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历史课应该怎样上

2018-01-23 16:01邓梅玲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课堂效率教学目标高中历史

邓梅玲

【内容摘要】要上好一节历史课,应该怎样做?我们首先要明确怎样才算一节好课。一要有意义,学生“进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如果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二要有效率,一节好课应该是充实的课,大家都有事情干,既有教师的活动,又要有学生的活动;三要有生成,一节课不应该完全是预设好的,既要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四要有思想,历史教学的根本诉求是“育人”,一节好的历史课,应该对学生有所启示。结合自己二十多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对“怎样上好一节历史课”有了这样的理解。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目标 课堂效率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预期的历史教学目标是这样的: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我认为,要达到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就要让我们的课堂更有效,也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思考上好每一节历史课。一节好的历史课,是否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努力?

一、建立框架

中学阶段学习历史,快到期末复习考试的时候,学生普遍反映的问题是:“老师,我感觉很乱,怎么复习呀?”现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是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三大模块分别为三本必修课本,分三个学期学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忽略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特征,这就要求老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每一个单元的时候要先把单元的知识框架建立起来,如必修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

,可以建立这样一个知识框架以利于其对整个单元的理解。

二、确立主题

只有通过确立教学主题,才能让历史课有中心、有高度、有灵魂。怎样才能确定一节课的主题呢?《西洋史》的作者陈衡哲有说过这样的一段话:“教科书减去了教师,便是一本白纸黑字的死书,我深望采用此书的教师们,能理解我编书的原旨,能给我以一点精神上的赞助。我尤希望他们能帮助青年们,去发达他们的国际观念,俾人类误解的机会可以减少,人类的谅解和同情也可以日增一日。这个巨大的责任,历史的著者不过尽百分之一,其余的九十九分都在一般引导青年们的教师上”。作为一线教师,在备每一节课之时一定要认真研读教材与课标要求,找准每一课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比如《苏联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课,李树全老师展示给我们的设计就体现了他抓准了“苏联这个新兴的社会主义政权如何探索经济建设”这一中心,以“前进 再前进”、“后退 再后退”、“加速 再加速”三组词语把本课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三个主要内容串连起来,以“思考

再思考”这个词语引导学生结合材料和课本知识分析“一个国家应该如何开展经济建设”。抓住中心、环环相扣的一节课,不仅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进一步认识进行经济建设要从国情出发,要从生产力出发,要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这样的一节课,不仅有生成,而且有思想。

三、创设情景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创设教学情景,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在新课程实施的背景下,历史教学更应该重視教学情景的创设。情景的创设要基于三个原则:基于学生的兴趣;选取的材料必须是真实的;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如下面这个教学情景的创设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抽象的事情形象化,把枯燥的事情趣味化,把理性的事情感性化。

四、关注人物

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史观,但也绝不能忽略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在一节历史课中关注一个历史人物,会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事件,领略到更深刻的历史感悟。如《太平天国运动》一课,可以以“洪秀全”这个历史人物为关注重点,把课文内容用“以实现'平等'为初衷的'革命'”、“背离了'平等'的'革命'”这两个标题为引领,引导学生探究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贡献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回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并思考,给学生补充课外的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带来的人口锐减和经济损失的材料,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近代中国需要怎样的变革?

五、重视细节

一线特级教师毛经文老师说:“细节是历史的因子、过程的链条,虽然琐碎、零散、无序,但积累和串联细节,可以重建现场、呈现进程”。例如,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决策的形成这一内容,教学设计普遍是从中国需要一场改革导入,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存在的弊端导致经济落后的数据;对“文革”的深入反思;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等方面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背景。这种设计忽略了这些细节:忽视改革开放决策形成的国际背景——党和国家领导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频繁大规模的出国考察学习潮。面对当时社会现状,意识很清楚:必须改革,但如何改革,不清楚!出去看看或许能有启发。这种出国考察学习潮无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历史事件。很明显,这些细节直接影响到我们理解改革开放这一重大决策的出台。

结束语

教材改变了,课堂不会变;方法改变了,课堂不会变;观念改变了,课堂就会变;课堂改变了,学生就会变。

【参考文献】

[1]寇军.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分析[J].电子制作,2014(13):131-132.

[2]缪宏.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作者单位:云浮市邓发纪念中学)

猜你喜欢
课堂效率教学目标高中历史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孔乙己》连续性教学目标撰写及教学活动设计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提升的方式方法研究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新理念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分析
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
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透过高考把握《生活中的圆周运动》 教学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