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外受众对中国电影文化符号的认知

2018-01-24 14:19
齐鲁艺苑 2018年1期
关键词:符号受众历史

许 波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 100044)

要给文化作一个完整而准确的界定实在是太难了。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1](P1204)。从《荷马史诗》、古希腊戏剧、哲学等古希腊文明到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所展示的古埃及文化;从哥特式建筑的凌厉到奥林匹克精神的弘扬;从四书五经的传统典籍到全球化、现代化理论的兴起……文化渗透到哲学、艺术、文学、宗教、历史甚至体育等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简言之,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有文化的因素在内。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多指精神层面的内容,如文化精神、文化传统等。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具体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之中,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产物,文化对人的成长及个性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正是由于文化对人的这种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造就了艺术家的文化心理人格,反映在艺术家的创作和作品中,便是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品格、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而文化品格、文化精神、文化传统一般多由外在的文化符号传递出来。因而,对文化符号的认知无疑是对文化、文化价值认知的开始。

具体到电影艺术,文化广泛存在于画面、语言、情节、音乐、人物等电影元素之中,并通过银幕集中展现出来。这其中,导演是电影文化得以展现的决策者与执行者,银幕展现出的文化内容更多的是导演所要表现的,凝聚着导演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追求。李长之在《语言之直观性与文艺创作》一文中曾说:“一切艺术的本质,都在把艺术家的一种内在的体验,变而为观众或听众的体验,又使其在幻想力中,不得不感觉到这种体验的活泼与逼真。但这就需要一种外在的表现工具,一种媒质,才能达到这种效应。”[2](P352)就电影艺术而言,其外在的表现工具是声音和画面的混合体,是视听媒介。电影艺术家内在的体验,通过银幕、视听媒介传递给受众,激起受众的体验,并引起共鸣,从而达到审美与愉悦的效果、教化与劝谕的作用。艺术家内在的体验构成电影故事情节下的内在的意义、含义,亦即电影的意蕴。电影的意蕴通过受众的审美体验,在其“幻想力”作用下“活泼而逼真”,使其获得感官享受以及精神愉悦,既折射出艺术家的思想、艺术水平,又满足了受众的审美娱乐需求,还提升了电影艺术的层次,更展现了文化品质。

艺术作品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多层结构,中国传统美学曾以言、象、意进行表述。对电影艺术而言,可以认为“言”是指影片的外在存在形式,电影语言的运用,即影片的声音、画面、语言、色彩等,是影片的最表层。当影片的外在存在形式完成后,作品便成为一个“有生命意义的自足体,从而不再受作者的制约”,而由受众进行阐释,受众成为“作品意义的现实给出者”。“象”是指影片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题材结构等综合构成的对现实世界的再现,以及导演自身情感体验借助影片的表现,是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体。“意”是指影片的深层结构,即影片的意蕴,它是优秀电影作品“所必须具备的灵魂”,它所达到的是对人和世界形而上的思考与探究,是“对整体人生和历史的深邃而神秘的理性直观”。“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是艺术具有永恒魅力的关键所在”,是衡量一部影片价值的圭皋。“言、象、意三者互相呈现,层层递进,缺一不可”,受众在影片欣赏过程中可以“因言取象,由象悟意”,进而达到较高层次的审美快感、精神愉悦。而优秀的电影作品也一定会通过电影创作来表现对人与世界的形而上的思考与探究,并在创作中注重“言、象、意”三者的运用以及相互间的关系,从而使其电影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与精神价值。就文化符号而言,它贯穿于“言、象、意”三个层次的每个阶段,既在影片声音、画面、色彩等因素中表现,又在影片人物、故事情节中彰显,还凝结在影片意蕴中。

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与文化符号存在于电影作品中的三个层面是一致的,即: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影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题材构成等彰显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影片深层意蕴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一、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会带出自己本民族的特征,这一特征或隐或显,既贯穿于艺术家的创作之中,又掩藏在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之内。民族特征、民族元素是艺术作品身份的标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显现。中国的电影创作离不开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化渗透到电影艺术、电影创作的方方面面,是其进行艺术创作的思想文化根基。中国文化、中国民族传统一方面作用于电影艺术的创作思想、创作理念上;另一方面则更直接地表现在电影作品之中。其中最明显的表现则是具有中国民族特征、民族风格、民族特质的文化符号被大量使用。中国销往海外的电影作品均以中国特有元素、中国文化符号为介质,以此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民族文化的风格和特征。

