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设计思想在影视策划中表达方式的研究

2018-01-24 19:25潘璋敏
今传媒 2018年2期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家影视

潘璋敏,刘 璐



儒家设计思想在影视策划中表达方式的研究

潘璋敏,刘 璐

(上海大学 数码艺术学院,上海 201800)

影视技术作为一种极具生命力和传播力的影像技术,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中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兼容与碰撞。本文通过研究在影视作品的发展探索过程中,将儒家美学思想精神内涵这一中华瑰宝内核融入影视策划的方法,提出了利用影视作品强大的传播力与教化作用,使得儒家思想在当下依然能够继续保持生命力与活力的观点。积极提升儒家文化与影视作品的融合,将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下去。儒家精神以影视作品为载体,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

儒家设计思想;影视;礼;仁

一、儒家设计思想

在中华数千年的历史的长河中,各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和碰撞产生了百家齐放的多元思想的盛况,其中,对华夏文明影响最为深刻的,莫过于儒道思想。它们不仅仅影响了社会制度的形成,更是促进了中华文明以儒道两家学说为主的美学思想的形成。

自孔子时期开创儒家思想以来,儒家思想逐步发展与成熟在中国历史上有了极为深厚浓重的影响。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宗法血缘为纽带的家国同构体,讲究人伦道德和“三纲五常”。由于儒家思想产生于“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期,在美学设计方面,孔子对恢复礼乐传统表现出了极大向往,由此提出了一套儒学艺术体系,试图用“礼”作为制度体系来唤起人性中“仁”的诉求,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一)儒家设计思想中“礼”的表现

中国素来被称作“礼仪之邦”,其中“礼”的产生则是基于农耕社会的形成。是对自然崇拜的一种仪式化表现,由上古宗教仪式中流传演绎形成的。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气象变化与天文历法直接影响了当年的生存状况及生活条件,顺应大自然的变化和祈求自然的规律运转就成为了“礼”最初始的诉求和愿景。

儒家设计思想中的“礼”来源于两周礼制,儒家思想将这种顺应自然秩序的准则延伸到了社会秩序当中,对人进行社会分工,从而能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使整个人文社会能够稳定运作。“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整个礼制社会秩序最集中的表现。

在这样的秩序体制下,社会阶级之间的不可逾越性显得尤为突出,不同阶级所能使用的器物和遵从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

《周礼》中说:“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青与白相次也,赤与黑相次也,玄与黄相次也。衣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黻。五采备谓之绣,土以黄,其象方,天时变。”儒家美学思想中,为了维护和规范阶级体制,将衣食住行中所涉及的颜色、材质、规模、纹样等等,依据社会分工不同,再借鉴自然秩序将其作了详细分化。

(二)儒家设计思想中“仁”的内涵

“修身,齐家,治天下”的儒家思想中,将家与国合为一体。这种家国一体的思想直接导致了家族观念的深化,对于个人来说,内在德行的修养成为了最为重要的道德标准。儒家通过“礼制”来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平衡,对于人文社会,儒家则推崇“仁德”观念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进行教化和约束。儒家思想中的“仁德”思想是以“仁”为核心的“爱人”之学,包括了恭、宽、信、敏、忠、孝、悌等道德规范的伦理体系。此时,人的意义不再局限于个人,而是一个家族甚至一个国家体制总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仁”的推崇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人性之善和道德之美。在儒家设计思想中,温柔敦厚、亲切爱人成为了最主要的核心理念。以物喻德的“比德”思想,在艺术外形设计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汉朝时期的器物外形常常使用被赋予道德寓意的物体,比如:山、大雁、牛等。“以玉效德”儒家美学思想,给“玉”这一材料赋予了道德意义,玉器的价值由此从单纯的材料价值上升到了道德价值。“仁”与“德”的共同作用下,汉朝文化中对“孝”的重视更是直接导致了养老制度的产生,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凡年过七十的老人朝廷会赐予玉制鸠杖并赋予特权,甚至还出现过贵族子弟由于殴打持杖平民老者而被判死刑的事迹。汉朝时期的陪葬用品金缕玉衣就是儒家美学思想中对玉和孝的崇尚最为集中的体现。

