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赢

2018-01-23 23:09吴红波
文物季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博科研院所藏品

□ 吴红波

文博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公共文化、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博物馆的职能也渐趋多样化,它已成为集科学保存、保护与修复、学术研究、宣传教育、信息传播、休闲娱乐、国际交流等职能于一体的重要文化机构。若使博物馆多项职能得以充分展示,仅依靠博物馆自身的发展是不够的,在互联网、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共商共建、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之下,本文重点探讨博物馆与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之间,以及博物馆馆际间的合作共建问题。

一、内蒙古文博事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地区现有博物馆数量211家,其中,国有149家,民办48家,行业14家;不可移动文物21099处,其中,古遗址15240处,古墓葬3160处,古建筑452处,石窟寺及石刻47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1759处,其他16处[1];可移动文物共计1125464件/套,实际数量1506421件,其中,珍贵藏品16054件/套,全区收藏单位357家[2]。各博物馆藏品各有侧重,陈列展览也各具特色,自治区相关部门也据此提出了内蒙古特色博物馆体系构想,即从当地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出发,建成一批特色博物馆。这极大地推动了自治区文博事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内蒙古博物院为龙头的综合性博物馆,中国草原乳业博物馆、清·和硕恪靖公主专题馆、鄂伦春博物馆、盛乐博物馆、辽上京博物馆、内蒙古“五一会址”纪念馆、清将军衙署博物院、昭君博物院等多个专题性博物馆、纪念馆并存的博物馆发展体系。现今,内蒙古革命历史博物馆也在紧张建设中。

内蒙古地区的文博事业发展蒸蒸日上,但有一现象值得关注,上述诸多的博物馆、纪念馆中,它们的陈列展览、学术研究、文创产业等多个方面尚处于相对独立发展阶段,在整个地区的博物馆发展体系中几乎是独立的个体,馆际交流相对较少,其交流基本仅停留在陈列展览的互动层面。博物馆与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更是联系甚少,相互独立。当然,这一现象并不是内蒙特产,在很多省市也依然存在。实际上,博物馆(或纪念馆)、高校、科研院所等都有着各自的资源优势,都承担着对大众群体进行文化教育的社会职责,如果各自的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及利用,进行必要的跨界合作,最终必能获得共赢。

二、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基础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博物馆在适应社会发展的漫长历程中,其职能也不断发生着变化。国际博协这样定义博物馆:一座常设机构,为公益而经营,用种种方法以达成保存、研究和提升精神价值的目的,特别是为公众娱乐和教育而展示具有文化价值的藏品[3]。复旦大学文物博物馆学系主任陆建松认为,“博物馆是一个出于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的目的,对人类及其环境的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进行收集、整理、保管、研究和展出,最终实现知识传播的非正规教育机构。”基于此,文博事业的发展在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展示与宣传等常规业务工作的基础上,亟需强化、丰富和拓展,让博物馆的多个职能得以充分展示,从而更好地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博物馆(或纪念馆)是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之地,有着极其丰富的文物资源,藏品种类多,时代跨度大。经过多年的整理、保护、征集工作,形成了信息全面、指标系统、保存规范的藏品管理体系。高校是有着深厚文化积淀和多学科优势的研究机构,具备强大的科研能力和人才优势,且有丰富的图书文献资源,这些都是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图书馆、档案馆是大量图书,尤其是古籍、档案的聚集地,近年来,纸质的古籍、档案也基本完成了数字化工作,查阅更加方面快捷。科研院所的优势在于其研究之精、专,汇集了领域研究的佼佼者,掌握着最新的科研动态。

共商、共享、共建已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旋律,合作共赢也已成为各行业、各领域的共同追求,合作才能发展,合作才能提高,在竞争残酷的市场经济时代和互联网时代,合作共赢更是时代的选择。这一理念我们同样可以应用于文博事业的发展上来,牢牢把握文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积极探索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之间的合作模式,优化博物馆人才队伍,发挥多学科优势,进而强化资源整合,共同推进文博事业发展。

三、加强资源整合 共建合作共赢

(一)合作模式探索

1.建立联合研究基地或研究中心。博物馆(或纪念馆)根据自身藏品情况,可联合高校、图书馆、档案馆、科研院所开展学术研究。一般的中小博物馆没有设置独立的学术研究机构,它的研究人员多是“单打独斗”,分散作战,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研究领域,甚至个人的研究与所在博物馆事业发展方向也关联不大,这就造成博物馆研究工作相对迟滞,对陈列展览、宣传讲解工作都会产生不利影响。高校及科研院所恰有学术研究的优势,可弥补博物馆学术研究的短板,同时,大量的实物藏品也给他们的科研带去丰富补给。呼和浩特博物馆已经成立了理事会并成功召开第一次理事会议,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人员作为理事会成员之一,他表示,尽管史料的研究非常重要,但实物的研究更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二者相互印证,我们才能更加接近历史的真相。2016年,天津自然博物馆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合作建成“中科院古脊所——北疆博物院联合中心”,与南开大学建立“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天津自然博物馆昆虫与植物联合研究中心”。2017年10月,故宫博物院与西北大学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开启,他们都是秉承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推动资源整合,最终实现合作共赢。