纵观近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可以说每部影片都带有明显的中国文化印记,它们或深或浅或多或少地凸显出中国文化的精神和价值,并表现出中国文化符号的特征。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最初步、最直观的认知便是影片画面所显现出的动作、景物、道具等。

由于中国电影在初期的海外传播中最成功、影响范围最大的类型是武侠功夫片,故而功夫作为一种中国文化符号被海外受众广泛认知。中国是功夫的诞生地,武侠文化在中国已经绵延上千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侠文化内容广泛,博大精深,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性,又有自身所独具的特点。能够全面而深刻地领会和了解武侠文化的精髓对中国人来说都是困难的,对文化差异巨大的海外受众就更是不可能的了。因而,海外受众对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功夫的认知,必然是感性的、浅层次的和片面的。海外受众对武侠功夫片的喜好、对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功夫的认知,从某种角度看,或许反而成为阻碍其对中国文化或中国文化符号全面了解的障碍。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那些最成功的华语电影都是‘武侠’艺术电影,在这些影片中,语言——和字幕相关的弊病——远远比不上银幕上的动作重要”[3]。正是由于海外受众对中国武侠功夫片中的动作的过度关注,因而容易导致对包括语言、故事等更能表现中国文化内容、中国文化价值的文化符号的忽视,从而影响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与认识。以影片《武侠》为例,海外受众对影片中的动作功夫所展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影片中的打斗场面也是最能吸引海外受众的桥段。但也仅此而已。海外受众会认为这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文化样式。由于对功夫的关注,甚至导致对影片深层次的诸如自我救赎、改邪归正、义无反顾等内涵和意蕴的忽视。而对影片中其它的诸多中国文化符号,如中国中医经络文化、江湖帮派文化等,海外受众或许更是视而不见。由此不难得出中国电影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文化内涵被大打折扣的结论。因此,加大中国文化输出,尤其是加强对中国文化符号、文化内涵所包含的意义的宣传与阐释,使海外受众能够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和领会中国文化的深层意蕴,具有非常重要和迫切的意义。

与功夫相类似,影片中的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同样是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最普遍的认知。自然景观和建筑作为影片故事情节展开的重要环境和背景内容,是影片画面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影片中无论自然景观还是建筑的展现,都必然带有中国文化的印记,是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画面会自然映入观众的眼帘,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受众的心理和认知,成为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又一内容。实际上,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建筑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加以展现的构想,早在本世纪初便已经开始,并逐渐形成规模。2000年,由李安执导、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卧虎藏龙》即对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徽派建筑和江南水乡、竹海等自然景观进行了集中展现,这些中国文化符号引起海外受众的极大兴趣和关注。2002年,由张艺谋执导的影片《英雄》再次将包括中国著名景区九寨沟在内的多个自然景观以及雄伟辉煌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搬上银幕,使海外受众再次领略到了极具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的中国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之后的所谓“国产大片”基本延续了《卧虎藏龙》《英雄》的创作思路,不遗余力地将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建筑风格映现在银幕之上,甚至被有些评论者称为“中国的景观电影”。正是在这些影片的推动下,自然景观和建筑很快便成为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认知的重要内容。近年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自然景观和建筑作为中国文化符号的内容依然是吸引海外受众的重要元素。无论是《新少林寺》中的古旧禅寺,还是《武侠》中掩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偏远山村;无论是《非诚勿扰2》中海南三亚的旖旎风光,还是《龙门飞甲》中的大漠黄沙,亦或《西风烈》中的戈壁孤城……这些极具中国特色、带有中国文化印记的自然景观和建筑,使海外受众对中国、中国文化有了直观的、初步的了解与认知。

