依然停留在建馆初期80年代的水平且严重老化。在考古学术研究上也因人力资源等严重不足导致学术成果屈指可数。由于资金不足,无法向社会征集精品文物,导致馆藏文物质量不高,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参观,更无法同鼓浪屿上其他的精美景点竞争,已经到了门庭冷落的程度。直至2002年,在城市经济飞速发展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迫切需求的背景下,厦门市委、市政府决定斥资5.5亿元将原厦门工程机械厂的两幢旧厂房改建成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3]。新建成的文化艺术中心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其中包含博物馆、艺术馆、科技馆以及图书馆,是一个集历史、艺术、科学等多学科研究以及旅游、休闲、会议、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文化公共设施。作为福建省有史以来规模最大、功能最多、配套最完备的公共文化设施群,厦门文化艺术中心的落成充分体现了博物馆群集效应所带来的跨学科文化融合发展的趋势。

无独有偶,放眼国外发达国家的博物馆建设,我们可以发现相似的群集效应。比如美国首都华盛顿在市中心从国会大厦到华盛顿纪念碑的中轴线上一片宽阔草地的两侧,鳞次栉比般耸立着国家历史博物馆、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维多利亚艺术品与工艺品陈列馆、弗利尔艺术馆,加上附近的林肯纪念堂、杰弗逊纪念堂等若干纪念馆,总计有十余座的巨大博物馆群,其中不少博物馆本身就有着几万平方米的巨大规模,从而形成了一个十分壮观、十分宏大的博物馆群,成为华盛顿这座城市的重要特色。除了上述列举的美国大型综合性博物馆群,坐落在日本东京上野公园内的东京都文化中心,它实际也是一个侧重于艺术类的大型专业性博物馆群。在园内除了有科学博物馆外,还集中建立了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表庆馆、法隆寺宝物馆、东京文化会馆、日本艺术馆、东京都美术馆、国立西洋美术馆和上野之森美术馆等十多个大小不等,各具特色的艺术类博物馆,真正成了百花齐放的艺术大花园,它象征着日本文化艺术的悠久与繁荣。人们来到这里就像进了艺术的海洋,可以充分享受着艺术的熏陶,感受艺术所带来的美好。这样大规模的专业性博物馆群可谓世所罕见[4]。

由此可见,博物馆群建设对城市文化的发展意味深远,而它所带来的群集效应对多学科文化大融合的发展趋势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虽然在规模上不及以上的博物馆群,但是作为厦门市“十五”期间文化设施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它的建设掀开了厦门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崭新的一页,体现了现代城市文化跨学科大融合的发展潮流。

二、鼓浪屿上各博物馆的民间化与多元化

说到鼓浪屿这个风景宜人的小岛,它的名字即来源于海滩上礁石在风浪冲击下发出如鼓乐般的震荡回声,大自然鬼斧神工般的造化赋予了鼓浪屿浑然天成的独特魅力。而它的别名“钢琴之岛”,则是由于在20世纪初叶现代钢琴传入厦门,鼓浪屿作为当时的公共租界居住着不少外国居民,钢琴的引入量较大,习琴者日益增多,弹唱西方音乐蔚然成风。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面积仅1.78平方公里,人口不过1.7万余人的鼓浪屿,全岛的钢琴总数共达500多架,居民平均的钢琴拥有量居全国之首。正因为这样的背景和氛围,从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鼓浪屿就先后培育了周淑安、林俊卿、殷承宗、许斐平等一批知名的钢琴家、音乐家,岛上拥有一百多个音乐世家。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给鼓浪屿添加了几分难得的浪漫与优雅。毫不夸张地说,是大自然声音的灵性和中西方音乐的文化魅力共同造就了鼓浪屿的文化记忆。

1.从“钢琴之岛”到“音乐之岛”

2000年1月8日,中国首家、世界罕有的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在风光秀丽的菽庄花园“听涛轩”正式开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陈列了近百架来自世界各国的古钢琴珍品。这里的钢琴不仅历史悠久、种类多样,而且每架钢琴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其中有德国产专供皇室用的皇家钢琴;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和世界最早最大的四角钢琴;更让人为之称奇的是一台1928年美国制造、价值昂贵的全自动“海那斯”钢琴,它可以用一卷卷打孔的古琴谱自动弹奏出贝多芬、肖邦、勃拉姆斯的作品,它的琴声悠扬,古典韵味十足。

从博物馆发展的角度来看,鼓浪屿钢琴博物馆更大的历史意义在于它的创办模式。钢琴博物馆中近百架珍贵的古钢琴展品原是鼓浪屿出生的旅澳华人、钢琴收藏家胡友义先生的私人藏品。胡友义先生本着传承鼓浪屿音乐文化传统和弘扬厦门文化艺术精神的信念,决定在钢琴博物馆创办十年之时将博物馆中的所有私人藏品全部无偿捐献给政府。时至今日,鼓浪屿钢琴博物馆已经从最初公私合办的博物馆完全转变成为了一所公益性的公立博物馆。鼓浪屿钢琴博物馆的创建,让鼓浪屿“钢琴之岛”的美誉更加实至名归。在这片拥有深厚音乐底蕴的土地上,钢琴博物馆承担起了组织和配合各类音乐文化推广活动的任务,对铸造鼓浪屿音乐文化品牌、提升鼓浪屿文明形象做出了积极的贡献[5]。

