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建设》与我的第一篇“C刊”

2018-01-25 05:30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图书馆建设 2018年4期
关键词: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投稿

谢 欢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23)

每一个人的一生,都蕴含着无数个“第一”,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独自远行、第一次恋爱……,“第一”不一定都是美好的,但往往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对于一位学人而言,第一篇学术论文、第一本学术专著、第一次学术会议、第一场学术报告……肯定也是让其记忆深刻的!而我发表的第一篇CSSCI来源期刊(简称“C刊”)论文正是在《图书馆建设》上!所以说,《图书馆建设》于我而言,自有其特殊的情感。

2007年,我进入苏州大学社会学院图书馆学专业学习,与大多数人一样,我也是因为调剂进入这个专业。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前,我从未听过这一专业,不知图书馆学是何物。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进入大学以后,学习尚算勤恳,大一结束后,通过一年的学习,对于图书馆学不仅没有感到排斥,反而有点喜欢上了她。而在学习之余,也慢慢地接触学术研究,开始看一些专业期刊。不过那时候对于学术期刊并没有明确的概念,所谓看期刊,大多只是胡乱翻一下,而不少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对于当时的我而言,更是晦涩难懂。但是正如俗话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学术期刊上的文章翻得多了,自然很容易受其感染,内心的“名利之心”也开始萌发,希望什么时候自己的名字也能以铅字的方式印在这些刊物上。于是,偶尔也会找几个题目练练笔。

2009年5月,我与档案学专业的两位同学合作申请了大学生国家级创新型实验项目“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及其推进策略——以江苏省为例”,我主要负责该项目中图书馆与政府信息公开的研究。其时,2008年5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16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并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获取政府信息提供便利。”“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向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提供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因此,该项目后成功立项,我们也获得了3万元的经费支持。于是,在当年暑假,我们决定赴南通、扬州、徐州等地调研,档案学专业的同学重点关注档案馆及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情况,而我则负责图书馆政府信息公开情况的调查。当时计划的调查对象主要包括图书馆领导、图书馆工作人员以及当地居民,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方法包括:(1)以政府信息需求者的身份到图书馆(包括访问图书馆主页)亲身体验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情况;(2)对图书馆领导以及具体负责政府信息服务的工作人员就图书馆开展政府信息服务相关问题进行访谈;(3)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公民的角度去了解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工作的相关情况。此后,我又调研了南京、苏州等地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情况。通过这些调研,我掌握了不少一手数据,于是,基于这些数据我撰写了《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现状及措施研究——基于江苏省公共图书馆政府信息服务的调研》一文。文章写好后,也请指导老师周毅教授、高俊宽老师审阅,两位老师面对这篇稚嫩的习作,认真审阅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根据这些意见,我对这篇文章又进行了修改,修改好之后,决定向《图书馆建设》投稿。

当下,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对于“C刊”可谓“爱之深责之切”,很多学者以及科研管理部门在认定学术成果时,只承认发表在“C刊”上的成果。而在当时,说实话我对于“C刊”所知寥寥,而之所以选择向《图书馆建设》投稿,是因为那两年《图书馆建设》对于政府信息公开这一话题非常关注,发表了好几篇相关论文,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投了过去!大约一个月以后,我收到了《图书馆建设》编辑部发来的“退修通知”,通知中要求修改的内容已不大记得了,不过应该不是什么大的改动。在我修改好后,我还是将文章连同修改意见交请高俊宽老师审阅,在高老师认为已经符合修改要求后,我再一次将稿子寄回编辑部。不过此时的心态已不像投稿时,而是多了许多期待与不安!2009年11月3日,我终于收到了《图书馆建设》编辑部发来的正式录用通知邮件,当时看到这一邮件的激动心情,至今仍历历在目,毕竟这是我第一篇被核心期刊(“C刊”)录用的论文,而我当时只是一位大三的本科生。在拙文被录用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每次去学校图书馆期刊阅览室,第一件事都是去查一下新的一期《图书馆建设》有没有刊出,上面有没有我的文章。终于,在2010年第3期,我的那篇文章刊发出来!收到样刊那几天,每天都会把样刊拿出来翻上几次,现在想来,也着实好笑!不过,这确实是一位大三学生的真实经历!

或许是这篇文章的激励,我在大学本科阶段又陆续发表了七八篇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C刊”之上),据说我在苏大社会学院留下的这一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而这些学术成果,也为我后来成功保研南京大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后我又继续深造读博,博士毕业后留校从事图书馆学教学与科研,这些成就的源头或许都要得益于《图书馆建设》的那篇文章!所以,每每念及此,我都要感谢《图书馆建设》,敢于刊发一位大三学生的文章,这在很多学术期刊看来是想都不敢想的事!由此也反映了《图书馆建设》对于青年的关心与扶持!这份关心与扶持我在2014年和2017年又有所感受。

2014年9月19日至21日,我至苏州参加“‘公共图书馆与社会进步’国际学术座谈会暨纪念苏州图书馆建馆百年”会议,同时举行的还有“2014年图书馆学博士生论坛”。在21日博士生论坛那天,我作了《1956年“图书馆为科学研究服务”方针的历史审视》汇报,汇报最后提到要加强中国图书馆事业中的“十七年史(1949—1966)”研究。我汇报甫一结束,《图书馆建设》的毕洪秋主编就找我说我对于加强“十七年史(1949—1966)”研究的建议很有意义,她很感兴趣,约我写一篇专题文章。当时,我正忙于博士论文的撰写,为了集中精力撰写博士论文,我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基本不再写和博士论文关联不大的文章,也很少投稿。当时,本想婉拒毕主编的好意,但盛情难却,于是就有了《图书馆建设》2015年第3期《存史观变:图书馆史领域的“十七年史”研究》一文,收到样刊时,让我意外的是编辑部把我的文章排在了当期第一篇,真是受宠若惊!而在2017年,《图书馆建设》的现任主编肖红凌老师又请我担任《图书馆建设》的审稿专家,负责审阅图书馆史、目录学方向的投稿,同时还请我协助筹划该刊“数字人文”研究专栏,前几日又约请我为《图书馆建设》创刊四十周年写些东西,这些都让我倍感殊荣!

《图书馆建设》前四十年我虽然只见证了其中的四分之一,但是在这十年辰光,我从读者到作者再到审稿者,身份虽然在变化,但是对于《图书馆建设》的感恩之心始终没有变!我也由衷地期待能有机会见证、参与《图书馆建设》下一个四十年!

猜你喜欢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学投稿
诚挚期待您的投稿
投稿要求
投稿选登
欢迎投稿
网络平台时代下图书馆建设
空间塑形、视觉调度与文化景象的形成
浅谈图书馆数字化建设
中国比较图书馆学发展探究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3年年会暨第31次科学讨论会在贵港举行
广西图书馆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30次科学讨论会在南宁举行