相对于功夫、自然景观、建筑等画面感强烈的文化符号的认知,海外受众对包括名称、汉字、道具等同样具有文化符号意味的元素的认知,则稍显困难。考察近年输出海外的影片,有些影片从片名即可发现中国特有元素的成分:“关云长”作为中国的“武圣人”,无论民间还是官方,都对他推崇有加,其一生轰轰烈烈的传奇经历,历代为人津津乐道,更化为“忠义”的代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武侠”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武侠文化延续上千年,影响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那些被称为“侠义之士”的人或仗剑江湖或除暴安良或扶危济困或义薄云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守信、勇于担当的精神,是中华文化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战国”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既是兵戎相见、战争不断、民不聊生的乱世,也是中国文化百家争鸣、自由发展、初步形成之时;看到“鸿门宴”三字,自然会联想到楚河汉界、两军对垒的又一幅乱世景象,而由其所生发出的引申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而“白蛇传说”作为中国民间四大传说之一,在海内外华人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故事内容还是情感价值都以民间文化的形式植根于海内外华人的心中……但是在与中国文化相去甚远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下的海外受众,对这些极具中国文化符号特征的内容的理解与认知相对困难。

不只是片名具有中国特有元素,影片中的道具、对白等等也经常出现中国特有元素,如:墙上挂的宝剑、条幅字画、打坐练气、丰盛的中国美食菜肴、盛大的中式婚礼场面以及对书法字画的评判、对中华武术精神的介绍、对饮食文化的展示等等,不一而足。以道具为例,影片中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性质的道具,以及这些道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文化内涵,对于不懂中国文化的海外受众来说未必明了。如影片《鸿门宴传奇》中,项羽的亚父范增在鸿门宴宴饮过程中多次向项羽展现玉玦。玉玦这一道具本身便具有中国文化符号意义,“玦”与“决”同音,无论《史记》还是《汉书》,以及其它文献对鸿门宴的记载中,均有范增多次以玦示楚王,以令其下决心除掉刘邦的内容。影片《鸿门宴传奇》保留了这个情节,对于熟悉那段历史和了解有关文献记载内容的国内受众,可以非常清楚地明了其中的含义,而对于在异域文化氛围中生长生活的海外受众,能够明白其中寓意的微乎其微。再如影片《大武生》中展现出的极具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美学风格的国粹艺术京剧,其服装、道具、唱念做打、程式化的表演等等内容,对海外受众来说,理解与欣赏的难度可想而知。对于影片《武侠》中的具有中国文化符号特征的针灸及其原理、作用,以及在影片中神奇的效果,海外受众一定会觉得满头雾水。而影片结尾,当“七十二地煞组织”首领就要将唐龙、徐百九置于死地时,突然被雷劈死的情节,海外受众会觉得是不可思议的巧合,而未必知道中国文化有“作恶多端必遭天谴”之说。所有这些都表明,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必然影响其对中国、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价值的正确的、全面的、不带偏见的理解与接受,也会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造成不利影响。要改变这种情况,既要加大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范围和力度,更要加强对中国文化内涵的宣传和讲解。

海外受众对由影片画面、语言、色彩等显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是最直观、最表层、最基本的。在此基础上,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进入到第二个层面,这对海外受众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其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有着更高的要求。