(三)“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的儒家设计思想

在“礼制”和“仁”的共同协调下,以德修身、各司其职的思想,使得不同的社会阶级之间矛盾弱化,社会得到了规范。为了适应不同阶级,艺术创造方面逐渐趋向于实用与修饰并重,既不将外在形式过分修饰逾越礼制,同时也最大限度的体现出内在的道德内涵。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认为,一个人的内在德行和外在修饰应该是相互协调的中和之美。在儒家设计思想当中,美也常常和善互相关联,《论语》中说道:“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孔子将乐曲的艺术美和内容的道德善区别开来,美与善相比,善是更为根本的评断标准,由此可以看出,在孔子的观点中,艺术美的表达需要道德善的相互衬托,真正完美的艺术创作,应该是兼顾形式与内涵的“尽善尽美”。

以西汉时期的长信宫灯为代表的虹管灯设计,最能体现出“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的儒家设计美学思想,器物功能的合理化设计,以及设计精巧器物造型和装饰点缀,将器物的实用性和美观性协调一体、恰到好处。

二、影视作品中儒家文化精神的表现手法

近年来,中国的影视产业发展逐渐壮大,影视传媒作为一种形象直观而且受众广泛的传播媒介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出现在市场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影视剧更是通过互联网的传播得到普及,数目众多的影视剧通过互联网的各个媒体平台进入大众视野。

影视技术作为一种由西方引入的新兴技术,直白写实的影像方式为观众带来了更加真实的体验。然而,这一技术的直白属性却与含蓄婉约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冲突。针对这一现象,国内的影视编导就“如何运用影视技术还原中国传统文化内核”这一问题的研究探讨,国内编导策划们也展开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及实验性拍摄。

由此,本文将结合影视作品的特点,探讨儒家设计美学思想在影视编导策划中的表达方式,以及对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艺术手法的启示。

(一)影视主题中儒家精神的表达

影视作品的题材多种多样,编剧通过设置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展现影视主题向观众传递普世精神价值。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发展往往受制于自己的直系血缘亲属之中,人生中的困难和阻碍常常来源于血缘之外的斗争。因而,西方影视作品的主题多数是以不同种族阶级间的冲突为起因,以打破人与人之间的偏见壁垒为结局的。不论是中世纪史诗奇幻题材长篇影视剧《权利的游戏》中各个诸侯之间的争夺,还是现代时装影视剧《傲骨贤妻》中各个阶层的斗争等等都是如此。这是西方普世价值的一种表现方式。

然而,在儒家思想中,个人的发展并不是独立的,甚至并不是局限于某一个小家庭当中,而是关系到整个宗族血脉发展走向的一个庞大的体系之中。可以从一些优秀的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这种根植在文化思想当中的家族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国影视作品的主题选择。同样是反映诸侯割据的历史长篇影视剧《大秦帝国》中,更加强化的是血缘与氏族之间的矛盾关系,氏族内部互相之间虽然有所争斗,但是在国难当头时,却又能够作为同一个国家的人民共抗外敌。在礼制思想的影响之下,氏族与阶级之间表现出的强烈矛盾,同时,又以此形成强大凝聚力,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当中,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

以血缘为纽带的主题作品更加贴近观众,由此更能引起共鸣。反观当下古装影视作品繁多而主题只是男女情感纠结的弊端,我认为,儒家精神思想中这种带有家族使命的思想值得我们去借鉴和运用。

(二)儒家精神思想下的人物形象塑造

影视作品中,主人公的性格常常引导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而成功塑造个性鲜明的主人公更容易起到形成标志的作用。

着重强调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喜欢在影视作品中将主人公形象英雄化,推崇个人英雄主义,由此更是出现了一系列的超级英雄形象。与之相反的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除了当代的统治阶级喝贵族阶层,贴近底层人民群众的是更加强调的是一种聚沙成塔的集体英雄主义。然而,由于影视技术的自身特点,在影视作品中,总是需要一个或者几个主人公,并以他们的视角进行叙事。由此,对集体英雄主义精神的表达,就需要结合文化本质和技术限制进行重新解读。

从儒家设计思想的角度来说,形式与内在的相互协调同样也可以运用在人物塑造当中。遵循宗亲之“礼”,恪守友朋之“仁”,同时又具有与之相当的能力,就是完美人格的体现。影视作品用这种对完美人格的推崇,来替代对某一个个体的崇拜。在这样的人物塑造手法下,一部作品中常常会有多个形象塑造立体的角色,而故事也会更加有血有肉,引起观众共鸣。比如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英雄》中,所有角色都是完整而立体的,每一个角色的人格都很丰满,很难准确说出正派和反派,却又最大程度的展现出了人物之间立场的冲突与历史的抉择。