在钢琴博物馆成功创建模式的引领下,2004年胡友义先生决定捐出自己所有的近百件西方古管风琴藏品,由厦门市委、市政府及各个部门共同配合筹建一所新的管风琴博物馆。2006年,鼓浪屿管风琴博物馆正式开馆,新馆地址即位于前厦门市博物馆所在的鼓浪屿八卦楼。正如胡友义先生曾说的,建成后的管风琴博物馆将和菽庄花园里的钢琴博物馆交相辉映,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都会怀着朝圣般的心情来到这座有着无与伦比的美丽的音乐之岛。为了深挖鼓浪屿的音乐文化内涵,进一步打造鼓浪屿“音乐之岛”的品牌,鼓浪屿在2008年底又建成了一座现代化、高品位的乐器博物馆。其中收藏有来自世界各地的1200多种代表性乐器,乐器馆藏量超过1万件;博物馆建设面积达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成为我国最大的乐器博物馆之一。

2.民间博物馆引领多元化发展

孔子在《论语·子路》中曾说“和而不同”,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处在于百家争鸣般的多元化发展。在鼓浪屿成功完成从“钢琴之岛”到“音乐之岛”的文化转型的历程中大放异彩的钢琴博物馆也启发和激励了其他类别的私人博物馆纷纷在鼓浪屿上落地开花。

2002年,厦门金泉钱币博物馆在鼓浪屿原英国驻厦门领事馆官邸正式开馆。展出了上迄新石器时代下至民国时期的金、银、铜、铁、铅、镍、铝、纸等不同质地的中国历代货币,总计5200余种。金泉钱币博物馆以货币为线索,带领游客进入了一个鲜活的历史走廊,从历史的源头重温了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史[6]。2005年,观复博物馆厦门分馆在鼓浪屿菽庄花园的眉寿堂和壬秋阁正式开馆。厦门观复博物馆的规划设计融合了闽南文化特色,注重游客与文物的互动性、趣味性,增强了亲和力,符合旅游者的大众欣赏品味。

在鼓浪屿上各民间博物馆蓬勃发展的同时,厦门市委、市政府也在博物馆多元化的发展建设上积极进取。经过多方努力筹划,2008年底,鼓浪屿租界历史博物馆在原美国驻厦门领事馆官邸正式开馆。从租界历史博物馆的选址原美国领事馆就可以看出,博物馆希望可以原汁原味地再现从鸦片战争开始各国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7]。

以上的各家博物馆不管是私立或者公立性质,都从不同的角度呈现了历史的真实,力求完成文化传承的使命。它们背后所凸显出的是博物馆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同时向大众昭示着一个事实:博物馆也可以很精彩。民间博物馆不仅代表了中国私人收藏的最新理念、最大规模与最高品质,更重要的是我们国家博物馆建设可以借鉴民间博物馆的理念与形式,将宝贵的历史珍藏回馈社会[8]。让我们最后看一组新闻数据吧:2002全年,来厦游客刚刚突破1000万人次;到了2011年,来厦游客已经增至3500万。2012年4月1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发布了2012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鼓浪屿位列二十大最受关注的国内景区,并在景区综合评价中位列第一。

三、结 语

回顾厦门往事,蔡廷锴将军曾在鼓浪屿日光岩上为民族英雄郑成功勒石铭志:“心有只手补天工,八闽屯兵今古同。当年故垒依然在,日光岩下忆英雄。”这首诗刻在石上,诗意久久回荡在每个厦门人的思绪里。从“五口通商”到改革开放,在当今社会改革发展大潮之中,厦门各博物馆勇敢地承担起了保留珍贵城市记忆的历史使命。从“八卦楼”到“文化艺术中心”,从“钢琴之岛”到“音乐之岛”,厦门与时俱进,开拓思路,通过博物馆民间化的方式积极开展了文化多元化的建设,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取得了重大的成果。作为博物馆工作者,我们应认清社会现象背后文化的发展趋势,把握时代的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努力将祖国的文化发展建设事业推上新的高峰!

[1][2]赵宏伟《文明的殿堂——厦门市博物馆》,《文物世界》2002年第5期,49~51页。

[3]陈娟英《关于厦门博物馆新馆建设的思考》,《回顾与展望:中国博物馆发展百年——2005年中国博物馆学会学术研讨会文集》,2005年,580~587页。

[4]王成《改革城市博物馆布局加强群集效应》,《中国博物馆》1994年第1期。

[5]周思明《旅游大潮中的执着守望》,《福建日报》2012年5月22日第9版。

[6]禹志明《鼓浪屿新景点:昔日英国领事馆建成钱币博物馆》,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1/02/content_677439.htm。

[7]龚小莞《鼓浪屿将建租界历史博物馆 选址原美国领事馆》,《厦门晚报》2007年4月4日第14版。

[8]郝爽《私人博物馆,你们还好么?》,《艺术市场》2013年第 10期,12~21页。

猜你喜欢
鼓浪屿厦门市厦门
厦门正新
七彩屋 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舫山第二小学
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之行
厦门市妇联打造“爱在厦门”交友联谊互动平台
“Double-subjects” at PWP Stages in English Class at Junior Stage
组织祭扫活动 缅怀革命先烈
“偶”遇厦门
“海上天堂”鼓浪屿
舒婷的鼓浪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