二、影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题材构成等彰显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如果说影片的画面、语言、色彩等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显性表现,那么影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题材构成等所包含的中国文化符号内容,则是中国文化符号的深层次的隐性表现,其中蕴涵着的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态度、伦理道德观念、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等,形象、具体地凸显出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从2011年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情况看,这种蕴涵着中国文化特质的深层次的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发展与演进的脉络及其历史必然规律。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期间不断发展、完善,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过程。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中蕴涵着文化的发展与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文化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现实发展的要求。在近年中国向海外输出影片中便有多部这类表现文化发展变革的影片,它们可以使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有一个更详尽、更深入的了解。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2011年,国内从政府到民间举办了众多的纪念活动,对这两个影响并决定中国历史走向、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全面地思考、分析与研究。电影工作者也以艺术的形式,通过影片《辛亥革命》和《建党伟业》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那段关乎中华民族命运的历史。《辛亥革命》真实地展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塑造了以孙中山、黄兴等为首的同盟会革命党人舍生取义、救国救民的艺术形象。影片艺术地描绘了推翻二千年封建帝制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过程。伴随这一历史巨变的,是中国文化的巨大变革。19世纪末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处于落后状态,为了能够使中国早日富强,有识之士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技术。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先进文化发生激烈的碰撞和矛盾,最终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影片《辛亥革命》在展现那段历史进程的过程中,也真实再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进,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变革展现在观众的眼前。海外受众通过对影片的观赏,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历史,更能对这种转变的动因有所认知,尤其是通过影片所展现的历史及凝结在历史中的文化的发展变化,使海外受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换及其原因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可以加深海外受众对当下中国的认识与理解。影片《建党伟业》则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中国诞生并发展壮大的历史必然。影片从辛亥革命开始,将近代中国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重现在银幕上,从国内形势到国际环境、从思想准备到具体行动,艺术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同时,在影片宏大叙事的历史背景下,将文化尤其是具有现代思想意识的新文化同旧文化的交锋与碰撞展现在银幕上,反映出中国文化变革的曲折与艰难。通过影片使海外受众对中国现代文化发展变化的痕迹及其历史根源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也使海外受众对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产生、发展的条件及原因有一个形象而清楚的认知。无论是《辛亥革命》,还是《建党伟业》,其“所要反映的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各具特色的历史人物十分众多,艺术概括的难度非常之大,处理不慎就会使影片成为历史事件的堆砌而枯燥乏味”[4]。然而,这两部影片却以强烈的艺术表现力,高度地浓缩概括了那段关系中国命运的历史,真实再现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并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难能可贵的是,影片复现历史的同时,将文化融入其中,显示出文化对历史发展的作用,同时也表现了历史对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彰显出文化与历史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而这种通过影片故事情节、历史事件的叙述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层揭示的创作方法,对海外受众形象地、具体地认知中国文化非常有利。

海外受众通过影片从历史的角度感悟到中国文化发展与演进的脉络及其历史必然性,进而进入中国文化深层次,对中国文化、历史、现实能够有更详尽、深入、全面,同时也更形象具体的认知。当然,前提是需要海外受众自身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高度。

其次,从现实的角度反映出当下中国文化发展与演进的状态与问题。当下中国社会正处在巨大的变革之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旧有的思想文化道德等或多或少地受到冲击,而新的适应当下现代化发展的思想文化道德等还在建设之中。一方面,社会利益被重新分割,社会各阶层在新的形势、新的社会场中找寻确定自己的位置;另一方面,社会还在急剧地发展变化之中,很多方面仍处于不确定,中国文化也处于变革之中。电影艺术敏锐地捕捉到当下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以艺术的形式、以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以丰满厚重的人物形象,将变革中的社会生活的矛盾、问题、无奈等展现在受众眼前,引起受众的思考。海外受众对当下中国现实的了解、对当下中国文化的认知是必要的。近年来,中国文化实行了“走出去”工程,在各国兴办“孔子学院”,使得国外年轻观众对中国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海外观众希望今后多看到反映中国都市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片也成为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在近年中国海外传播的影片中,这类“反映中国都市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的影片”占有一定的比例,无论是《隐婚男女》,还是《完美嫁衣》《非诚勿扰2》等影片,都反映出一定的中国都市文化和现代社会价值观,它们通过相应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题材构成,向海外受众展示了当下真实的中国社会和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影片《观音山》对当下社会生活尤其是都市生活进行了充分的展现,将现代中国人的躁动、迷茫、不安,以及精神的苦闷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传递出一种青春激情中的莫名躁动,在成长中寻找不到前行方向的沉重无力,引人共鸣”[5]。影片中的每个人通过自我救赎最终都获得了与他人或自我的和解与升华。影片中的观音山及山中因地震而坍塌的寺院极具象征意味,观音菩萨有普渡众生之意,以此为影片之名,暗含着对生活在当下躁动不安的俗世中的世人心灵的抚慰之意。而影片中观音山悠雅恬静的自然风光,对世人因各种利益侵害而痛苦不安的心灵的荡涤与净化作用尤为明显,影片中的主要角色在经过观音山多次洗礼后,精神获得了新生,甚至女主角之一的常月琴最终将自己融入到了那片美丽清纯的自然山水之中。这其中也彰显出中国文化所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精神。影片中多次出现主人公与当地的僧人们共同重建因地震而坍塌的寺庙的场景。在这里,主人公们重建的不只是自然的寺院,更是被现实社会污染了的已然坍塌了的个人精神和信仰。在重建的过程中,主人公们的精神世界也被重塑。自然、山水、寺院等等这些极具中国文化内涵的符号,与影片故事情节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海外受众对这些深层次的中国文化符号的认知应该是有难度的,对影片深层意蕴和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必然会大打折扣,这也是当前中国电影国际传播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影片《钢的琴》是2011年度中国最优秀的影片。主人公下岗工人陈桂林是被政策性的市场化转型和国企改制的时代大潮甩到了社会边缘和底层的小人物,在他身上有着下岗工人的艰辛和心酸。影片围绕陈桂林面对家庭解体和人生困顿的奔波、努力和挣扎展开。陈桂林为了能将女儿留在身边,在女儿“谁买琴我就跟谁”的条件下,在借钱不到、偷琴不成的情况下,和旧日的工友弟兄利用工厂废弃的钢铁和材料,精心为女儿铸造了一架饱含父爱的“钢的琴”。影片真实再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的社会风貌和工人阶级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海外受众通过影片可以充分认识到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艰难,以及中国人为此付出的努力与代价。这个过程既有历史价值,也有文化价值,它是中国走向现代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影片中废弃的厂房车间、简陋的棚户区宿舍、萧条的街道、困苦但不乏幽默的下岗工人……所有这些凝聚成一幅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画卷,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编导把影片的全部情节设定在废弃而巨大的工厂内,而此时此地的这间工厂,已远远超出单纯的电影美术意义。”“它让观众感到中国大地上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带来的历史阵痛,它是一个历史符号”,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符号。“编导在此把历史与现实融和在一起,拓展了影片的时空跨度。”“影片中的工厂已作为一个隐喻的形象,以静态的叙事方式,从头至尾成为凸显影片主题的一个重要支点。”[6]如果对中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以及由此造成的影响与阵痛无所了解的话,那么受众便不能理解影片深层次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海外受众来说,影片会使他们看到一个与以往影像或记忆中完全不同的中国而产生一种陌生感,这种陌生感客观上更能引起他们的注意,进而使他们对中国、中国的经济改革,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文化的变革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知。影片中的两个大烟囱极具象征意味,它是旧工业时代的标志与见证,也是工人阶级对往日美好回忆的寄托。随着爆炸的巨响,两根烟囱轰然倒下,周遭围观的工人们肃然观看。这如同一场仪式、一个葬礼,既是与过去的告别,又是新生活的开始。