(三)儒家思想中故事冲突的设置

在影视作品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变化,常常是影响整个剧情走向,引导观众情绪最重要的一个部分。

西方文化中,情绪的爆发和宣泄是他们的文化习惯,在很多的“巨制”和“特效大片”中,富有摧毁力和爆发力的行为和场面大受追捧。而相比之下,在儒家设计美学思想中,人与自然和社会之间崇尚和谐与平等。对“礼”的遵从和对“仁”的维护成为最重要的精神核心。中国人那种“发乎情,止乎礼”的情绪表达,则更加贴近中华传统的文化认知。

国产影视作品中,不乏以“克制”的情绪表达为主的题材。王家卫导演的作品《花样年华》中在道德观念约束下对情感的克制,张艺谋导演作品《英雄》中在天下安定的考量下对复仇的克制等等。这些作品能够经久不衰广受好评,无法否认正是因为这些作品中的一些情绪表达深入观众的内心。

(四)儒家设计思想在服化道中的表达

儒家设计思想中,对物品的功能效用有很高的要求,而对其的装饰追求恰到好处、相得益彰,可以利用这一思想作为指导用在道具的设计中。

在汉朝时期,青、朱、黄、白、黑四种颜色作为正色使用,依阶层不同五色互相混合制成衣物。同时,在服饰的纹样方面,也有很严格的规定。不仅仅是汉朝,在之后的朝代中,服饰为高饱和度的“正色”,依旧是天子贵族的标志之一。

影视技术作为一种视觉和听觉共同作用下的艺术表达技术,在服装、化妆、道具方面的设计是给观众最直观的展现,也最能够体现这个影视作品的制作投入成本。而网络的普及使得影视作品被快速消费,高成本的不合理规划,使得服化道的设计无法充分表达作品的时代气息。影视作品中,若是服饰设置遵循“礼制”,道具的外在装饰与情节表达功能相互协调,这样用心还原一丝不苟的设计,才更能体现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气质与内涵。

三、儒家设计思想对当代影视作品的启示

近年来,受西方更加先进的影视产业冲击,中国影视行业陷入了全球化的危机之中。对技术不加取舍的过分模仿,对热门主题不加改革的过分复制,甚至是为了经济效益的过分扭曲等等,都对中国的影视行业形成了很大的伤害。个人英雄主义题材的水土不服,过分强调男女情感而内容空乏,对真实历史的过分歪曲,投入成本与最终质量的过分悬殊……这些都是如今中国影视市场常见的乱象。

最开始,西方国家到中国进行记录拍摄,是一种猎奇心理,单纯只是对地大物博的中华文化行为产生好奇。而作为华夏子孙,不应该将自己的特有文化减缩为奇异的服装和神秘的仪式。要想通过影视这一技术将中国推向全世界,中国传统思想精神的传递是更为重要的事。而儒家思想,作为对中国文化最具有影响力的精神思想,是绝对值得国内编导策划潜心研究、借鉴的。儒家设计思想中的理念经过几千年,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如今所提倡的核心价值与传统美德,更是与其息息相关,无法分割。影视作品要想引起共鸣,必然要借鉴儒家的精神思想内核。

可以说,儒家设计思想对未来中国影视产业的影响,依旧是不可估量的,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

[1] 郑玄(汉)《周礼》周礼卷十一,四部丛刊明翻宋岳氏本.

[2] 肖宇宇.儒道美学思想在影视剧中的渗透[D].云南师范大学,2008.

[3] 赵载光.论儒家礼制文化的生态思想[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2):90-94.

[4] 张玉霞,贾梦.儒家美学思想与中国电影[J].管子学刊,2011,(03):95-99.

[5] 唐启翠.神话与仪式:礼制探源新视野——兼论儒家神话再发现的可能与必要[J].百色学院学报,2012,(01):11-16.

[责任编辑:思涵]

2017-01-18

上海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科研创新重点项目:“高速数码3D环境下尖端摄影技术的研究”(14ZS096)。

潘璋敏,男,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瑞典西部大学高级访问学者,主要从事 3D 影视、立体视觉研究;刘璐,女,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 3D 影视视觉研究。

B222

A

1672-8122(2018)02-0017-0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家影视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臣道与人道:先秦儒家师道观的二重性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中国影视如何更好“走出去”
影视风起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影视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论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