2.建立项目合作模式。项目合作模式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优势,也有其阶段性的劣势,但仍不失为一种好的合作模式。高校、科研院所及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合作项目很少。如果将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人才优势、科研优势,以及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资源优势很好地结合起来,将会更好地发挥团队间协同与集成优势,开展较为系统的应用研究。

项目合作还包括人才培养项目,培养周期视内容而定,可三五月,亦可一两年。高校学生可到博物馆跟随专业技术人员实地学习文物保护、修复、字画装裱等技艺,博物馆人员可在展览艺术设计、藏品数字化、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积极寻求高校相关优势学科的帮助,以弥补博物馆人才的不足。同时,这些业务学习和短期培训必须取得实效,切实对双方工作起到促进作用,而不能仅停留于形式,这才是合作应有之义。2016年颁布的《博物馆条例》中,对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有着明确的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学校结合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博物馆应当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

3.开放和共享数据库资源。在信息化社会,充分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是进行科学研究和决策的重要前提。博物馆与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十分必要,博物馆间的馆际合作与交流也不应忽视。

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和高校、科研院所都具有各自海量的数据库资源,包括古籍图书、历史档案数据库,文物信息数据库,多领域中英文文献数据库等,其中,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文献数据库利用率是最高的。古籍图书、历史档案数据库和文物信息数据库近两年刚刚建成,部分信息已经开始面向社会免费开放,这是文博领域逐步迈向信息化的一大进步。在“互联网+”的推动下,线上博物馆逐渐兴起,一是虚拟构建的3D博物馆,二是网上平台的陈列展览,都极大地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宣传途径。因此,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在数据库的开放与共享上将大有可为,资源共享,一方面会更好地推动和提高文博行业的学术研究水平,也将会在展览策划、文创研发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拓宽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领域,这不仅仅是针对文物本身的研究,还涉及多个方面,如智能手机应用与博物馆的教育研究、博物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博物馆的商品化权等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

博物馆的发展,除寻求与图书馆、档案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外,也应注重博物馆同行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尤其是同一省市的博物馆。目前,线下的交换型展览已成为常见的展览模式之一,而在线服务平台建设更是一种方便快捷的服务模式。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在“互联网+文博大数据”的倡议下,与吉林省博物院共同建成了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它充分整合省域博物馆信息资源,拓宽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渠道,为馆际交流、藏品借展提供平台服务,还提供博物馆运行大数据分析、支持各种公众服务、藏品管理等多种表格的输出,为收藏单位提供决策支持[4]。

(二)建设多学科优势的人才队伍

合理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人才结构已不适应现代文博事业的发展。博物馆的发展离不开考古学、博物馆学、历史文献学、文物保护与修复等相关专业人才,但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上述提到,博物馆的职能已走向多元化,它需要组建多学科、多领域甚至交叉学科的人才团队,多维度、多层次地挖掘藏品的文化价值,展示和提供文化产品与服务。因此,单一学科的力量显得相对薄弱,领域内的考古发掘、陈列展览、文创设计等都需要联合诸如地质学、艺术设计、计算机、数学等相关专业才能更高质量的完成工作。举世瞩目的南昌汉代海昏侯墓发掘,全程数字化、影像化、科学化,地球物理探测、GPS定位、电子全站仪布网测控、全球地理信息系统(GIS)记录等科技手段一应俱全,还用上了用于航空航天的低氧舱。它的成功发掘用事实诠释着多学科人才团队模式的优越性。高校、科研院所是人才济济的地方,双方的合作将会为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人才优势。因此,我们在人才的引进、团队的建设上,需要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积极构建复合型人才团队,推动博物馆事业全方位发展。

四、结 语

博物馆既是一个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教育机构,更是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该将其致力于整个文化发展体系链条之中去看待它、发展它。博物馆与图书馆、档案馆、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以及博物馆的馆际合作都只是探寻当下博物馆发展中的一小部分,它的许多方面都与其他领域存在交叉。随着文博事业的发展,它势必会和更多的领域有更多的交集,它必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值得探索。

[1]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第151期,2012年12月15日印发。

[2]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报告》,《内蒙古日报》2017年10月13日。

[3]梅琦《简论图书馆与博物馆的合作》,《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1年第6期。

[4]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互联网+文博大数据”探索与创新——吉林省数字博物馆在线服务平台建设》,《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10日。

猜你喜欢
文博科研院所藏品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抱朴斋藏品
李杰森藏品
林安国藏品
谭礼藏品
文博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基于文博信息技术下的创新体系研究
文博扬帆起航
科研院所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提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