作为中国文化符号深层次的隐性表现,影片故事情节、人物性格、题材构成所蕴涵的中国特有的生活态度、伦理道德观念、精神气质、思维方式以及中国历史、社会、文化发展演进的过程等,成为海外受众对中国的认知、对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人的认知以及对中国文化认知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

三、影片深层意蕴所表现出的中国文化符号

影片的意蕴作为一部影片的深层结构,是优秀电影作品的灵魂和价值所在,是具有哲学意味的对人和世界形而上的思考与探究,是“对整体人生和历史的深邃而神秘的理性直观”。无论在世界电影史上还是在中国电影史上,这类影片都非常罕见,它们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哲学上的价值。正因为此,受众对它们的认知是需要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基础的。

文化是所有艺术创作、艺术作品不可或缺的要素。文化是“指一种由历史延续下来,被深深地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无论何时何地何种阶层都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并且在他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会始终表现出来的传统精神”[7](P204-205)。电影艺术具有形象、真实而艺术地表现生活、反映生活的作用,在表现人类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自然会将“植根于一个民族心中的、由历史延续下来的、无须思索地信奉和认同的传统精神”集中展现出来,从而使电影艺术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同时,电影艺术又可以将不同民族文化通过银幕展现在观众眼前,起到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作用。海外受众对中国文化符号全面而深入的认知,对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期望有更多的优秀影片传播到海外,使世界对中国、对中国文化有更真实、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进而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与融和。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

[2]郜元宝,李书编.李长之批评文集[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3][美]骆思典.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J].刘宇清译.陈犀禾,骆思典校.当代电影,2006,(1).

[4]周斌.关于中国主流电影的理论探讨[J].当代电影,2012,(1).

[5]索亚斌.爱情喜剧的升级版[J].当代电影,2012,(1).

[6]郝赫赫.琴中之情在涓涓流淌[N].中国电影报,2012-02-16.

[7]葛兆光.古代中国文化讲义[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符号受众历史
学符号,比多少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符号的由来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
草绳和奇怪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